公司的成長策略是否應該納入AI ?

以五大步驟進行判斷

公司的成長策略是否應該納入AI ?


自ChatGPT問世以來,AI蔚為風潮,各產業都在探索AI帶來的商機與風險。要不要將它納入公司的成長策略,一直是領導人頭痛的問題;不妨透過5個步驟,了解公司現在是否應該押注AI。

湯瑪斯.查莫洛-普雷謬齊克Tomas Chamorro-Premuzic
達科.洛夫里克DarkoLovric



1998年,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重返蘋果(Apple)一年後宣示,他的長期策略是「等待下一件大事」。這位高瞻遠矚的創新者以他招牌的簡潔回應點出所有成長策略的核心——跟著科技走,最好在你的競爭者也這麼做之前。一如科幻小說家弗雷德里克.波爾(Frederik Pohl)所言:「真正的挑戰不是預測汽車,而是預測塞車。」

今天,大部分證據都顯示,人工智慧(AI)是下一件大事,它因為效率、新產品、承諾提升獲利,以及做為擴增人類技能的力量,而掀起層層漣漪。在我們預測經濟即將面臨又一個即使不是慘淡、也有重重挑戰的一年時,AI做為潛在的成長引擎,它的吸引力似乎勢必會增強。

然而,同樣令人警醒的是,別忘了商業世界沒有穩賺不賠的賭注,也沒有什麼能保證是下一件大事。畢竟,某些時候也有聰明的資金投入元宇宙、3D電視、Google眼鏡、區塊鏈,和加密貨幣,而這些仍然無可預測,一如既往。

請依循五個步驟

我們認為,最貼切的關鍵問題可以歸結為:「你」的公司應該「現在」押注AI,以此做為成長策略嗎?接下來,我們會點出5個關鍵步驟,應該可以幫助你回答這個問題。

1 明確定義AI對你業務的意義,並指出一個務實的用例。不要理會那些世界末日「與」烏托邦式的AI願景,它們可以促成豐富的智識辯論,卻無法讓你的思考變得更清晰。你的思考要回歸AI對你的意義,並以具體、實際的方式去定義它。比方說,如果你從事客服業,AI也許可以接手一開始與顧客的互動,讓員工的工作升級,處理更複雜的任務。同理,如果你從事招募或高階主管獵才工作,AI可以自動執行一些可預測的低價值工作,例如改善職務描述、比對應徵者的履歷與職缺,以及撰寫或編輯例行性的電子郵件。在管理顧問公司萬寶華(Manpower Group,本文共同作者湯瑪斯在此工作),招募人員因此能夠騰出寶貴的時間,經營與客戶、應徵者的人際關係。

雖然任務和問題各異,但是目標通常一致:找出AI對你業務的潛在影響,把這個影響精煉為可衡量、可改進的成果,然後你就可以追蹤它。最重要的是避免一個常見的陷阱:讓AI成為一個等問題給它解決的技術解決方案。

2 評估科技的現況能否滿足你的用例。蘋果為了實現一個以自動駕駛為本的汽車概念,虛擲了數十億美元。自動駕駛的AI能力儘管目前已經存在,但沒有達到完全自動的程度,而且也不太可能很快就實現。立足於一種還未可得的科技,這樣的專案根本不可行,而「就在轉角處」這種承諾,其中的風險通常高到無法押注。

我們建議專注於現存和接近現存的科技,把偏向投機的做法留給研發部門或創投業者。這樣一來,你應該評估你在策略上的雄心是否真的能夠以適合消費市場、可立即運用的AI科技來推動。

3 判斷你如何(或是否)能取得你需要的科技。由於AI快速發展,公司內部幾乎肯定沒有你需要的能力。而且由於目前的大肆炒作,可用的人才與既存業者的合作能力也很有限。我們建議你先評估核心AI能力的取得可能性、成本,和時間表,並了解你可以打造出什麼、買到什麼,以及哪裡需要找人合作。

此外,所有AI模型都需要訓練數據和維護。市面很少有現成、隨插即用的AI。就以我們的客服用例來說,你需要利用現有的客服數據和協定來訓練AI模型,評估它的品質,遵守不斷變化的道德指引和法規,並更新你的系統。你是否擁有數據和技能,可以把AI應用於你需要的用例?

4 衡量你的整體AI胃口。只是試水溫?或是「要玩就玩大一點」?假設你發現一個前景看好的用例,而且有一條明確的路徑可以讓目前的科技滿足這個用例,也可以讓你打造這個用例,那麼你現在需要界定投入的規模。你的AI要玩多大?是試水溫,還是大轉向?你追求的是概念驗證、有限的策略推進,還是賭上一切?經過這個步驟,你應該就能了解你願意投入的規模。

從你的成長需求著手,評估你目前的策略能滿足多少成長需求。AI的投入有其風險,你首先需要評估它的風險/報酬有多契合其他的選項。AI能助你一臂之力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技術和合作伙伴都已經成熟,請考慮加倍投入。但是如果AI這項工具對你而言還不夠鋒利,而且你還有其他王牌,那麼你或許應該等待時機。

5 評估你的執行能力。無論你的策略在紙上談兵有多精采,執行過程可能都會遇到一些常見的困難或障礙——記住這一點向來有益。最值得注意的是,你的公司文化是否已經準備好吸收(更不用說擁抱)變革性與破壞性的科技,來徹底改變你的工作方式?你是否具備恰當的技能、人才和心態(特別是在領導階層),適足以跳進AI賽局?

就像數位轉型策略真正的關鍵在於人才,而不是科技,你也可以預期AI成長策略的成敗不是取決於科技,而是人的因素。沒有恰當的人和文化,再怎麼宏大的計畫也會搖搖欲墜,而在成功方程式裡,人的因素往往勝過技術。

決策時刻:要還是不要?

經過深思熟慮的分析,問題最後歸結為:AI的現狀是否符合你的業務策略?如果是,投資於這波技術浪潮可能會把你的業務推上新的高度。

如果不是,你可能會做出結論:AI已經被過度炒作,即使它引發你的投資人或董事會「對錯失的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 FOMO),以及相比於不確定的報酬,目前恰當的人才與合作伙伴的價格實在過高。或者,你可能會判斷,這個領域過於不可預測。最後,你可能就會判斷,目前只要用AI「包裝」或妝點你的策略就足以安撫你的投資人關係團隊:「AI驅動」或「AI推動」是「給豬擦的新口紅」。(編按:本質不好但經過美化的事物。)

在這片波瀾起伏的AI汪洋航行時,這套精簡的指南能化繁為簡,把過程精煉為清楚、可行動的階段。你只要遵循這些步驟,就能區分真正的機會與投機的風潮,從而有憑有據地決定AI是否是你的「下一件大事」。

(周宜芳譯自2024年3月20日HBR.org數位版文章) 閱讀完整內容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2024年7月號

本文摘錄自‎

公司的成長策略是否應該納入AI ?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2024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