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息半碼,認定「利差非貶值主因」 央行雙率政策應更靈活開放

台灣應對》解析利率決策背後


撰文‧翁定文

繼美國聯準會(Fed)於當地時間九月二十一日決議調升利率三碼後,台灣央行第三季理監事會也在隨後的二十二日登場,調升政策利率半碼,存款準備率一碼。

對於這次的利率決策,綜觀央行簡報及總裁楊金龍的回應,做成此決定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分為三點。


▲央行總裁楊金龍宣布升息半碼,但升息理由多半圍繞著控制通膨,少談及匯率。攝影·劉咸昌

首先, 雖然全年平均通膨率仍會高於二%,但下半年來已有趨緩跡象,明年則有望回落至二%以下,而且預測明年經濟成長將趨緩。言下之意,似是表達台灣的升息手筆不應與國際看齊。

第二,央行強調,行政院陸續採取調降貨物稅、關稅等措施,對於力抗「供給面造成的通膨」較有效果,楊金龍並強調:「用利率對付通膨,不是最佳選擇。」

最後,央行解釋政策利率與存款準備率同時調升的原因,應是企圖以「量價並行」的方式抑制通膨預期心理。簡單說,台灣央行的貨幣政策架構,是制定M2(廣義貨幣)成長參考區間,維持M2適度成長以達成物價穩定的最終目標。而今年前八月的M2平均年增率七.六六%,仍高於參考區間上限的六.五%,因此決定提高存款準備率。

央行升息未考量匯率?楊金龍:新台幣貶值因外資賣台股

整體來看,三個決策理由,可說是都只對應到通膨。但,匯率呢?

確實,細看央行做成升息半碼的三個原因,可發現其中並沒有提到匯率的相關考量。然而,央行的法定經營目標之一,是維持「對內」與「對外」幣值的穩定,其中,對內代表的是物價穩定;而所謂「對外」,就是攸關新台幣對外購買力強弱的匯率。

既然重要目標包含了匯率, 為何在做成調升半碼的決議時,主要係將物價納入考量,匯率卻彷彿不是重點?若要揣摩答案,首先還是來看央行的解釋,楊金龍在說明中表示,現在匯率的貶值,是因為「台股下跌,外資有獲利了結需求,賣超台股並匯出資金」所致,他並強調,外資大舉匯出的原因,「並非台美利差擴大。」

台幣匯率相對穩定? 應說明「穩定」的標準究竟為何

事實上,對於這樣的解釋,央行還製作了圖表說明,用今年以來的三段期間,凸顯外資在台股買賣超與台幣匯率的連動關係。不過,細看央行提供的這張圖,九月以來外資對台股賣超減緩,台幣貶值的勢頭卻還是沒有減緩下來!

換言之,央行的說明並不能完全解釋台幣貶值的原因,當然,也就不能排除台美利差擴大對於台幣匯率的殺傷力,更不能因此就把匯率問題排除在利率決策的考量之外。

「台美利差對台幣匯率究竟有沒有影響?影響有多大?」這些問題,央行顯然需要更精確的研究。而這又帶出了另一個「關於匯率,央行該說卻未說清楚」的事。

「本年以來,主要經濟體貨幣及新台幣兌美元走貶,惟新台幣匯率波動度相對穩定。」央行新聞稿中的這句話,被認為是利率決策未納入匯率考量的另一原因。依照央行說法,匯率的貶值幅度尚屬穩定的範圍,但究竟匯率的「穩定」應該如何界定?就現在的情形而言,台幣匯率貶值到何種程度時,央行才該積極對應?

本年至今為止,新台幣兌美元貶值已接近十五%,而上述這些問號不僅外界當下關切,其實,也攸關央行雙率決策的邏輯與透明。

事實上,今年八月中研院發表的《台灣貨幣金融改革政策建議書》中,就對央行提出了類似的問題。文中提到,匯率穩定與物價穩定都應該是中央銀行的長期政策,「但是均衡的匯率應該在哪一水準?或者說均衡匯率所對應的長期均衡匯率水準,該設定在何年呢?」

無論如何,在這一次看似「未考慮匯率、只考慮物價」的利率決策下,造成了聯準會升息三碼、台灣央行只升息半碼的結果;而持續擴大的台美利差,使台幣兌美元在九月二十三日收在三十一.六六五元,逾五年半新低價。整體而言,仍然維持了外界觀感認為的央行一貫低利率、低匯率風格。


▲據了解,本次央行理監事會議中,有兩位理事認為應升息一碼,其中一位主要考慮房價問題。攝影·唐紹航

中研院喊話央行改革 貶值政策如補貼出口 卻要全民買單

在中研院的《台灣貨幣金融改革政策建議書》中,就對這樣的長期風格提出諸多批評。台灣雖為出口導向國家,貶值利於出口,但低利率導致的低匯率卻削弱一般民眾的購買力,「貶值政策猶如補貼出口廠商,是全民買單補貼廠商的所得重分配。」

再來, 低利率也會進一步助長房價,使本來就持有房地產投資的富者愈富,一般民眾卻離買房愈來愈遙遠。本次理監事會中,有兩位理事建議升息一碼,據了解,其中一位就是考慮到房價問題。

繼續往下延伸,低匯率環境下,使資源大量流入出口導向的製造業,同時削弱發展內需產業的誘因;台幣對外國資產購買力的削弱,也進一步提高廠商的研發成本。產業發展長年失衡,使台灣整體環境不利於內需和金融產業的健全發展;而出口廠商對低匯率的依賴,恐又進一步讓政府對貶值策略的改革施加阻力。

中研院建議書中繼續提出問題,由於人為干預的貶值會造成大量的外匯存底,當外國利率較低時,大量的外匯存底便會產生巨額的利差損失,而每年承擔高額繳庫預算的央行若要避免這樣的價值減損, 進而調控利率,便會失去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造成貨幣政策太過寬鬆的問題。
「台灣的貨幣與金融體系,已達成金融穩定的第一個目標……。儘管如此,這一成就幾乎是以犧牲其他兩個目標為代價。」這是中研院建議書的結論,所謂的「其他兩個目標」,依據央行法定職責,分別是「健全銀行業務」與「協助經濟發展」,「不論是金融發展或經濟成長,均同步緩慢停滯。」建議書中寫到。

針對這份建議書,央行的回應雖強調,不會因盈餘繳庫失去外匯政策獨立性,也表示自一九九八年以來,台灣經濟平均成長率高於全球。但學者仍認為「央行沒有對學界提到的相關數據,提出具體反駁」。

整體而言,央行升息相對溫吞、台美利差持續擴大的結果,凸顯了央行決策恐有「研究不足、標準模糊」的問題存在。如果央行能重新思考新台幣匯率「穩定」的標準界定,更精準地判讀匯率波動原因,以及對台灣整體影響,或許,會發現它手中掌握的貨幣政策,其實可以更開放靈活,也更有利於台灣經濟的均衡發展。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2/10月 第1345期

本文摘錄自‎

升息半碼,認定「利差非貶值主因」 央行雙率政策應更靈活開放

今周刊

2022/10月 第13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