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造局者 張忠謀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自2018年退休後筆耕不輟,歷時六年,自傳下冊終於問世,而距離自傳上冊出版,已相隔26年。 《張忠謀自傳》將近30萬字的上、下冊全集,由天下文化出版,這部回憶人生的巨著,是一場智慧盛宴,也是一趟情感之旅。張忠謀以第一人稱視角,親筆撰寫,透過「簡單的文字,真實的感情」,闡述生平職涯、家庭婚姻、管理經驗及人生哲學,並首度揭露許多不為人知的祕辛與台積電交棒布局。更難得的,是他在接受《遠見》獨家專訪時,透露了自己一圓文學夢的心路歷程。 科技強人如他,這是充滿情懷的動人時刻。 在全球半導體界叱吒一甲子的張忠謀,是定義並開創時局的造局者。不過,這次,他定義的,是自己。現在,邀請你一同「閱讀」張忠謀,看這位台灣半導體巨擘,如何解密自己波瀾壯闊的不凡人生。 採訪/王力行、林讓均、魏鑫陽 企畫/林讓均、魏鑫陽 撰文/林讓均 圖輯、書摘/天下文化提供 責任編輯/劉宗翰 責任美編/李健邦五年三次辭職,只剩下台積電這條路 「我有兩次與命運的約會,Rendezvous with Destiny!」張忠謀談到,第一次就是27歲時決定從波士頓遠赴德州的第三大城市達拉斯,為了加入因做出矽電晶體而崛起的德儀公司。 他記得,當時達拉斯只約60、70萬人口,卻只有60、70位中國人,他正是其中之一,「在達拉斯,完全不覺得有種族歧視。」在德儀登上事業高峰,又落寞下山的張忠謀,在德州一待就是25年。 張忠謀第二次與命運的約會,則是1985年來到台灣,「原本我以為約會的地點是工研院,沒想到在台積電。」 接掌工研院才三年就辭院長職、轉任董事長的張忠謀,當時心中充滿挫折。他擔任院長期間擬定的工研院三大改革:一、十年內,一半經費來自民間企業;二、衍生公司把人也移過去;三、每年考績最低3%員工留職察看。其中,只有第二項,也就是創辦台積電算是成功,而且可說在第一年就做到。其餘兩項失敗收場,還被貼上「欠缺人和」的標籤。 「我沒有錯,我只是輸了而已!」受訪時,張忠謀引用「趙鐵頭」趙耀東(曾任經濟部長)的話,來總結工研院院長任內感想。 從1983到1988的五年內,張忠謀歷經德儀、通用器材與工研院的三次辭職。36年過去了,如今從張忠謀筆墨與專訪之中,仍可感受他當時自喻為「過河卒子」的深刻惆悵。 「辭職就是放棄。我三次辭職,已經無路可走,只剩下台積電這條路,」原本輕鬆啜飲咖啡的他談起這一段,嚴肅起來:「這增強了我的意志,當然不能再放棄!」 其實,張忠謀當年才57歲,正值盛年,距離他設定的、至少做到65歲退休,還遠遠太早。於是他全力投入台積電籌辦與營運。 回顧這一段,許多人仍記得外商飛利浦曾是台積電的大股東,但多半不知源自俞國華(時任閣揆)的一句話。 「當時台積電募資,俞國華說:『要找一家有半導體技術的跨國公司!』」張忠謀指出,當時他找了英特爾、找了德儀,卻都吃上閉門羹。不禁感嘆如果他是德儀CEO,就會投資台積電,「一定會代替了後來飛利浦的角色。」 如此淡然一句卻引人揣想,若當初張忠謀仍任職德儀時提出的「專業晶圓代工」計畫獲得採用;又或者,當初德儀肯投資台積電,都很可能孕育出另類「德積電」。
最痛苦的不寫,最痛快的是這兩章 花了六年親撰自傳下冊,張忠謀在前一年半的時間,都在放了大半生資料的台北辦公室寫作,後來因疫情而改在家,妻子張淑芬朝夕相伴。受訪時,聽聞張忠謀曾在寫作過程中落淚,張淑芬顯得意外:「沒有啊,從來沒看他哭過!」 或許是張忠謀藏得太好,雖曾落淚卻仍自制:「覺得太痛苦(的往事),我就不寫啦!」不過,他說自己倒是有寫得很痛快的章節。 例如,台積電創辦初期的三個外籍總經理,各有其貢獻與個性,他也各有評價。 他最欣賞第一位總經理戴克斯,可惜他因人事案與飛利浦不合而請辭下台。接續的兩位總經理魏謀、布魯克,都有其現實精算的一面。 1989年底,魏謀因看好飛利浦併購台積電,背著張忠謀與對方私下聯繫,「他以為我已經是一個過去人物,其實我的黃金時代正開始,他反而跟他這一生難求的黃金機會擦肩而過。我寫這幾句很痛快啊!」 布魯克則是對張忠謀提出兩大不合理要求:「想回美國卻仍要續任台積電總座」「轉任他職但要求保留總經理才有的董事席次」。遭拒之後,布魯克提了一個新名詞「淨離」(clean break),「起初我不懂淨離,但是他離開以後,馬上就到一個競爭者那邊,我才知道淨離是什麼意思。那我就寫,淨離,就是緣盡情了啦。」 另一章〈半導體的誘惑〉,他也寫得痛快。 1989年,韓國三星集團突然致電張忠謀,說其董座李健熙要請吃早餐,讓張大感好奇,因為台積電不做記憶體。但張忠謀不只赴約,還偕同當時正催生記憶體公司德碁、世界先進的施振榮與史欽泰前往。兩個半月後,甚至去參觀韓國三星記憶體工廠。
李健熙沒說的「經驗曲線」,卻是最重要的事 原來,李健熙是想透過張忠謀這位「半導體內行人」,來提醒施振榮等人,台灣沒有錢、沒有人,別玩記憶體,不如跟三星合作!但抵不住張忠謀所謂「記憶體的誘惑」,德碁、世界先進還是成立了,最後被迫合併與轉型。 這讓張忠謀慨歎,李健熙給了「忠告」,卻沒說最重要的事——學習曲線!其實早在90年代,三星已遠遠跑在學習曲線前端,豈容輕易挑戰。 「experience curve(經驗/學習曲線),是我在經理人階段學到最重要的策略!」張忠謀舉例,企業經營者在決策上會遇到很多陷阱,不只上述記憶體插曲,像是他在德儀末期的董事長因有創辦新事業的野心,也抵擋不了消費性產品的誘惑,兩者產生致命交集,「就致了德儀的命!」 將重返白宮的川普,在競選時大喊「台灣偷了我們的晶片生意」「應該付保護費」一段話震撼台灣,甚至引發股市震盪;儘管他並未點名,但大家都替台積電捏了把冷汗。 「川普還不知道這個(經驗曲線),就連英特爾也是現在才知道的!」張忠謀正尋找自傳英文版的譯者,或許外國當局看了,就會重新理解台積電的成功之道。 近來,退休六年的他再強調「全球化已死」「台積電已成兵家必爭之地」,顯然未來仍有不少挑戰。但被問及此,這位鶴髮長者總是宣稱「不管事了」,一句話透露他對交棒布局的信心。的確,他對台積電的驕傲與期許,就藏在傳記的字裡行間,自不待言。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以簡潔明快的風格著稱,有一個「冰山理論」,作品彷如冰山浮出水面的1/8,而沒寫出來的、深藏水下的7/8卻能支撐其宏大。 張忠謀是海明威的忠實讀者,也崇尚「簡單的字句、真實的感情」,而且認為自己兩者都有。儘管自傳上、下冊已近30萬字,但這位半導體教父沒寫、沒說的「水下冰山」,就留待讀者透過傳記自行推敲。
教父的真誠告白,張忠謀如何定義張忠謀? 在全球半導體界叱吒一甲子的張忠謀,一向是定義時局的科技強人,如今在他筆下,過去的風起雲湧都已雲淡風輕,他只想呈現最真實的自己。 究竟,張忠謀如何定義張忠謀,以下是《遠見》獨家專訪精采QA…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