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進公司3天、設衛星辦公室 疫後職場「混合」當道

蘋果、Google宣布新制,資誠推幸福感課程

只進公司3天、設衛星辦公室 疫後職場「混合」當道


世界各國許多上班族,自去年來經歷了家中即職場,上班時間與孩子、寵物為伍,成天用視訊軟體和同事在雲端相會,甚至得了「Zoom疲勞」。如今,歐美陸續解封,但許多工作形態已被疫情徹底改變了。商周整理美世諮詢(Mercer)、波士頓諮詢(BCG)、微軟等機構執行的大型調查,盤點出疫後職場三大趨勢。

文●張方毓


▲疫期大量的視訊會議,連Zoom創辦人也喊「Zoom疲勞」,但疫後遠距工作並不會完全消失。Dreamstime

趨勢一》七成企業採混合辦公

Google一週兩天免進公司

雖然,高盛、網飛(Netflix)執行長都曾批評遠距辦公是壞方法,許多企業也陸續鼓勵員工返回辦公室,但對上班族來說,每天進公司的生活將正式成為過去式。根據全球最大管理諮詢公司美世於今年五月執行的調查,七成企業表示,結合面對面及遠距工作的模式將成為新常態,只有六% 的公司打算採行完全遠距工作。

從員工的角度來看,波士頓諮詢公司去年末調查全球二十萬人發現,高達八九%的員工希望未來至少一天可以遠距工作。由微軟和夏普委託執行的調查也顯示,雖然近一半人表示遠距工作生產力更高、能夠彈性調配工作時間,但也有超過一半的人擔心,沒進辦公室會危及他們受訓和升職的機會。因此,混合制,就成為員工、雇主雙方都認為更理想的未來工作模式。

但遠距和進公司的比率如何分配?這是各大企業正在摸索的問題。美世調查指出,目前二九%公司讓員工每週遠距工作一天到兩天,一七%的公司則允許每週可遠距工作三天到四天。

這個決策並不容易,因為要兼顧多種狀況: 員工感覺時間表有彈性而易遲到或頻繁改動,有人臨時來辦公室談合作,以及沒來辦公室的人會不會被邊緣化等。這除了仰賴中階主管的溝通和資源調度,公司也需要從根本更改辦公室配置,例如增加會議室的視訊設備,可接待不速之客。

因此,各企業必須盡快訂定、公布明確的混合辦公模式指導方針,有兩種路數可參考。

如Google五月時宣布將採行「混合工作週」新制,占整體六成的混合辦公員工,每週任選三天進公司,另外兩天則可以在「工作最有效率的地方」辦公。同時,也向員工聲明,由於進辦公室就代表要密切合作,因此若員工所屬的團隊需要,每週進辦公室的天數可能更多。Google也在不同地點設置「衛星辦公室」,讓員工可以到離住家較近的辦公室工作。

隨著提供遠距工作機會的公司越來越多,Google採取給員工更多彈性選擇的方式來留住人才。

蘋果讓員工異地度假辦公

而蘋果公司則是要求員工每週一、二、四進辦公室,另提供員工每年整整兩週,可以跟親人到異地度假辦公。蘋果硬性規定進公司的時間,顯示其在工作模式上採取較保守的路數,諮詢公司Global Workplace Analytics評論這做法有點奇怪,但有好處:員工可以預期誰會在辦公室,就可以利用那幾天碰面討論。
趨勢二》66%辦公室重新設計

增加協作空間,吸引員工

當員工有更多彈性在家「提高生產力」,進辦公室的唯一目的就變成協作。根據微軟的調查,六成六的企業正計畫重新設計辦公室實體空間,以因應混合辦公模式。

由於全員不會每天到公司,以往每人分配一張辦公桌、占整體空間一半以上的辦公室配置將改變。例如,摩根大通預期,每百人將只分配六十張共享的辦公桌。企業也會引入「辦公桌預約」系統,讓想要進公司協作的小組一次預約數張桌子。

雲端軟體公司Okta展示新型「動態辦公室」:辦公空間的中心是有插座的高腳椅座位、開放式長桌,周圍則有會議室、員工置物櫃、高椅背的半隔離工作區、可專注工作的房間,以及可移動的電話亭式隔音工作間。透過多樣化、能靈活調整、易協作的空間,才能吸引員工離家到公司工作。

上班在哪聊八卦?要先規畫

《哈佛商業評論》指出,以前辦公室可貴之處在於:偶然的互動,員工協作、交換意見的時刻不僅存在於會議室,還會在人們容易巧遇的茶水間出現。微軟分析去年二月疫情開始一年內的上億封Outlook郵件與Teams視訊會議, 也發現,人們與同組內的同事聯繫變多,但跟工作關係較遠的同事聯繫下降,恐會損害創新。
因此,設計專門用來協作的辦公室可以解決這個遠距工作問題,但《哈佛商業評論》點出,平衡人流和隱私很重要。研究指出,一個空間若人流大但開放,人們只會逗留一下就離開,偶然的交流機會就流失,因此公司若要增加「偶然的協作」,可考慮在走廊打造一個凹室(alcove areas), 讓員工更可能在那停留談話。

趨勢三》79%企業關照心理健康

發寵物津貼、推快樂計畫

疫情中,因為社交孤立、財務緊張等因素,員工的心理健康惡化。根據市調公司蓋洛普(Gallup)調查,認為自己在受調前一天感受到「非常大」壓力的勞工比率,從二○一九年的三八%攀升為二○二○年的四三%,達史上新高。

也因為這場毀滅性的災難,全球公司開始正視照顧員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非營利組織Business Groupon Health調查全球一百六十六間大型公司發現,疫後的二○二一年度,有七九%公司提供心理健康相關福利項目,超越過往最普遍的生理健康福利。這些公司計畫在未來一年提供的福利中,成長最快的是更新穎的項目,包括心理健康教練、快樂計畫和心理治療。

例如,Google就在疫情中推出名為「韌性培訓」的計畫。邀請運動員等曾經歷過高度壓力的人,以及心理學家,錄製五分鐘左右的影片, 談論睡眠、呼吸、避免壓力等議題,提供員工觀看。「韌性是一種可以建立、練習和培養的技能,」Google在計畫中這麼告訴員工。

資誠(PwC)則推出幸福感輔導課程,提供員工和家屬六次免費的心理治療,以及有冥想、睡眠、放鬆音樂等功能的App。

此外,星巴克也提供員工和家屬二十次免費的心理健康治療交流活動,二十二萬人因此受惠。

疫情中,許多人怕孤單而領養了毛小孩,諮詢公司韋萊韜悅(Willis Towers Watson) 調查兩百多間公司發現,經員工要求,越來越多公司提供寵物保險補貼。


▲疫情中寵物收養率激增,企業也照顧員工的「新家人」。調查發現,企業提供寵物保險比率將從47%成長至2021年的69%。

主管要受訓培養「軟溝通」

即便回辦公室,公司也更注重避免讓員工感到過度壓力。例如,出版社Wiley試推「快樂週五」,員工可以選擇請半天假不上班;產品包括WordPress的程式設計公司Automattic,則提供每月二百五十美元的共同津貼,員工可以選擇花這筆錢去咖啡廳或共享工作空間工作。

因應這個趨勢,主管階層也需要更有同理心、更能夠善用「分享時間」等軟性人際連結,來管理和激勵下屬。微軟發現,生產力在疫情間明顯提升的企業中,有超過五成會特別培訓主管的新管理能耐,例如「軟溝通」的技能。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第1757期

本文摘錄自‎

只進公司3天、設衛星辦公室 疫後職場「混合」當道

商業周刊

2021/第17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