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省出一座寶山水庫 下一步:喝海淡水

【企業解渴】1求水20年,從濁水溪前進台灣海峽



文 / 楊孟軒 攝影 / 黃明堂

台塑六輕二十多年來,上演一部與水抗戰史。除了取濁水溪,廠房一塵不染全為蒐集乾淨雨水,廢水回收超過九成。明年海淡廠啟用,還將供應每日一半用水量,實現自己的水自己造。

午後烈日下,仰望兩座約五層樓高的圓柱體水槽,更能感受其巨大。

未來從台灣海峽抽取的海水,經沉澱過濾、逆滲透等處理後,轉化成的淡水,將儲存在這兩座容量各七千噸的成品槽,供應六輕園區。

台塑在雲林麥寮六輕園區自建的海水淡化廠,最近正加緊趕工,預計今年底試車、明年底開始產水,以每天十萬噸的產量,成為台灣規模最大、也是唯一民營的海淡廠。十萬噸水等同台塑集團在六輕園區的四大公司台塑、南亞、台化及台塑化加總,每日用水量的一半。隨著海淡廠啟用,六輕的水資源難題也將迎來最終篇章。

國內工業佔整體用水比例僅一成,但隨著產業發展,成長相當快速。以台南科學園區為例,目前日用水量二十三萬噸,而水利署核定用水計劃,到二六年會達三十二.五萬噸,較現在成長四成。

眼見旱象愈來愈頻繁,供水不穩定,「企業被逼得要自己解決用水,」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教授童慶斌直言。

例如台積電在南科自建再生水廠、日月光高雄廠區建中水回收廠,台塑則是目前唯一用海淡廠作為解決方案的企業。


▲台塑在六輕園區興建的海淡廠正加緊施工中,要趕在2024年底完成產水,將水資源的主導權握在手中。

用溪水,爭議下開始自籌水源

一九九八年開始營運,佔地兩千多公頃的六輕,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石化園區,包含石化業上中下游,製程及冷卻系統,都要用到大量水資源。

六輕的水源來自濁水溪的集集攔河堰,由專管每天輸送約二十七萬噸水到園區,供給台塑集團各公司、麥寮汽電廠及長春大連使用。為滿足濁水溪南北岸雲林、彰化的農業用水,政府本來就想做集集攔河堰,直到六輕確定落腳麥寮,有經濟效益,行政院才同意動工。

然而每年二到五月枯水期,六輕並沒有取得集集攔河堰的水權,須向工業局購買從農水署彰化、雲林管理處調撥的農業用水,因此被扣上「與農爭水」的帽子。環保署也在二○○八年的六輕四期第三次環境影響評估差異分析案中,要求台塑在枯水期自籌水源。可說從創立以來,走了二十多年求水之路。

集雨水,一年存一座寶山水庫

因為爭議,台塑是台灣最早體認到水資源寶貴的企業。

台塑早在○六年即成立「節能減排循環經濟推動組織」,由當時剛接班的總裁王文淵親自坐鎮。十七年來,每個月都召開檢討會議,針對推動節水、節電、減排等議題進行追蹤。

其中一項措施是回收雨水。

台塑要求園區地面無水、地上無汽、空中無味、燃燒塔無火、轉動設備不漏油,以及管線設備不能生鏽,保持工廠乾淨,目的是讓落在園區的每一滴雨水不受油和化學物污染,提高雨水回收品質。

以嚴厲出名的王文淵,每次到園區巡視都讓人繃緊神經,就連椰子樹因葉子乾枯掛在空中、工人便當盒亂丟,他都要緊盯。唯有如此,園區工廠的屋頂、馬路旁不起眼的水溝,才能成為雨水蒐集設備,過濾後作為冷卻水使用。

六輕雨水回收量在二二年達到五八七萬頓,等同一.二座寶山水庫的蓄水量。


▲在六輕的廠區能見到地下儲水槽,暫存從屋頂與地面蒐集來的雨水。每年能存下約一座寶山水庫的水量。

回收廢水,一滴水用十二次

不只蒐集雨水,六輕更把節水和水循環利用做到極致。

作為全球最大單一石化園區,六輕有高達兩千一百萬噸水在製程及冷卻系統內,不斷循環回用。全區用水回收率達九八.八%,每滴進到園區的水可以使用十二.七次。

台塑企業總管理處安全衛生環保中心副總經理黃溢銓分析,園區最大的用水設施就是冷卻水塔。

石化產品許多製程需透過水降溫,含廢熱的水被送到冷卻水塔,散熱冷卻後,再回送產線,不斷循環。

冷卻水降溫過程會造成蒸發損失,水中物質濃縮,濃度過高時會腐蝕換熱設備,因此循環多次後的冷卻水必須處理後排放掉。園區每日約二十萬噸用水,大多是作為填補蒸發及廢水排放損失的補充水。

所以,如何減少蒸發及把水「用好用滿」,就是省水關鍵。黃溢銓解釋,六輕的方法是在冷卻水中添加抗垢、抗腐蝕的藥劑,減少設備及管路卡垢。

一般冷卻廢水的濃縮倍數,也就是導電度、鈣硬度等數值達補充水水質四倍時就要排放更換,六輕卻能在不傷害設備狀況下,拉高到八倍,增加循環次數,減少廢水排放及補充水用量。

根據安全衛生環保中心統計,六輕花了九十五億投入製程節水和廢水減量計劃;台塑在六輕的每日用水量也從○七年的三十.六萬噸,下降到去年的二十.八萬噸。

取農業尾水,籌備七年卻中止

不僅不斷節水,六輕也想找替代農水的水源,最早曾優先推動「尾水再利用計劃」,也就是蒐集灌溉過後排放掉的農業尾水。

台塑為此規劃一條從尾水池到園區、二十四公里長的管線,但須取得途中所經過的一六二塊土地地主同意。

台塑石化董事長陳􂮛郎回憶,每塊土地都有十幾、二十個所有權人,每個人都要蓋章,「有的在台北、有的在斗六、有的在高雄,分散台灣各地,還有在國外的。同仁想方設法突破,找到他們、努力說服,」最後花了整整七年時間,才取得超過千名所有權人授權。

沒想到,七年後環評審查委員認為尾水再利用計劃拖太久了,窒礙難行,六輕的水源自籌只得朝向海水淡化發展。「台塑用水還是要自己來做,因為淡水真的很珍貴,」陳􂮛郎說。
淡化海水,作為枯水期救星

當時國內海淡廠全是公有公營,規模最大的澎湖海淡廠日產量不過七千噸,而台塑計劃興建的海淡廠日產量高達十萬噸。團隊為此找了全球十一家海淡廠商評估,更跑到國外參訪,最終選定以色列IDE公司,一九年開始動工。

但才剛開工便碰上疫情,建廠費用從五十四億飆升到六十八億元。原定三年完工,硬生生延後了兩年,預計二四年開始產水。

建造海淡廠的過程一波三折,未來還有許多關卡待解決。

童慶斌認為,台灣是否適合蓋海淡廠有待討論,因為海水淡化的過程非常耗能。

台塑預估,海淡廠運轉一年會增加七千萬度的用電、六萬噸的碳排。海淡水每噸成本更高達四十九元,相較集集攔河堰的原水加工成工業用水僅約十五元。因此,未來會將海淡水作為備用水源,僅在枯水期才採取高載運轉。

「至少在乾旱時,還可以自己製造水。對六輕來講,可握有水資源的自主權,」童慶斌說從仰賴集集攔河堰給水,到蒐集雨水廢水再利用,以及興建海淡廠,六輕已然成為台灣企業與水抗戰的經典案例。

台灣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缺水國家第十八名,隨著氣候變遷日漸加劇,站在降低風險和永續經營角度,自籌水源將成為未來企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69期2023/6月

本文摘錄自‎

台塑省出一座寶山水庫 下一步:喝海淡水

天下雜誌第769期

2023/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