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到房子不見了 危老陷阱怎麼防?

地主該小心的合建契約、融資風險


文/林麗珊、康陳剛 攝影/王建棟

許多人懷抱著住新房的美夢,進行危老重建。沒想到景氣下滑、利率上漲,危老爛尾樓大增,地主和建商的糾紛浮出水面。都更怎麼變成陷阱?

沿著斜窄僅容一人的樓梯走上公寓四樓,昏黃的燈光、紅色膠皮的鐵鏽扶手,以及牆上的斑駁油漆和壁癌,陳全隆和剛要上小學的兒子,就住在這棟屋齡超過四十年的老屋。

為了讓家中兩老能住進有電梯的房子,陳全隆兩年前決定和建商智寶建設合作危老重建,把家裡另一間老房子改建成十三層樓的全新住宅大樓,讓父母和兒子都能住進有電梯的新房裡。

他怎麼也想不到,兩年後迎來難以收拾的殘局。

這件二○二一年七月動工的建案「智寶家和」,從去年十一月停工至今,樓層進度停留在四樓長達半年,到現在還有小包商遲遲領不到工資。

但讓陳全隆更意外的是,在他請律師重新審視契約後,才發現這個為危老重建案而設的房地信託,受益權在簽約時已轉讓給融資方中租迪和,得等到建案蓋好、轉讓期間屆滿才能贖回。如今建商無故停工,若無法續建,又找不到新建商願意接手,中租可以拍賣陳全隆和其他屋主持有的土地,損失上看千萬。

智寶建設對此回應,公司先前確實有財務問題,但狀況正在改善,現已清償包商工程欠款,該建案仍將繼續興建。不過至截稿前,仍有小包商表示尚未取得全部工程款項。

「我只能望屋興嘆,不知道還能怎麼辦,」陳全隆看著施工進度依然停在四樓的新房,攤開合建契約書,還有一張張寫給建商、建經公司的存證信函,道出這幾個月的不安和無奈。


▲三重地主陳全隆直到工地停工後,才發現房地信託受益權早已轉讓出去,他感嘆應在簽約前就找律師審視合約。

利率漲,銀行搶撤房地產額度

像陳全隆這樣遇上建商周轉不靈,房子蓋不下去以後,過去簽的問題契約才浮出水面,只是危老契約陷阱的冰山一角。這幾年,建材價格與建築工人薪資大漲,去年起利率大漲,各行庫對於土建融貸款的態度丕變,銀根收緊,爛尾樓糾紛才出現。

專門處理都更危老糾紛的律師蔡志揚說,多數民眾對於合建流程並不熟悉,建商會趁機在合建契約中,夾帶土地設定抵押或是受益權轉讓等內容,讓地主承擔更大的風險,建商則能取得更好的融資條件。

「如果案子都很順利,建商最後履約完成(蓋完房子),你根本不會知道有這些事情,但是一旦出問題,你的土地甚至會被拿去拍賣,」蔡志揚苦笑道,自己在短短一年內,就接到四起類似陳全隆的案子。

借不到錢,建商找上資融業者

仔細解剖陳全隆的案子,關鍵在,中小型建商找放貸條件較寬鬆的資融機構借錢。

一名上市建商主管透露,即使是營運穩定的大型建商,今年初仍遇上已經承作土地融資的銀行,以土建融額度已滿為由,請公司另找其他銀行承作建築融資。「以前(銀行)搶著跟我們做生意,現在是搶著要撤額度,」該名主管頗為無奈,表示這讓建商必須提高自有資金水位,現在就連買地也要先找好融資再出手,就怕沒銀行願意提供貸款。

連上市建商都會遇到資金問題,許多危老合建案都是由中小型建商主導,融資更困難。借不到錢的小建商,只能轉而找放款利率較高、放貸資格較寬鬆的資融機構借錢。

危老重建最常見方式是合建,就是由地主出地、建商出錢,建商需要負責大部份工程費用,建物蓋完出售以後,依照地主和建商簽的合建契約來分配利潤、分成屋坪數。危老案件做不動產開發信託很常見,為了保障各方利益,防止有地主中途退出或建商隨意挪用資金,因此會把土地和建照信託給銀行或建經公司。

問題出在,可能在地主不知情的情況下,信託受益權轉讓給中租,中租成了受益人,重建大樓建成、銷售後,中租能優先拿到還款。若遇到爛尾樓,中租也能債權得保,法拍土地還款。

一位都更公司副總經理指出,資融業貸款利率高、還款條件嚴苛,除非找不到銀行願意提供足夠的融資額度,建商通常不會向資融業者進行大筆融資。

一般銀行不會使用這種罕見的強化擔保方式,因為有很多其他手段,如扣下建商的銀行帳戶存款等,「我們沒有銀行能做的抵押保證方式,所以得強化擔保,」中租發言人廖英智說,他強調這類不動產放款在中租的佔比很低。
沒了房子,地還被拿去抵押

除了信託受益權轉手,另一個爭議情況是把土地抵押出去。

老家在中和的地主童先生就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在合建契約中簽了土地抵押的條款,把自己的土地抵押給中租幫建商借錢。

一開始他根本不懂有什麼差別,直到簽約以後,舊房子都拆了,等了三年卻遲遲沒有動工,他才驚覺原來有可能沒了房子,地還要被拿去法拍。

「契約是我爸媽簽的⋯⋯,老人家就有一個夢,想住新房子呀,」童先生無奈地說,本來父母都期待能把老家翻新,沒想到建商拖延、工程延宕數年,舊建商還金蟬脫殼,另開新公司,宣稱舊公司合約走不下去,想用新公司重新簽約繼續蓋下去。

但經過這麼一齣鬧劇,當初簽約的父母天天吵架、互相責怪,童先生乾脆認賠,把地便宜賣給建商,了結一樁心事。

本來若新屋建成,預售屋總價開出一千三百萬,但把土地賣給建商扣掉土地增值稅只拿回六百萬,「我就是想趕快結束這件事情,不要家庭失和,」童先生說,自己還算幸運,土地沒被拿去法拍,不然更加耗時費力。

其實,危老合案中能順利完成的建案仍佔大多數,成功的關鍵就是簽訂合理的契約、找到誠信的合作建商。如果家中也有老房子希望進行危老改建,該如何避開「危老陷阱」?
危老陷阱多,注意三大跡象

首先要注意「契約」。如果契約內容牽涉到土地所有權或受益權轉移,像設定抵押或信託受益權轉讓等,都會讓屋主風險大增。

蔡志揚解釋,如果屋主將土地設定抵押、讓建商取得融資,那雙方就不是單純的合建關係,因為這等同幫建商債務做擔保,如果建商沒錢、倒閉,地主得賣地幫建商還銀行錢。

這種條件下,通常屋主能提高建物建成分回的比例,譬如房屋蓋完後能分到較大坪數、較好的樓層等,但相對風險會更高,地主應該審慎評估。

此外,也有建商會刻意瞞騙容積獎勵條件,讓屋主未能取得符合市場行情的分回利益。

蔡志揚提醒,土地和容積獎勵動輒牽涉成百上千萬的價值,甚至是屋主打拚半生而來的積蓄,簽約時務必自行另找律師審閱合約、保障自身利益,否則省了小錢,最後卻可能賠了大錢。

再來是「融資方」,也就是建商進行土建融的資金來源,信用良好、財務健全的建商通常都能跟銀行借款,因此融資方的選擇就像是風險探測器,如果合建建商只能找到資融業者承作,就要小心建商在營運或資金面風險可能較高,也要小心合約中規定的權益分配和風險是否不成比例。

最難防範的,其實是建商刻意營造的「安心感」。

童先生坦言,由於家中長輩和鄰居都相當期待老屋能改建,當地頗受信任的里長也來鼓勵住戶改建,簽約現場還有代書、律師在場,都會讓人產生「沒什麼問題」的僥倖心理。

但他事後回想,代書、律師、公證人等其實都是由建商找來,並不能保證契約內容一定沒有問題,「如果我們當初有自己找代書或律師看過契約,我相信事情就不會變成這樣,」他苦笑說。

過去大家都認為危老可以無痛換新房,但是現在如果找不到高品質的建商、穩定的融資來源,還不如不做,避免新房住不成還失去土地,賠了夫人又折兵。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69期2023/6月

本文摘錄自‎

都更到房子不見了 危老陷阱怎麼防?

天下雜誌第769期

2023/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