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外商插旗,與台啤、麒麟搶酒業最大一塊餅
文●游羽棠、沈婉玉、陳禹蓁 攝影●楊文財
「海尼根(Heineken N.V.)投資收購龍泉啤酒廠,成為台灣第一家國際啤酒釀酒商」這則消息,選在暑氣蒸騰、熱得人心浮動的六月底發布。
同時也為台灣、荷蘭、日本與中國的多國土洋啤酒大戰拉開了帷幕,外商酒品同業熱烈討論,「哇!在地生產、價格下殺,台啤壓力最大!」消費者熱議,台啤數十年來標榜的在地鮮釀被打破了,「以後也有新鮮、出廠一週的海尼根!」就連本土精釀小廠間也耳語,「這表示海尼根也看好台灣嗎?開心啊!」
市場大!占酒類消費九成,疫後賣更多
這兩年來,台灣的啤酒市場暗潮洶湧,外商夾攻讓台灣啤酒市占從六成跌到了五成多;日商麒麟(Kirin)相隔二十二年捲土重來,在部分通路銷量超越海尼根,靠的竟然是中國製造的價格優勢,也為這場啤酒大戰埋下導火線(見下表)。
台灣人一年喝掉四百億元啤酒,海產熱炒、宴會、夜店,划拳、乾杯隨處可見,熱烈氣氛就在冰得透心涼的啤酒助陣下,隨著空酒瓶堆疊再升溫,這是台灣人熟悉的聚會景象。啤酒占了台灣酒類消費的九成,得啤酒者得天下。
專精亞洲食品產業調查的研究機構Mersol & Luo指出, 台灣經濟在COVID-19蔓延的前兩年,經濟表現仍保持正成長,且擁有品
味成熟的消費者,「台灣應該是任何品牌進入或在亞洲擴張版圖的首選。」
同一時間,以中國為主要市場的全球最大啤酒業者百威亞太,二○二○年營收比起疫情前的二○一九年,銳減超過四成。
但台灣數據量最大的消費數據分析機構麻布數據,分析消費資料後發現,即便是二○二一年的疫情三級警戒期間,台灣人單次消費啤酒金額比疫情前高出三%,例如,近來急起直追的麒麟啤酒就指出,即便外出人流減少,它在台灣的銷量仍從二○二○年起,連續兩年成長一成,買氣不受疫情影響。
高端化!對國外品牌接收度高,外商卡位
確實,市場持續成長、消費朝向高端化,正是海尼根台灣總經理吳建甫接受商周專訪時,看好台灣而設廠的主因,他也坦言,「要更上一層樓,設廠是個很重要的關鍵,能讓消費者喝得到不同產品。」
台灣最大啤酒業者、市占破五成的台灣菸酒董事長丁彥哲也直言,「口味、包裝⋯⋯在地生產後,它(指海尼根)也會去調,搞不好就是鎖定我們公司競爭啊!」
這場土洋大戰可不只有兩大品牌動起來。產業研究機構Flanders Investment & Trade指出,台灣市面上超過兩千個品牌,多數是外國啤酒。去年疫情期間,一度躍升市占第二名的麒麟啤酒台灣區董事長上田隆史指出,台灣蟬聯數年該公司海外市場業績第一,台灣人對日本品牌認同度高,是受歡迎的要素之一,它在部分零售通路市占也僅次於台啤。
過去較小眾的百威啤酒也強力布局台灣,除了主打年輕人喜好,一名不願具名的經銷商也指出,代理商積極給予相較他牌高出一倍的利潤,成為推廣迅速的關鍵,短短三年就躍居市占第四。
分眾化!台精釀品牌竄起,口味更多元
除了前述市占率合計破九成的四大業者,台灣精釀品牌潛力也值得關注。凱度消費者指數資深新業務開發專員陳怡臻舉例,本土品牌臺虎精釀靠著水果啤酒、調味酒,在三十五歲以下客群的消費量排第八,但在三十五歲以上則擠不進前十。
台灣的啤酒大戰不只有土洋之分,而是進入口味、價位、甚至文化分眾時期。
甚至,讓消費者微醺的選項也不限於啤酒,例如日本威士忌龍頭三得利推出的調味酒雖是烈酒基底,酒精濃度卻只有三%,比多數啤酒更低。凱度消費者指數新業務開發與行銷總監劉姵君指出,調味酒品類成長比啤酒更快,「一般人對水果口味接受度比較高,年輕人不會特別區分調味酒或啤酒,就是低酒精飲品。」
啤酒土洋大戰,不只是荷蘭的海尼根挾鉅資設廠,直攻本土業者雄霸百年的市場,背後還有日本、美國、新加坡、丹麥等業者搶進,同時也讓台灣人坐享百花齊放的選擇,這場戰局將會越來越精彩難料。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台灣一年喝掉400億元啤酒!海尼根屏東設廠掀台荷日大戰
商業周刊
2022/9月 第1816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