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PUA的心理操控:造「為你好」的錯覺

明明是善意提醒,心裡卻覺得不舒服?


採訪.整理.撰文|莊彙翌 編輯|林庭安

在離職面談中,主管為了慰留小華,開始稱讚他的工作表現,「你和別人不一樣,我對你期待很高,所以你也會比較辛苦,現在是你的上升期,要好好把握⋯⋯,公司已經對你很好了,你在外面應該很難再找到能給這種薪水的老闆。」

小華說不上來哪裡奇怪,因為對方是基於為自己著想的角度,幫助他找出適合自己的選擇,但卻同時有一種被貶低的感覺,好像在說自己找不到相同,甚至更高薪水的工作。

源自兩性搭訕手法,目的是達成自身利益

這是「職場PUA」的一個經典情境,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黃揚名解釋,PUA(pick up artist)原本指的是男性為搭訕、控制女性留在身邊,說服她們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的心理操控手法;職場PUA則延伸其意,演變成在職場上,自己明明受到欺壓,卻被誘導這是「為自己好」。

表面上是為了你著想而慰留,但其實是試圖讓你做出符合他們利益的選擇。因此,比起直接的言語侮辱、排擠等明顯霸凌情境,職場PUA更難察覺。

黃揚名說,職場霸凌比較容易讓人覺得不舒服,但職場PUA的做法,本質上和兩性關係PUA是接近的,過程中比較不會讓你覺得被詆毀,還有可能讓你認可對方,因為「他在你身上看到好處,並且想放大自己的利益。」

3種常見的貶低手段:否定表現、扭轉認知

黃揚名在《午夜時分的心理課》裡,將職場PUA分成3種類型,包括否定表現、否定個人特質,以及扭曲價值觀。

一般常見的否定,常以貶低言語出現,比如「這都記不住,你豬腦啊!」、「你拿這個薪水,還做成這樣,不會覺得很丟臉嗎?」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說,這種人會為了強調自己的重要性,或是想除去自卑感,就用貶低他人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權威形象。

可能的手段包括:經常冷嘲熱諷、誇大失敗或錯誤,讓受害者覺得自己犯了滔天大錯。比如「我之所以錄取你,是因為覺得你還算聰明,不要覺得自己很厲害。」或者是「我們不是慈善機構,你要做出貢獻、對得起自己的薪水。」

除了表現,個人無法輕易改變的特質也容易被別人PUA,比如「你是頂大出來的(學歷),我們都看好你,不要讓我們覺得找錯人。」或是「你年紀都這麼大了(年齡),應該要知道公司留著你是看得起你。」

而扭曲價值觀,指的是否認、扭轉對方的既定認知。比如在你年資尚淺時,要求你做一些不符職務的行政工作,說「這是在給你練習的機會。」又或是告訴你,「在這個行業起薪都差不多,公司肯給這個薪水已經是特例」等,一方面讓你認為公司看重自己,一方面也達到他們的目的(壓榨員工、壓低薪資)。


出於好意的激勵手段,恐讓員工陷入焦慮、自我懷疑

另一種和職場PUA接近的概念, 是煤氣燈效應(gaslighting)。《從說話洞察人心》表示,煤氣燈效應指的是會透過一些話術,扭曲對方知覺,讓對方產生錯誤認知,覺得是自己誤會了。例如,一對一談話時主管明確表示今年會加薪,但事隔3個月都沒有下文,當你詢問時主管卻否認,還說:「是你夢到吧!」

或者是,捏造不實的情節。舉例來說,同事希望你能協助分擔他的工作,對你說「你上次曾經說過,我有困難可以幫我,難道不算數嗎?」或許你根本沒有答應過對方這件事,但你有可能會因為愧疚感而協助他。

黃揚名表示,兩者之間最顯著的差別,就是煤氣燈是否定、扭曲,指出你的錯誤,而職場PUA的語境,通常含有「為你好」的錯覺。不過,相同的地方在於,對方都是為了他的利益著想,導致職場人際間的不當對待。

不過,也有一種情況是,主管或同事的說話方式一直以來都是如此,他們沒有覺察自己正在PUA他人,而認為這是一種「出自好意」的激勵手段,如「小明可以半天內做完簡報,你怎麼做不到?」或是話語中雖然含有正面敘述,卻感受不到被認可的愉快,例如:「你做得不錯,但跟阿方比還差得遠了!」

《情緒勒索》作者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將這種比較稱為「負面評比」,她認為,主管或老闆可能會用這種方法,激起組織內的的競爭意識,創造出一種「兄弟間的較量」,讓員工不斷超越自我極限,組織就能進步。然而,長期以往,員工不只會陷入焦慮,甚至有可能犧牲自己的家庭、興趣和健康。

林萃芬表示,在原生家庭中經常被貶低的人,更容易在職場中接受相同的訊息。但是,「即使是心理健康的人,長期處於貶低的環境中也會自我懷疑。」由於貶低的語言或舉止可能很隱微,即使一個人對自己充滿自信,長期下來還是會受到動搖。

諮商心理師汪樂慧提到,在受到貶低、職場PUA等有害行為後,受害者通常會感到工作壓力大、自信心低落,出現睡眠困擾、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等狀況;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開始莫名哭泣,甚至有傷害自己的念頭。


她指出,情緒變化是重要警訊,可以觀察以下3種情況。第一,耐性明顯降低,容易對小事有強烈反應;第二,對特定的人產生強烈情緒反應,比如在見到主管前會緊張、胃痛或失眠;第三,開始討厭自己、內化霸凌者的負面評價,覺得這些批評都是客觀事實,導致自我懷疑、自我批評。


觀察自我情緒變化,記錄「美好時刻」重建自信

「一開始你可能會想要離開,但當壓力和痛苦累積愈多時,我們的視野會愈來愈小,」汪樂慧說,有些人還會出現「寧願被車撞也不想上班」的想法,這表示他們已經看不到「離職」這個選擇,只能往鑽牛角尖的方向思考,失去想出其他解決方案的能力。

如果你評估目前的狀況,還可以承受得住,只是希望可以減輕工作上的心理壓力。《不內傷、不糾結,面對8種棘手同事》提到,可以建立一個讚美資料夾,每當有人在信件或通訊上,恭喜你完成任務、稱讚你的工作態度時,存下對話;或是記錄你認為自己應對得宜且有好回報的時刻,重振自己對工作的自信。

或者,面對貶低你的人,可以運用一些詞句,滿足他們的控制欲,比如「我會分享我的一些淺見,希望可幫助你做最後決定」,或是協助他們建立信心(告訴他你不是威脅),可以說:「我很謝謝你上周和我談這個計畫,改變了我的思考方式。」避免他們變本加厲。

面對這些壓力,最重要的還是要對自己保有同理心。適時地告訴自己「感到受傷沒關係、不丟臉」,或者是相信自己擁有主導權,而非由他人決定自己是誰。 閱讀完整內容
經理人月刊2025/3月  第244期

本文摘錄自‎

職場PUA的心理操控:造「為你好」的錯覺

經理人月刊

2025/3月 第2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