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瞬息萬變,當計畫趕不上變化時,你該怎麼辦?
台塑新智能在彰濱工業區、砸下逾一百六十億元、剛啟用的全台最大電芯廠在三月十三日首度開放。商周在占地約六公頃的工廠內直擊,從合漿、塗布、輥分、切捲、組裝、烘烤、注液,到化成八大工序,一步步完成MIT電芯,然後送往組裝產線進行模組化。最後由無人搬運車送出可供電動巴士使用的鋰鐵電池模組,高達八成的高自動化先進產線,全程既聽不見傳統工廠的嘈雜聲,也幾乎看不到員工人影。
「我們在整整五百多天內,就能夠把這座廠蓋好。」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興奮的如此表示。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右)與總經理劉慧啟(左)在電芯廠車用電池產線前,秀出自家生產的電芯,強調這是台塑打造完整新能源產業鏈的重要基礎。台塑新智能提供
看好減碳、綠能的大趨勢,近年搶建電芯廠的還不只台塑,還有鴻海、台泥、輝能、格斯等業者。
鋰電池單價僅剩高峰1/7
業者若無政策保護本難生存
如今隨著台塑新智能宣布,已在彰濱加碼購入一塊逾二十四公頃的新土地,同時計畫再加碼四百億元,將一、二期合計電芯產能規模一口氣擴大到十GWh(十億瓦小時)後,這五大指標業者合計的電芯廠總投資金額已逼近千億元(見下表)。
然而,世界變化快得讓人猝不及防,明明幾年前還供不應求的鋰電池,現在卻陷入供過於求、價格直直落的殺戮紅海。攤開數字,根據BloombergNEF 《二○ 二四年電池價格調查》與S&P Global Mobility《二○ 二五年電動車電池價格預測》數據,二○二五年預測的鋰電池單價,將跌到剩每千瓦小時(kWh)一百一十二美元,價格僅剩約二○一三年高峰時單價的七分之一。
如此嚴峻的市況,就連身為全球鋰電池龍頭的寧德時代都陷入困境,二○二四年繳出財報上市以來首度的營收負成長近一○%。
「坦白說, 如沒有政策保護,MIT電芯又比中國貴五成到一倍,台灣電芯廠是一點利基都沒有。」一位上市公司綠電事業總座說。
奇怪的是,以台塑為首的電芯台灣隊,明明一出世就遭逢最兇惡變局,但劉慧啟卻信心滿滿的喊出,自家電芯廠預估首年營收就能破一百億元,同時有望損益兩平,第一年就賺錢,甚至樂觀表示,「我們明年營收就要拚一百五十億元。」
到底台塑新智能與電芯台灣隊逆勢勝出的生路在哪?其實每一個變局背後,雖有危機,但也同時有轉機,要想突圍,不只考驗企業投資布局是否充足,見縫插針的應變能耐也是關鍵。包含台塑新智能,電芯台灣隊四大決勝點就是:國安戰略物資、儲電商機、反中熱潮、次世代電池。

都有助台塑站穩市場
先看戰略物資,台塑投資電芯廠的起心動念,就是認定鋰電池國產化是國安問題,因為在未來世界中,無論手機、電腦、汽車,甚至無人機、軍事武器等,任何國家都不能沒有鋰電池。
就如同疫情期間的口罩一樣,是重要的國家戰略物資,絕不能只靠國外供應,台灣必須掌握關鍵技術,自主生產,才能根絕被他國斷貨的風險。
即便高舉國安大旗,但台灣電池目前生產成本推估仍比中國電池貴五成到一倍。而且放眼全台市場,從進口電動車到本土儲電廠,幾乎全因價格便宜大量使用中國電池,卻是大問題。
對此,劉慧啟透露關鍵解方就是規模經濟,根據台塑推算產能必須一GWh以上,才能有效拉近價差。以台塑第一座電芯廠為例,規模達二.一GWh ,再加上高自動化提升效率等努力,以及鋰、鎳等電芯原料價格大降等原因,所以能將兩岸價差拉近到約兩成。
這最後差距主要來自於中國補助業者與關稅等政策造成,因此,包含台塑新智能等新能源業者都期待在國防安全的戰略物資考量下,台灣政府能針對國產電池產業有優先採用國貨,與嚴查中國電池借道台灣洗產地等保護政策,來強化國產品競爭力。
「其實台灣量能一直在提升,但有政府關愛的話,速度就能更快。」王瑞瑜說。
再看儲能商機,大同智能總經理黃允巍指出,相較於過去鋰電池需求剛爆發時,是車用占九成,儲能占一成的嚴重傾斜,現在反而是儲能需求急起直追的時刻,儲能未來甚至有與車用電池分庭抗禮的潛力。
而台塑這座台灣最大電芯廠,早從建廠的時候,就鎖定相對冷門的高功率儲能型電芯為主力產品。這不只幫它避開了中國電池廠殺價最激烈的車用電池紅海市場,還在半導體業全台大擴廠,放大用電需求下,導致企業怕電不夠用,紛紛投資,搶蓋儲電廠,讓它能後發先至,因日益蓬勃的儲能訂單動能,獲得一定生存空間。

台廠有機會後發先至
也因為事先布局儲能的區隔化策略,搶到半導體、航太、電動巴士等多領域台廠、價格較好的預約訂單。此外,劉慧啟不諱言,自產電芯、電池,也有助於自家集團的節能減碳轉型與儲電需求,目前內部訂單占比約三成,也是該廠初試啼聲就有望站穩市場腳步的一大助力。
天助自助者,除了靠自身努力突圍之外,電芯台灣隊還有美國總統川普帶頭掀起全球反中浪潮的天時可以加以善用。
台灣綠能協會理事長李泰安觀察指出,美國國會近期剛禁止美國國土安全部向寧德時代、比亞迪、遠景能源、億緯鋰能、海辰儲能、國軒高科六大中國電池廠購買電池,後續就看川普政府的態度,如果再擴大到國防部、能源部、交通部,甚至帶動其他各國或台灣政府跟進,一旦中國大廠從國防軍事電池到民用汽車電池都被禁用,那「台商很有機會後發先至。」他說。
還有一個可以利用的時機點,那就是固態與半固態等次世代電池,推估最快二○三○年就有望量產上市。
換言之,傳統液態鋰電池最快五年內就會面臨被新產品替代威脅,照理這是電芯台灣隊的一大危機,但有趣的是,台塑團隊卻巧妙見縫插針,讓危機變成商機。
王瑞瑜透露說,原本包括越南、印度都還有不少財團打算斥資興建傳統電芯廠,但她出訪時,大方告知對方,這是最短只剩五年光景的末日生意,連台塑都要花近兩年才能蓋出一座,你們現在才開始蓋,至少要花三年,等到蓋完,新電池也差不多問世,到時損失會更慘重。
所以她的團隊不僅用「現在與其你們自己蓋,不如先用我們的電池,錢省下來去投資新電池會更好」的理由說服競爭對手別蓋新廠,還善用「鋰電池是國家戰略物資,不能只有中國單一來源,台灣可以是很好的第二備源」的說帖,來讓潛在敵手變成海外的新客戶,並且挖出新的訂單,企圖讓台灣廠變成東南亞的電池供貨新基地。
除此之外,台塑在彰濱工業區買下的新土地,要擴建的也並非傳統液態電芯產業,而是為了固態與半固態電池未來產業所做的投資布局,他們打算將東南亞市場新舊電池商機一網打盡。
台灣電池協會前理事長李桐進認為,中國在鋰電池技術上領先太久,台廠已經很難有機會勝出,但拚次世代電池,目前國際上還沒有明顯領先者,大家的立足點一樣,誰能先做出好產品,誰就是贏家,這包括安全性更好的固態與半固態電池,或是能在極地低溫下正常運作的鈉電池。
「台灣一定要做中國還沒有完全領先,或還沒有起步的產品,才有機會贏。」李桐進說。

▲台塑新智能的工程師正在檢測自家生產的電芯品質,隨著本土電芯投產,台灣產業終於能擺脫鋰電池全靠進口的被動生態。林洧楨攝
台廠須記取教訓,慎防跟風
但展望後市,綜合多方業者看法,包含台塑在內的台灣電池大軍仍須小心謹慎為妙,因為傳統鋰電池行業已經很難建立防堵同業的競爭門檻了。
一位台灣電池模組廠高層直言指出,可別以為鋰電池還是什麼稀奇的高科技產業,中國現在一堆電池廠因為生產過剩、 內捲嚴重,都在求生存,不僅商品價格越賣越低,而且「只要出得起錢,什麼電池製造技術與設備,中國人都可以賣給你。 」他説。
更慘的是,台廠製造技術多數都來自中國業者技轉,能賣給台灣,當然也能賣給其他國家,所以當你蓋好廠要賣產品時,既要面對中國母廠的低價競爭,還要對抗其他有同樣技術的同業競爭,就算搶得到單,也不一定能賺錢。
再加上電芯廠就如同台灣過去一窩蜂搶進的面板、太陽能板,都屬於資本高度密集產業,所以多數業者異口同聲、認定搶進業者最該小心的風險,就是千萬不要再步上大同集團旗下面板廠華映,與太陽能板廠綠能這兩樁投資慘案的後塵。
當年,大同投資成立的這兩家公司,都非商機剛萌芽時,就掌握關鍵技術的先行者,而是看見景氣大好,才跟風搶進的後進者,同時為了追求規模化,砸下龐大資金積極擴大產能,初期雖然都因為挑對產業、滿手訂單、快速成長。
但隨著中國產能供過於求,開始低價傾銷到國際市場,形成全球惡性低價競爭,這兩家台廠都因缺乏技術等核心競爭力的護城河,陷入空有龐大產能卻沒有賺錢訂單可接的困境。最終不只雙雙關門倒閉,還成了拖累母公司大同財務的累贅。
電芯台灣隊想要不踩坑,一定要記取歷史經驗,並因時制宜的靈活應變,才能在幫台灣確保戰略物資下,也讓自家企業發展能趨吉避凶。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