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點科技:運點科技打進達美樂、麥當勞外送市場
文/何佩珊 攝影/郭涵羚
一百多萬人口、一千多輛共享單車,對這個小規模市場,你能有什麼想像?
運點科技的這群年輕團隊,從彰化出發,用一千六百多輛共享單車的經驗,成為歐洲第一大電動自行車管理平台。
當你拜訪荷蘭、德國、義大利的眾多城市,可以看到許多採用運點科技Rybit智慧管理系統的電動自行車。在街道穿梭,包括達美樂、麥當勞等知名連鎖餐飲業者,均使用他們的服務,完成外送訂單。
說到共享單車,許多人第一個浮現的畫面可能是熱潮過後的單車墳場。外人看來,這是泡沫的殘跡,但曾任共享單車大廠摩拜國際營運長、運點科技執行長林靖德,看到的卻是商機。
就像台灣有微笑單車,或者到日月潭、淡水等觀光景點,總會看到腳踏車租借站;同樣的,海外其實也有類似需求,特別是自行車風氣本就盛行的歐洲,在疫情推波助瀾下,更開始出現大量外送的商用場景。
林靖德說明,過往歐美外送主要是用一般自行車和四輪運具,但前者配送距離有限,後者無法深入巷弄,還有執照需求且成本高,對比之下,電動自行車既能載重,也可以有效的做中長距離外送,於是成為很好的替代選項。
而運點除了可以提供車輛,更可以透過管理平台讓商家掌握車輛位置、狀態,即時反映維修需求等。
可以說,泡沫雖然吹破了,市場需求卻是真實存在的。
▲運點科技具備軟體研發和現場營運能力,與硬體夥伴凱智綠能互補合作,切入歐洲外送和商用電動自行車市場。
運點科技
成立:2019年
執行長:林靖德(左2)
主要業務:電動自行車管理解決方案
地位:歐洲第一大電動自行車管理平台
台灣有供應鏈、彰化又是單車聚落
市場資本效率高!他決心返台創業
於是,當二○一八年中國第一大外送平台美團收購摩拜,決定聚焦中國,放棄海外市場的時候,嗅到趨勢商機的林靖德決定繼續攻這市場,返台走上創業之路。
有意思的是,明明市場最大的機會在歐洲,他卻決定從已經有微笑單車深耕多年的台灣出發。
原因當然不只是因為創辦人來自台灣,更因為運點的核心雖是管理平台,卻脫不了硬體的搭配,而台灣不僅有軟體能量,更有完整電動自行車供應鏈,尤其彰化是單車聚落,是發展軟硬整合服務的最佳場域,在他們看來也是資本效率最高的市場。
就像運點科技台灣總經理沈暐傑說的:今天如果在矽谷、歐洲創業,他還是要來台找供應鏈,那不如直接在台灣創業。
但事情當然沒有這麼順利。在量還沒起來的時候,根本沒有大廠願意接單,他們只能帶著設計圖,到處找人幫忙開模、採購料件,再交給組裝廠做組裝。但也可以想見,如果不是在台灣,要靠自己兜出一輛車的難度還會更高。
所幸這樣的狀況沒持續太久,在緯創的協助和介紹下,他們與電動自行車業者凱智綠能,從產品端的設計、研發展開密切合作,也同步進行商務拓展。如凱智綠能市場總監李威勳日前到德國參加歐洲自行車展,也乘機造訪塞爾維亞、葡萄牙等周邊國家,去推廣與運點合作的解決方案。
「命中度很高。」他表示客戶多有高度興趣,也希望可以盡快簽約,建立試點。
▲小小彰化,卻是運點科技發展電動自行車管理平台的重要實驗基地,他們在這裡建立營運SOP,加速往全球拓展。
整合軟硬體,不怕做「黑手工作」
透過現場即時反饋,持續優化產品
台灣除了為運點帶來軟硬整合這個基本優勢,彰化這個小小試點所帶來的價值,可能還超出你我想像。
舉例來說,在彰化營運共享單車一段時間後,他們陸續收到異常通報,發現原來是電子票證的讀卡機在下雨後,因產生水蒸氣會造成連接信號異常。後來他們雖然找到解方,卻得一輛一輛車做更換升級。
運點科技資深營運經理馬志成表示,當時為了維持正常營運,他們只能等到連假晚上、低使用率的期間,將散在全彰化的車,一輛輛拉至火車站前一一測試、更換,一群人就這樣在寒流來襲的夜裡加班趕工直到天亮。
事前沒人料想過會遇到這種狀況,但在此之後,他們就知道,一定要開發可以透過線上更新的系統。
可以想像,這件事如果不是發生在彰化,而是歐洲,要如何在一夕間從各地區召回數以萬輛的車,一一做產品升級?
因此彰化不單純只是一個共享自行車的營運站點,同時也扮演著中央廚房的重要角色。透過營運現場的即時反饋,供應鏈和研發端才能以更快的速度做產品優化,並建立營運標準流程。
「目前在市場上幾乎找不到像我們有軟硬整合產品加營運的公司。」林靖德點出一個關鍵:營運是很黑手的工作。
這裡的營運,包括單車現場的調度、維修、管理、客服,都由他們處理,並非只賣軟體而已,更重要的是「現場經驗」。
舉例來說,疫情期間他們曾遇過料件叫不進來,或是合作工廠因員工染疫臨時停工等狀況,但當車輛出現問題,不能只是雙手一攤就算了。
運點科技技術長張元耀形容,做營運就像救火隊,即便他個人的專長是技術面的軟硬體系統整合,但遇上像是車燈壞了這樣的狀況,他有時也得自己拆、自己學著修。
用維運服務黏住客戶最後一哩痛點
未來有機會再推載貨車、送餐機器人
雖然辛苦,但一方面,營運是建立商用通路(B2B)的關鍵。林靖德說明,保修調度、維運服務其實是和達美樂等商家建立直接關係的一種方式,「如果沒這個,你客戶的黏著度,最後談判籌碼就不大,因為沒掌握客戶最後一哩痛點。」反之,一旦抓住客戶,未來不只是電動自行車,也可能再推載貨電動自行車、送餐機器人等最後一哩服務的多元載具給客戶。
另一方面,他們也相信唯有透過營運,才有辦法淬煉出標準化產品和服務,進而實現中央廚房的目標,然後以類似飲料加盟店的形式,加速海外市場的攻城略地。儘管在市場分散的歐洲,運點管理超過四萬輛車的規模已是歐洲第一大,但在電動自行車趨勢發展下,未來五到七年商用需求將上看百萬輛,運點必須攻下兩成市占,才能說是真正建立護城河。
因此,他們勢必要採取更系統化、規模化的方式,才能用更高的資本效率,在市場繼續稱王。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在彰化街市展開小試點策略 它的電動單車平台登歐洲第一
商業周刊
2023/7月 第1863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