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數據比大數據更值錢 亞馬遜廣告賣贏YouTube

就在臉書母公司Meta市值一日狂瀉二六%之後,亞馬遜緊接著在二月四日飆出美國上市公司單日市值最大增幅,穩坐全球市值第五大企業。

不僅因為在疫情供應鏈緊縮下, 亞馬遜營收與獲利仍超越市場預期,更因為亞馬遜首度公布了旗下廣告營收:二○二一全年已逾三百一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八千七百億元),較前一年成長近五成,更超越YouTube廣告營收規模。

雖然亞馬遜零售事業成長趨緩, 相較之下, 廣告這隻小金雞不只領軍成長,有分析師估計,該營益率甚至可以高達七五%。《富比世》推估,亞馬遜廣告的營業利益金額,甚至超過核心事業的雲端服務。
雖然這是亞馬遜首度公布廣告營收, 雖然仍比不上大哥Google或老二Meta,但規模已站上全美第三。根據行銷顧問公司eMarketer估計, 相較於整體美國數位廣告在二○二二年只成長一三.六%,亞馬遜所處的「 零售媒體」(Retailmedia)廣告營收成長將超過三成,更受廣告主青睞。

其實零售通路,一向是品牌投放廣告的主要媒體之一。走進任何一家實體店面,都看得到店內海報、貨架廣告、紙本型錄等宣傳工具。到了網路的電商時代,就化為網站上的廣告版位、電子報行銷(EDM)、數位折價券向瀏覽者推送。
到了現在,廣告又邁入了「零售媒體聯播網」(RMN)的時代。以亞馬遜為首的零售巨頭,用會員基本資料、網頁瀏覽、購買履歷等「第一方數據」,先在自家網站,為品牌廣告主推送廣告。等到消費者出了網站,廣告繼續推送到臉書等站外合作媒體,或是可以連接網路的聯網電視(CTV)上,以站內與站外的網絡重重包圍。

客製化高,投放更精準掀正循環,廣告主撒更多錢

這正是當下零售媒體廣告規模扶搖直上的關鍵。

第一個優勢,是廣告客製化程度更高。雖然第一方數據難以大規模擴充,卻最能反映顧客的喜好,投放的廣告也更為精準,更讓亞馬遜免於蘋果(Apple)收緊用戶隱私政策的影響。

雖然Google、臉書也透過消費者搜尋、點閱等產生的「第三方數據」來投放廣告,但廣告主無法知道消費者確切的身分,只能透過匿名數據,利用演算法等技術,把目標顧客歸納為「新手父母」、「喜歡健身」等群組。一旦手機用戶拒絕提供第三方數據,臉書的技術便無用武之地,也降低廣告主的投放意願。

第二個優勢在於,為用戶推送個人化廣告,同時也能為零售商本身帶來飛輪效應。美國第二大管理諮詢公司波士頓顧問(BCG)在報告〈零售商的千億美元媒體商機〉中分析,為顧客量身訂做的廣告能夠提升忠誠度,提高流量與銷售之下,藉此又推升廣告主投放金額,帶動飛輪的正向循環。

比起分析第三方的匿名數據,例如臉書等社群,只能止於向用戶推播廣告,無法進一步追蹤後續活動;零售媒體則能創造封閉的迴圈,不只能蒐集用戶的反應,了解他們點擊了哪個廣告、是否完成購買,還能提供客製化的行銷訊息,啟動正向的體驗,帶動用戶再度造訪的循環。


雖然廣告業務只占亞馬遜總營收不到1成,超高的獲利能力卻助攻新執行長賈西交出亮眼成績單,贏得市場信賴。

第三個優勢, 則在於廣告的高利潤。尤其在電商營收成長趨緩之下,廣告小金雞的獲利,能讓亞馬遜調整物流,進一步縮減送貨時間。廣告營收更可以轉而投資影視內容,拉抬用戶的使用率。不讓亞馬遜專美於前,其他零售對手也紛紛跟進養起自家的廣告小金雞,在激烈的競爭下加快革新,同時發揮各自的優勢。

沃爾瑪、百思買加快腳步家樂福發展數據平台推廣告

例如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就善用實體門市的規模優勢,主打線下與線上廣告;消費性電子零售商百思買(Best Buy)則專注於B2B的廣告內容。

就連總部在歐洲的家樂福(Carrefour), 坐擁資料庫客戶八千萬名、八十億筆交易紀錄,除了全方位發展自家的廣告版位外,也拓展數據管理平台(DMP)業務,就算會員連到站外也能繼續為品牌行銷,在超過六百家合作媒體中推送廣告。

「零售媒體的頂級玩家,很快就會排擠掉其他同業,」BCG報告指出,零售媒體的發展,仰賴消費者數據、封閉迴圈的資料分析、實際營收等條件的交互作用,最後可能是贏者通吃。例如eMarketer估計,數位零售媒體二○二二年的美國市占,第一名的亞馬遜就占了七七%,沃爾瑪則以不成比例的六%緊追在後。

「好數據要比大數據更加重要,」人工智慧權威、百度前首席科學家吳恩達說。零售通路要推動數位化,不再只是講究採購或物流而已。誰懂得運用寶貴的消費者資訊,誰才有機會成為數位營運的最終贏家。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第1788期

本文摘錄自‎

好數據比大數據更值錢 亞馬遜廣告賣贏YouTube

商業周刊

2022/第17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