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盤點 一七○○家上市櫃公司轉投資中國總體檢
中國共同富裕的政策方針下,經營成果「被收割」已成企業主不敢說出口的憂慮。《今周刊》梳理財報,盤點中國轉投資金額高、獲利高前二十大。
撰文‧呂玨陞
在中共二十大會議之後,「共同富裕」這四個字,無疑是中國企業界或高資產人士所面臨最大的風險之一。
事實上,自從二○一八年以來,美中之間從貿易戰一路打到科技戰、霸權戰,隨著歐美與中國的「雙規供應鏈」發展趨勢,撤出中國、轉進其他生產基地,一直是近幾年上市櫃公司面臨的重要課題。如今,除了供應鏈調整的壓力之外,台商更須開始面對「共同富裕」所增加的風險與無形成本。
「共同富裕」所帶來的壓力與成本是什麼?雖然具體政策預料要到明年三月的「兩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政治協商會議)之後才會相對清晰,但從與其相關的「公私合營」、「被迫捐款」等關鍵情節勾勒之下,「首先,經營者難免會有轉攻為守的心態,對上市櫃公司來說,也就難免牽制中國轉投資的後續成長。」一位熟悉台商生態的會計師表示。
再者,「共同富裕」形同是以政策力量強制收割企業經營的果實,一道新政所造成的影響,可能涉及中國轉投資公司的營運、財務報表上的數字,自然也可能影響母公司的企業評價。而這些效應的力道,愈是仰賴中國者,所需承受的衝擊自然也愈為可觀。
那麼,國內上市櫃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究竟多高?為了梳理這個問題,《今周刊》運用台灣經濟新報(TEJ)資料庫整理出表格,讓讀者清楚哪些公司在中國的投資最高?又集中在哪些產業?哪些企業又高度仰賴來自中國的獲利貢獻?
看帳面價值占淨值比 榮成高達一.七九倍 藍天逾154%
在資料分析上,首先,可從「中國轉投資公司帳面價值占母公司淨值比率」,大致看出上市櫃公司股東權益中,來自於中國資產的程度。必須說明的是,由於財報只會逐一列示各家中國轉投資公司的帳面價值,所以在分析時可能重複計算到子、孫公司之間的相互投資,但無論如何,比重高、甚至超過一○○%的公司,已足以顯示中國轉投資對於這家公司具有相對吃重的分量,值得投資人投以更多的關心。
以今年第三季財報來看,上市櫃公司前三季財報揭露的中國轉投資帳面價值共計達到六.二兆元,相當於整體淨值的二七%,其中,「中國轉投資帳面價值占母公司淨值比率」最高者,是長期深耕中國市場的造紙廠榮成,其中國轉投資的帳面金額,高達榮成第三季淨值的一.七九倍。
▲雖然造紙廠榮成慢慢提升在台產能,但今年前三季在中國大虧,甚至吃掉台灣獲利,是今年受傷最大的台商之一。攝影·蕭芃凱
一八年以前,榮成在中國加速提高資本支出,以榮成在中國最大的子公司湖北榮成再生科技來看,二一年營收高達一五一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榮成去年整體營收的二六.六%。再者,榮成環保科技去年底的資產總額有二一一.八億元,約占榮成總資產的二七%。
回顧一八年, 當時江蘇榮成甚至一度要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但是隨著中國禁廢令出台,榮成在中國的投資也緩下了腳步。從今年榮成前三季來自中國的營收占比,確實已經看到下降的趨勢,從過去三年約莫都在將近八○%左右的水準,降到今年前三季約七二%,雖然中國的占比還是不低,但是比起前幾年,已減少大約一成。
從獲利來看,榮成今年受到中國市場疫情管控、通膨等因素影響,由盈轉虧,今年前三季中國轉投資就認列了十八億元以上的虧損,這個數字,超過榮成今年前三季合併虧損。
至於排名第二的藍天,則是在中國有為數不少的百貨通路和投資性不動產,整個中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有藍天的通路品牌百腦匯,根據去年公司年報,光是廣東、上海、杭州、成都、南昌、鄭州、北京七個城市加起來,就有將近四百億新台幣的資產,更不用說,還有昆山凱博、成都群光等製造工廠。
這些公司的損益金額雖然不大,今年平均一家公司虧損二千萬元,但是帳面價值可觀,如廣東百腦匯二一年底帳上資產就高達一一一億元,淨值逾七十八億元等,仍讓藍天的中國轉投資價值占母公司淨值比重,在今年第三季底達到一五四%以上。
除了從帳面價值分析之外,中國轉投資認列損益占母公司損益的比重,則可以衡量中國子公司對各家上市櫃公司的獲利貢獻度,一旦中國業務受到政策影響,母公司的獲利空間就有立刻受到衝擊的可能。
看獲利貢獻度 台玻若未計入江蘇廠 前三季虧近10億
以前三季狀況來看,中國轉投資獲利占比最高的是台玻,畢竟集團在中國布局將近三十年,位於江蘇的實聯化工帳上的資產就高達二七三億元。翻開第三季季報,雖然今年前三季台玻還有小賺二.五八億元,但是其中,光是台玻持股四一.三四%的實聯化工前三季就賺了十二.三四億元;也就是說,若將實聯化工的貢獻拿掉,台玻今年前三季其實還倒虧了將近十億元,對台玻的影響不可謂不小。
看重壓中國產業 PCB被白宮盯上 瀚宇博分散產能
值得注意的是,若比較中國轉投資公司對母公司的「帳面價值占淨值比率」,以及「獲利占母公司獲利比率」,可發現兩個分析管道的前二十名業者中,都有著一個出現頻率頗高的產業:印刷電路板(PCB)。前者有七家、後者則有六家公司從事PCB產業,堪稱是在中國高度投資、高度獲利相對明顯的產業族群。
這個結果並不意外,事實上,當今全球最大的PCB聚落還是坐落於中國,雖然這幾年,從各家PCB廠的動向可以看出,PCB產業確實已經有意識地往東南亞前進,但是從財報顯示的具體數字來看,由於產業聚落、上下游供應鏈的關係,短期內恐仍無法輕易地說走就走。
對業者來說,相較於共同富裕所帶來的風險,更迫切的難題,是美國白宮已將PCB列為「必須設法減少對中國依賴」的品項之一,隨著供應鏈加速分化,如何跟上全球分散布局的腳步,儼然是國內眾家PCB廠的重要課題。
進一步對照, 包括瀚宇博、台表科、聯茂、志超等四家業者,在這兩張表格當中都有出現,代表他們不僅在中國有大把的資產,也相對仰賴中國轉投資所帶來的獲利貢獻度。
分析帳面價值占比和獲利占比皆為最高的瀚宇博,這兩年持續擴充重慶廠、昆山廠產能,也刺激中國轉投資比重進一步增加,但瀚宇博也並非只增加中國的資本支出,近期在擴充產能的規畫上,已透過旗下精成科轉投資馬來西亞,預計明年在檳城建立新廠。一方面,除了可以持續維持瀚宇博在PCB產能面的擴張,也可感受公司逐漸將產能分散到中國以外的地區,降低集中在中國的風險。
此外,銅箔基板(CCL)大廠聯茂雖然在中國的占比和獲利同樣居高,但也開始意識到分散產能的議題。聯茂董事長陳進財日前就表示,聯茂正在進行東南亞設廠計畫,也預計二三年確定投資落腳的地點。
看電子業大廠動向 鴻海、仁寶、和碩 投資中國一路向上
另一方面,電子製造代工業一向被認為高度仰賴中國產能,必須持續在中國投入大量資本,確實,以○九年以來的長期趨勢觀察,包括鴻海、仁寶、和碩、英業達等,中國轉投資帳面價值占淨值比率,大致都呈一路向上的態勢。
但在各家業者中,占比曾在一三到一六年間超越代工龍頭鴻海的緯創,在二○年將昆山工廠賣給立訊後,此比率就從淨值的一倍以上大幅下降至六成左右,回頭來看,也算是有效降低了「中國曝險」。
至於占比最低的廣達,則堪稱是代工大廠的一大「異數」。該公司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九年以來,廣達也沒有加速投資中國,直到現在的中國轉投資帳面價值比僅從二○%提高至三五%,比起其他代工大廠的增幅確實是相對較小。
「共同富裕」究竟會不會對上市櫃公司的中國轉投資帶來影響?影響程度會有多大?這些問題還得進一步觀察,但一面共同富裕的大旗,必將對台商習慣的經營環境造成改變,那麼,對於仰賴中國程度較重的上市櫃公司,也確實該有不同等級的風險意識了。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完整爬梳 誰對中曝險最高?
今周刊
2022/11月 第1352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