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金融市場 都該做好「中國低成長」的準備
IMF前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
「第二十二條軍規」, 英文名為「Catch-22」,為美國猶太裔諷刺文學作家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於一九六一年發表的作品。描述二戰時期美國駐紮地中海某無人小島的一隊空軍,戰事經年,飛行員返鄉心切,卻遭指揮官刁難,返鄉唯一機會就是「第二十二條軍規」:如果你是一個「醫學認證的瘋子」,就能提出回國申請。
問題是,既是瘋子,怎會自己提出申請?提出申請,又代表自己「瘋得不夠徹底」,申請無效。
這道荒謬的「虛擬軍令」,如今被用來形容令人進退兩難、無法脫身的處境。而在羅格夫眼中,「恒大危機」之於中國政府,正是一個典型的「Catch-22」——救恒大,等於對地產業者高槓桿的放肆擴張宣告投降,過去五年「住房不炒」的宣示形同失效;不救恒大,又必須承擔中國經濟快速崩落的風險。
曾在二○○八年準確預言美國將有大型銀行破產的羅格夫,長年關注全球金融危機和債務泡沫問題,一向在知名經濟學研究資料庫RePEc引用排名中位居前列的他,近年漸漸將研究重心轉向了中國,今年九月中,羅格夫和一位任職於IMF的中國經濟學家共同發表一篇論文,主題,正是中國房市。
發表報告的時間點,或許是經過羅格夫的精算,「疫情後的反彈復甦力道開始消失,中國經濟的成長力道正在減弱,這個時刻,任何經濟引擎如果突然熄火,都會帶來巨大衝擊。」他坦言自己並未深入研究近來瞬間颳起的「能耗雙控風暴」,但強調,「顯然,中國政府最近對方方面面的經濟問題都已祭出重手,目前很難評估綜合影響。」
降低依賴 房市是中國經濟主要動能
在他看來,無論是「共同富裕」旗幟下的打擊新經濟、補教業、房地產,或「節能減碳」旗幟下對製造業重鎮產能斷然喊停,中國政府都像是為自己訂下一道又一道的「第二十二條軍規」,製造了一樁又一樁的進退兩難處境。
「但在這些問題當中,房地產,終究是中國政府當下面臨的最困難挑戰。」他引用論文裡的研究數據指出,若比較全球主要國家的房地產相關經濟活動對GDP(國內生產毛額)影響比重,中國近年這一數字已高達二九%,與○八年金融海嘯前的愛爾蘭和西班牙相若,也遠高於美國在○五年達到頂峰時的水準(約十八%)。
羅格夫指出,多年來,中國經濟高度依賴房地產推動,但「這樣的動能,注定是難以持續的︙︙。」他解讀,或許就是因為意識到問題嚴重性,中國官方才欲透過此次「恒大危機」,漸進式地降低中國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他們打算從二九%的GDP貢獻占比,下降到十五%、甚至更低。」羅格夫說。
只是,手段下得太急太猛,無論是對房地產業者的「三道紅線」政策,或是對銀行放貸的管制(詳前文),不僅阻斷恒大的活路,更像是對市場放出了「堅定打房」的明確信號,政策隨勢調控的空間因此窄化,力道拿捏更加困難。
在此之下,當恒大倒閉、房地產市場風聲鶴唳,代價,恐是中國經濟在未來一年內,如自由落體般失速下墜。「是他們自己把自己逼到了絕境。」羅格夫不免嘆了一口氣。
最壞狀況 中國GDP成長只剩2%
根據他的估算,假設未來十二個月中國房市成長持平,整體中國GDP年成長率會從目前的六%左右放緩到四%水準;但如果整體房市受到恒大危機拖累,出現進一步衰退,那麼,「中國GDP年成長率,屆時可能會再掉個一%到二%;也就是說,中國只會有二%的GDP年成長率。」
不過,相較西方經濟體,羅格夫認為中國金融體系具有一大優勢,「官方能以『飛快的速度』重組一家公司。」亦即政府和法院可以快速有效地處理企業的破產程序,加上中國政府本身財力雄厚,因此他強調,中國不太可能經歷西方式的金融危機。
然而,羅格夫也表示,房市對中國GDP貢獻畢竟太高,經濟要能「軟著陸」絕非簡單的事,中國固然可以透過必要的經濟或財政刺激,嘗試一步步擺脫對房地產業的依賴,「但,短時間要找到足以彌補房地產的成長來源,讓經濟成功轉向,並不容易。」
如果中國經濟失速會如何?「這種情境所造成的(經濟)痛苦,無疑是巨大的!」羅格夫這句話的對象不只是中國,也是世界其他國家。他認為,屆時首當其衝的,將是出口高度倚賴中國的經濟體,「例如,出口大宗原物料的澳洲,以及出口工業用品的德國。」再者,當中國經濟只有二%成長,難保不會又回頭衝擊全球金融市場的信心。
「實體經濟、金融市場,必須做好面對中國低成長的準備!」解析恒大風暴與中國連串詭異政策之後,這是羅格夫最後拋下的建議。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