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瘋運動,員工不過勞
近幾年國人運動風氣漸盛,全臺各項路跑、鐵人三項等賽事接力舉辦,大家也愈來愈常在臉書、IG這些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慢跑、騎自行車、上健身中心等自我鍛鍊的分享,被朋友們在各項運動賽事打卡、完賽證明洗版。大家愈來愈重視運動對健康的重要,也更能享受其中的樂趣,而運動企業的推動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除了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運動習慣的養成也是維持身體健康的要素之一,但根據調查,國內運動參與人口年齡分布呈現倒U字型,也就表示身為勞動力最強的30~50歲上班族,卻是運動量最少的一群人,健康帳戶長期透支,到50歲出頭後慢性病一一找上門,才在醫生的建議或自我警覺下,開始培養運動習慣。這對企業其實是很大的警訊,因為這些正值壯年的「人才」承上起下,是企業最有價值的資產,如何讓企業體認到這一點、進而推展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鼓勵將運動時間納入工時計算,是體育署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
科技業反思過勞,運動企業概念成形
回想起將近20年前,我還在國立體育大學任教時,運動企業並不像現在那麼盛行,員工過勞更是時有所聞,尤其是知名的科技業,員工進入廠區一待就超過12個小時,人還未到中年,健康就亮起紅燈,許多領了配股的工程師在40餘歲就退休務農、調養身體,讓這些老闆們開始反思「員工健康照護」對企業的重要性。所以有一間科技公司花了1/10的樓地板面積,打造了有游泳池、有氧教室、乒乓球桌的健康中心,讓員工在埋首工作之餘,可以有一段運動放鬆時間,並且和體大運動休閒系以建教合作的方式,指導員工正確的運動概念。而NIKE甚至直接來探尋將辦公室遷至體大校園的可能性,因為軟硬體設備完善的園區,簡直是熱愛運動員工們的天堂,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把運動融入企業文化一部分的風氣,逐漸在各大企業中發散。
除了企業慢慢認知到健康員工可以節省企業人力調派、訓練支出的內在誘因,體育署也提出許多外在刺激,從過去全額認列體育運動團體捐贈為企業支出抵稅,進一步擴大到企業為員工提供運動相關設備一體適用,為企業提供很大的誘因,影響所及,連服務業、傳統產業都逐漸改變思維,成效逐漸彰顯,交互影響之下,全民運動風氣就這麼被帶起來。體育署進一步推動「運動企業」認證,鼓勵企業打造優質的職場環境與文化、深化運動社團及相關活動,肯定「以人為本」、注重工作與生活平衡的企業價值。
聘用指導員,輕鬆工作、認真休閒
3年下來,已有超過百家企業取得認證,綜觀這些成功建立運動企業形象的公司,幾乎都有幾項共同特質,其一就是老闆或高階主管本身愛運動,還會帶著員工一起動,不單形成一股風行草偃的力量,員工也會比較沒有壓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總經理帶著員工一起跑馬拉松、登玉山,董事長帶頭完成鐵人三項、泳渡日月潭,甚至將理念推廣到廠商及客戶,邀請大家一起來運動、做好個人健康管理。為了提升企業運動品質,體育署也研擬了獎勵辦法,希望企業聘用經過體育署培訓、專業的「運動指導員」,為每個員工找出適合的運動方式、避免運動傷害,真正落實「輕鬆工作、認真休閒」。
這些優秀的運動員,不只可以為企業員工的健康把關,還能為企業形象加分,就像富邦集團透過經營籃球、棒球等運動團隊和社會連結,同時以ROT的方式取得新莊棒球場的經營權,導入美國職棒主場經營的概念,更新觀眾席、計分版、環場螢幕、燈光音效等硬體設施,成為富邦悍將棒球隊主場,深耕在地,並透過集團內部合作優勢在場內舉辦活動,鼓勵相關企業員工攜家帶眷入場觀賽,傳達健康活力的企業形象。另外以崇越科技的例子來說,他們也曾經和體育大學合作,希望延攬優秀的棒球選手進入集團,不只能夠指導內部棒球社團,還希望透過語言、企管相關課程的訓練,讓這批運動員成為集團的一份子,與同樣扎根棒球運動的日本客戶交流,將企業與運動結合帶往另一個層次。
建立輔導機制,傳承推廣經驗
政策推動不能只滿足於數字,中小企業受到人力、財力、場地的先天限制,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成為運動企業認證的遺珠之憾,未來體育署也將針對中小企業進行推廣,首先就從每年最高90萬元補助專業運動指導員聘用做起,同時引導他們善用外部資源,結合公司附近的國民運動中心或健身房,以公司補助的方式,鼓勵員工在上下班前後的時間,藉由地利之便養成運動習慣,未來也將朝著將這部分花費認列公司支出抵稅的方向研議,希望能夠補上運動企業推廣的這一塊缺口。
在過去這些年來,體育署藉由各項政策優惠措施,成功引導大型企業以內、外雙向並行的方式支持體育活動,打造運動友善的社會環境,我相信我們能做得更多、更好,接下來我也希望建立輔導機制,讓這些已經獲得認證的優質運動企業之間相互交流、經驗分享,更重要的是將這些推動心法和技巧,傳承給尚未獲得認證的企業,推廣「員工健康、公司得利」的概念,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工作、生活維持圖 / 佳世達科技提供 平衡的狀態下,健康工作、認真生活。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