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包商銀行遭接管 兩岸震波有多大?

同業負債占總負債四成 訴訟案破萬件

「嚴重的信用風險」是中國官方對接管一事的說法,細讀財報,一切皆有跡可循。而此案一出,傷害市場信心,也影響銀行流動性,更考驗了中國中小銀行的抗壓能力。
包商銀行的接管效應若擴大,可能間接衝擊台灣金融業。

五月二十四日,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簡稱保監會)聯合發布了一則公告,決定自該日起,對中國包商銀行實施為期一年的接管,接管工作由中國建設銀行主導,創下繼一九九八年來,中國首次有商業銀行被監管機構接管的紀錄。消息一出,中國資本市場一片譁然。

成立於一九九八年十二月的包商銀行,是內蒙古自治區最早成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總部設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並於中國主要城市設有十八家分行與二九一家社區與小微支行(專提供微型企業放款的簡易銀行)等營業據點。若按核心資本淨額計算,包商銀行排名全中國第三十七位,在中國城市商業銀行中深具指標性;另一方面,包商銀行還有另一個知名身分:「明天系」。

「明天系」為明天控股公司及其控股、參股公司的簡稱,由中國知名富豪肖建華於一九九九年創立。肖建華的事業版圖橫跨銀行、保險公司與證券,股權遍及全中國逾四十家重要金融機構,控股家數更高達二十三家。當年台灣的南山人壽,有意引進博智金融作為策略夥伴,以及日盛銀行目前背後的大股東建高集團,兩者的幕後主導人物都指向肖建華。

「被接管」有理由負債攀升 超過規定三成

為何包商銀行會被接管?中國人民銀行與保監會給出的解釋,是包商銀行存在「嚴重的信用風險」,對於風險究竟有「多嚴重」,官方卻未給出進一步的說明。
惟若細查近年的公開資訊,可發現包商的「被接管」並非毫無緣由。其一,在於包商銀行過低的資本適足率。根據公開數據,截至二○一七年九月底,包商銀行的資本適足率為九.五二%,其核心一級資本適足率為七.三八%。

然而, 按照中國官方監管要求,非系統性重要銀行在一七、一八年底的核心一級資本適足率,必須分別達到七.一%和七.五%。也就是說,包商銀行的核心資本適足率幾乎已「貼著」監管紅線。

進一步,若細查包商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可發現其「存款占總負債比」自一四年起,就一路下滑,從近六成大幅滑落至一七年第三季的四成;相對地,自一六年後,包商銀行的同業負債(含同業存單)占比就一路攀升,截至一八年九月,包商銀行的同業負債高達二二一一億元人民幣,占總負債四成,已大幅超過官方監管規定的三成水平。

此外,根據今年三月,中國司法公開平台「中國裁判文書網」,揭露的刑事判決書指出,包商北京分行曾於一三年有兩名主管涉入收受賄賂、違法放貸的醜聞,最終導致銀行損失高達兩億元人民幣,款項至今未能收回。

包商銀行的公司治理,顯然也是千瘡百孔。根據該網站資訊,與包商銀行有關的訴訟案多達上萬件,除了一般民事的貸款、擔保、保證與追償外,更有逾兩百件的刑事案由,主要涉及騙貸、票據欺詐等,間接凸顯包商銀行長年內控把關不力的問題。

值得留意的是,包商銀行已連續兩年未公布財報,儘管按照包商銀行的說法,是考量到將「引進戰略投資者,主要股東股權可能發生變動」,故暫不揭露財報。但細查最後一次的公開財報,是一七年第三季,恰巧是肖建華在香港四季酒店「被失蹤」的那一年。

據了解, 自肖建華於一七年一月被扣查後,中國官方便開始透過強迫出售資產等方式,「步步拆解」明天系,惟肖建華被北京當局羈押後,宛如人間蒸發,中國官方不僅從未對該事件有任何說明,也未表示肖建華正在被調查,「明天系的明天」可說充滿著變數。

事實上近年來,明天系諸多資產陸續掛牌出售。據了解包括華夏人壽、恆投證券和瑞福鋰業等公司,已陸續出讓;其中為人矚目的華夏人壽將賣給中天金融,而中天金融是中國知名房地產開發商碧桂園的孫公司。

官方:「一切照舊」市場信心受挫 同業恐遭波及

對於包商銀行接管, 儘管中國人民銀行宣稱,接管後包商銀行依舊正常經營,客戶業務照常辦理, 個人理財、存、貸、匯等各項業務均不受影響。然而,多家中國券商分析,接管行動無可避免地將影響市場對銀行流動性的信心。甚至,一位中國資產管理公司主管表示,包商銀行被接管的消息一在市場上炸開,許多貨幣基金立刻面臨龐大贖回壓力;據了解,近兩年未公布年報的一百多家城商銀行也紛紛被同業暫停交易。

中金公司報告指出,在信心流失下,包商銀行的存戶可能將存款轉存至大型銀行,進一步衝擊包商銀行的流動性。川財證券則認為,中國中小銀行自身抵抗風險的能力不強,日常流動性依賴發行高額同業存單與高價負債, 也因此,「隨著包商銀行信用風險的暴露,中小銀行的負債端成本,短期內可能會再次受到考驗。」

至於債市方面,招商證券強調,若包商銀行的相關個別債券被大量拋售,恐引發一波城商銀行的存量債券拋售潮。更甚者,接管的連鎖效應若擴及明天系其他與台灣金控業者有往來的銀行,如富邦有參股的哈爾濱及廈門銀行等,台灣金融業亦將間接受到衝擊。

一場罕見的政府接管案,下一步將如何演變,兩岸金融市場都不可掉以輕心。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 第1171期

本文摘錄自‎

中國包商銀行遭接管 兩岸震波有多大?

今周刊

2019/第11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