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兒科新人不來風暴:不過勞、給舞台、保薪資

如何讓孩子未來有醫師可看、大醫院兒科不空掉?


文/吳和懋、游羽棠 攝影/陳宗怡

「我怕再過十年,重症孩子在台灣沒有醫師可醫,必須送到國外去。」衛福部長薛瑞元接受商周專訪時不諱言,年輕兒科醫師持續流失,已經讓兒童醫療拉警報。

少子化時代,就算不求兒科醫師總數增加,如何讓這群人願意留在大醫院,處理兒童各式急、重、難、罕病症,而非流失到基層診所或其他科別,是必須正視的當務之急。

第一個迫切關鍵,就是保障收入不比別科差。

「如果按照現行健保的支付制度,薪酬對小兒科醫師是非常不利的,」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直言,「因為小孩子變少了,所以很難訴諸市場機制,醫術再好也沒病人。」

除了因為少子化,病患變少,兒科的自費項目向來也較其他科別少。一位新上任的兒科主治醫師,月薪甚至可能只有約七萬元,比其他科別住院醫師還低。
健保加成零落差!讓有意願者獲保障

尤其現行的健保,未滿四歲的第一段門診診察費,內、外、婦科加成一三%,兒科卻只有九%。今年健保協商,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便提案,至少加成要沒有落差,「其實這樣算下來,全台也只有(增加)一億二千二百萬元,真的不多。」

從醫院管理的觀點,洪子仁舉例,近年急診醫師願意回流,就是因為基本薪資得到保障。在值班的時段,不論患者多寡都有固定薪酬,才能維持一定的待遇。

「讓願意走兒科的人看得到未來保障,提高醫療給付, 必須要有一個很大、很迫切的改變,」馬偕兒童醫院醫學教育室主任彭純芝認為,兒童醫療,不能只被動等待有心人犧牲奉獻,只有友善的薪資、環境與未來,才能主動吸引新人加入。


▲一位醫師的養成,少不了前輩的授業傳承。此刻年輕小兒科醫師變少,未來老醫師退休,像兒童皮膚科、兒童外科等次專科,恐怕會出現斷層,將來只能出國才能學習。

第二個留住兒醫的關鍵,就是改善勞動條件。當前,因為住院醫師減少,一個人當兩人用,部分醫學中心甚至教授級的主治醫師也得開始值班,讓既有人力醞釀出走,還沒選科的年輕醫師則看了就怕,不敢加入。

過重的負擔,甚至會排擠住院醫師接受教育訓練的時間與品質,形成惡性循環。

減輕既有兒科醫師負擔的其中一項解方,是增加專科護理師,他們可以協助醫師巡房,隨時觀察患者的變化,即時通知醫師處置。

只不過,現在護理師荒甚至比醫師荒還嚴重。而長期來說,仰賴護理師對小兒醫療也並非好事。

台大醫學院小兒科特聘教授黃立民認為,「將來兒科要進一步發展,一定是要靠醫師,」很多孩子的症狀都是感冒,最怕的就是突然變化,只有住院醫師才能分辨,而醫師少了,行業品質終究會下降。

一縣市一重點醫院!集中資源增職缺

另一個減輕人力負擔的解方,則是集中資源。例如過去一些縣市,也有幾家醫院合作輪流開設夜間門診,既解決兒童的夜晚就醫需求,也讓醫師們可以輪流休息。

因此,衛福部提出全國六家核心醫院、一縣市至少一家重點醫院的計畫,目的便是將有限資源加以集中應用。

一旦上層的醫療照護網絡布建好,兒醫才能有更好的職涯發展;同時,因為大醫院獲得更多資源、增加更多主治醫師職缺,也才能讓留在醫院的年輕醫師有升遷管道。基本上,醫界對此發展,樂見其成。


▲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雖加碼到1年20億,但衛福部長薛瑞元(圖)也同意,補助要確保不斷炊,還是得升級成制度。

周慶明則認為,最終只有很少數的教授會留在大醫院,大部分都會成為基層診所醫師,只有大醫院與基層的待遇一起提高,才能讓新一代醫師看到未來保障。

「小兒科醫師,是心受委屈了,」一手創建起新竹馬偕兒童醫院的榮譽主治醫師李宏昌說,兒科醫師的特質,是「寧願燒盡、不願鏽壞」,指即使環境再惡劣,也要燃燒自己,不願如閒置的鐵器無用生鏽;只要有合理的待遇與願景,還是會有人願意投入。

「如果兒科醫師足夠,有適當的給付,讓孩子的成長發育更好,我們可以替國家創造更多財富,」馬偕兒童醫院名譽顧問醫師黃富源說。今日我們為兒童醫療挹注多少資源,明日就會在新一代的台灣人身上開花結果。

3歲前人人有專責醫師!衛福部長公開最新兒醫網


面對年輕兒科醫師流失,衛福部長薛瑞元接受商周專訪,首度公開最新的政策牛肉。

陳時中時代就提出的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第一期從2021年到24年,總預算28億元,等於平均1年7億元。

薛瑞元承諾,第一期最後,2024年預算將增加到20億元以上;未來第二期,也就是2025到28年,「先按照1年20億元規畫,若經費不夠,再向行政院爭取。」

該計畫主要目標,是建立大醫院到診所的3層照護網絡,包括核心醫院、重點醫院及幼兒專責醫師制度。

「過去碰到這種醫療問題,第一個想到的是怎麼改革健保?」但薛瑞元認為,病人數量減少,不管兒科加成多少都不夠。只有制度建立了,才能留住醫師,同時也嘉惠兒童。

最上層的核心醫院,包括台大、林口長庚等,預計有6到8家。除了是兒科醫師的訓練重鎮,也發展新生兒照顧、重症、遺傳診治、兒童癌症4大類別,讓重、難、罕症患者有處可求診。

「第一保障收入、第二能進修,會建議核心醫院與國外互通,把醫師送到美國去做短、長期訓練,」薛瑞元說,兒醫完成訓練,優先分配到第2層的重點醫院,各縣市至少有1家,讓兒童急診、新生兒都有兒醫可看。

至於第3層的基層醫療,則預計今年11月起,每個小孩一出生到3歲,都會分配1位專責醫師。一有發展問題,就能及早轉介到聯合評估中心。薛瑞元希望藉這些計畫,讓未來在醫院執業的兒科醫師,「可以回到接近(占比)50%,就跟其他4科(內、外、婦、急)一樣。」 (文●吳和懋)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3/10月 第1874期

本文摘錄自‎

搶救兒科新人不來風暴:不過勞、給舞台、保薪資

商業周刊

2023/10月 第18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