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親Apple Car 韓廠拔頭籌
隨著歐、美相繼宣布自二○三五年起,汽車產業完全使用乾淨能源,為燃油車劃下大限,全球汽車廠、資通科技及創新公司紛紛總動員,搶食六兆美元電動車(EV)市場大餅。其中,由蘋果公司(蘋果)iPhone代工一哥鴻海集團(鴻海)號召的EV供應鏈大隊「MIH」,去年浩浩蕩蕩成軍。外界關切MIH是否為蘋果EV「Apple Car」代工時,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大方表態「歡迎合作」。然而一月八日《韓國經濟日報》披露,韓國「現代汽車」證實正與蘋果洽談合作Apple Car,令投資人的期待頓時落空。
今年開春後,鴻海更積極結盟新歡,先是與資金燒完的EV陸廠「拜騰」合作,再與大陸汽車一哥「吉利」攜手切入大陸市場, 還搶著推出開發工具「EV KI T」。「鴻海練功已久, 這一仗只能打贏!」鴻海內部工程師透露.
閱讀完整內容
全球一年約七千五百萬輛以燃油車為主的新車市場,去年交出二百萬輛EV銷售佳績,EV龍頭特斯拉(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日前在推特發文,為賣出五十萬輛特斯拉電動車沾沾自喜,特斯拉股價隨即飆上每股八百美元(約新台幣二萬三千元),令全球投資人血脈賁張,也催化各路人馬的EV布局。
其中,長期代工蘋果iPhone的鴻海,三個月前即組成逾二百家軟硬體聯盟大隊,大張旗鼓推出「MIH E V」開放平台,藉此向正在開發AppleCar的蘋果頻送秋波,同時昭告天下:「我準備好了!」
亦步亦趨秀代工能力
不料,一月八日《韓國經濟日報》報導,蘋果與韓國現代集團旗下的現代汽車,將在三月前簽署生產EV的合作案,預計二○二四年起在美國生產。這項消息,讓原本呼聲極高的鴻海,頓時狠遭冷落。
一名業界人士表示:「鴻海積極布局EV,與Apple Car脫不了關係。鴻海多年前開始投資大陸EV產業,近年又與傳統汽車業聯盟合作,去年成立MIH EV,宣示有能力打造EV的同時,也是在向蘋果招親。」
回顧鴻海進軍EV的步伐,確實是亦步亦趨地跟隨長期伙伴蘋果。早在二○一四年蘋果宣布「泰坦計畫」(自駕車開發計畫)時,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也提出鴻海要打造電動車的藍圖,並聲稱將代工每台一.五萬美元(約新台幣四十二萬元)的電動車。
數位轉型 拚市占一成
到了二○一九年間,郭台銘競選總統時,仍不忘和蘋果唱同調,高喊「要蓋一條無人駕駛汽車的高速公路」。而推動EV的擔子,就交給同年六月接下鴻海董座大位的劉揚偉。
劉揚偉上任三個月後,即宣布一項產業與技術數位轉型升級計畫「3+3」,意即全力發展EV、數位醫療與機械人三大產業,以及人工智慧(AI)、半導體及通訊三項技術,並訂下三到五年內拿下市占率一○% 的目標,其中EV是最先落地得分的項目。
去年一月,沒有造車經驗的劉揚偉,與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FC A)簽署合作協議,並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及生產EV、經營車聯網業務。根據協議,雙方合作聚焦在汽車設計、機構工程、生產製造及行動軟體技術四大領域。
兩個月後,鴻海又與裕隆汽車子公司「華創車電」宣布簽訂合作備忘錄,合資成立「鴻華先進」公司。其中,華創車電以總價值七十六.三二億元的車型技術資產及模具作價投資,鴻海則以現金出資七十九.四四億元,股權占比分別為四九%及五一%。一向把錢花在刀口上的鴻海,會下此重本,看準的就是華創車電的整車技術,能與鴻海的零組件設計製造互補,建立傳統車業與資通訊產業合作的新模式。
資源共享縮短開發期
儘管鴻海積極秀肌肉,AppleCar的神祕面紗仍遲未掀開,外界只能從蘋果執行長庫克的發言及近年延攬的人才,看出蘋果的方向。
去年,蘋果在Apple Car的研發上,投入一百九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五千三百億元),還找來在美國太空總署開發火星自動駕駛車的科學家羅伯(Mark Rober)、將跳槽特斯拉的菲爾德(Doug Field)請回鍋,並從賓士、福特、FCA等各大汽車公司挖角,成立一支約六百人的團隊, 專注於開發汽車自動駕駛系統。一名業界人士表示:「去年中,蘋果開始積極尋求合作伙伴,使得鴻海加大布局動作。」
去年十月十六日, 鴻海高調地以第一屆「鴻海科技日」的排場宣誓布局,正式成立「鴻華先進」,並發表MIH EV。劉揚偉下這步棋,就是為了透過該平台的資源共享,大幅縮短硬體開發期程,他以智慧型手機的安卓(Android)系統為喻,宣稱MI H就是電動車界的安卓。
對此,劉揚偉信心十足地說:「得三電(電機、電池與電控),就得天下(EV)。」鴻海也為此找來曾跟隨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開發核心軟體的魏國章,擔任集團技術長,主導MIH的軟體平台,並由曾任全球第一支安卓手機產品經理的蕭才祐擔任集團產品長,負責開發EV關鍵零組件,更透過M IH聯盟成員各自專攻的技術與關鍵零組件,不斷地向外界傳達: 「我能做電動車。」
人算不如天算,蘋果最終選擇和現代汽車結盟,計劃二○二二年推出Beta版(測試版)Apple Car, 二○二四年將由現代汽車子公司「起亞汽車」(KIA)位於美國喬治亞州的工廠量產,初期年產量目標為十萬輛,預期最終年產量達四十萬輛。對此,劉揚偉不甘示弱地表示,MIH可望提前至二○一四年開始營運獲利。
工具平台月內將發布
「對於陌生的汽車產業,蘋果選擇與規模全球第四大的現代集團合作,自然有其考量。全球前兩大的福斯、豐田集團,規模與產能太大,蘋果若與他們合作,未必能掌控主導權;而全球第三大的雷諾日產集團,正逢整頓階段,自顧不暇。」一位汽車業者分析。
由於蘋果的做法向來是將品牌與產品分開,由蘋果先設計出產品,再委由多條供應鏈生產,不會單押一間代工廠。因此,對於蘋果棄鴻海、選擇與現代集團合作AppleCar的決定,一名業界人士認為: 「這個結果固然讓台灣汽車產業鏈眾多廠商失望,但也未必是壞事。」
對此,一家加入MIH EV 的關鍵零組件廠老闆樂觀地表示, 鴻海在EV產業中雖被打入「非蘋陣營」,但「MIH對鴻海來說,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武器,未來可自用(品牌)和代工通吃。」
「鴻海除了靠MIH大舉吸納各界精英,還有FCA當後盾,FCA現正與法國寶獅雪鐵龍集團進行合併,合併後規模將超越現代集團,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該名老闆預期:「未來MIH的造車能力若獲得蘋果認可,就算這次沒搶到Apple Car訂單,也可能在下一回合取得發球權。」據悉,劉揚偉已下令鴻海,趕在一月底前發布工具平台EV KIT,開放全球開發者預訂,四月底開始對外交貨。
一名鴻海內部工程師則透露:「鴻海在EV產業練功已久,近年來的大投資多為EV相關,包括鴻華先進、拜騰與吉利汽車;一月十四日還找來大陸蔚來汽車創辦人鄭顯聰擔任MIH聯盟執行長。因此,不論有沒有接下Apple Car訂單,E V這一仗,鴻海鐵了心只能打贏!」輸人不輸陣的鴻海,正傾全集團之力,要在二年內推出旗下首款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