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製造 再創騎蹟【封面故事-經貿透視】

臺灣自行車業者,從積極轉型到創新研發,並自創品牌發展高附加價值產品;同時整合產業上中下游,提升產品技術,強化優勢,為攀登下一高峰蓄積最佳能量。
一年一度的環法自行車賽(le Tour de France),就如同汽車界的F1,是全球自行車界的年度聖事,除了各國頂尖選手齊聚一堂,更吸引全球各大廠卯足全力爭取贊助及冠名的機會,其中包括來自臺灣的美利達、巨大及桂盟等指標性廠商。環法自行車賽的總賽程3,500 公里,經過的場地高度可高達海拔3,000 至4,000 公里, 然而, 能夠跑完全程不但是重點,更是各大品牌廠商證明自家產品性能的大好機會。

論及自行車的性能,今日的臺灣製造(MIT)在全球已具有相當的能見度與分量,若將時間推移至數十年前,當時對世界而言,臺灣僅被視為是低成本的生產地,而臺灣自行車從OEM、ODM 到OBM( 設計製造), 甚至提升至OCM(Original Concepts Model, 依照客戶的經濟、產能、特性等優勢,替客戶量身打造最適產品),客戶的依賴也隨之變大。

掌握研發設計能量臺灣成生態鏈要角

回顧臺灣的自行車產業,50年來曾經歷過榮景,也曾度過衰退期。早期的臺灣曾是全球最大的自行車代工國,1991 年首度被中國大陸超越,在短短不到三年之間,由顛峰的900 萬臺下滑至400 萬臺。為因應出口銳降的情形,2002 年在巨大與美利達兩大龍頭召集下,與11 家創始會員成立A-Team,並在中衛發展中心與工業局的協助下導入豐田生產方式(TPS),在生產上採取自動化(Jidoka)與及時生產(Just-in-Time),並善用臺灣自行車產業聚落的優勢分工,帶領廠商往高值化發展,與世界大廠競合。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包括巨大、美利達及桂盟等業者早在二十多年前紛紛前往中國大陸設廠。「臺灣留下的就是高單價產品。」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總經理梁志鴻不諱言說:「以前自行車產業是成本優勢,現在則是全球資源整合。」桂盟董事長吳盈進也提出,「量不是重點,獲利才是。臺灣自行車業不但具有微笑曲線,甚至是開口笑。」而吳盈進口中的「開口笑」現象,可從十五年間臺灣自行車平均單價成長了四倍獲得印證。而臺灣自行車能擁有如此亮眼的成績,A-Team 的成立可說功不可沒。

但究竟,臺灣自行車業是如何達成吳盈進口中所謂的「開口笑」呢? 其實,成功的關鍵因素就在於:

其一,掌握中高階自行車生產:全球自行車年平均需求量1億2,000 萬臺之中,臺灣自行車廠便主導了2,000 萬臺高階自行車,而巨大與美利達更囊括了其中的半數。

其二,統合產業聚落優勢: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總經理梁志鴻指出,「臺灣是全球自行車最重要的研發製造重鎮,來自海外的自行車買主、產品設計者及產品經理等,每年十月齊聚於臺中自行車週(Taichung Bike Week),討論出次年的規格、款式及顏色後,便進行生產。」而臺中自行車週舉辦的所在位置正是該產業聚落的核心所在,再加上中、彰、投廠商家數占整個臺灣自行車業的近八成。

其三,擁有國際重要平臺:「臺中自行車週表達臺灣的工程能力,臺北展則展現創新能量。」梁志鴻認為,台北國際自行車展是臺灣創新產品的展出及對全球表達工程能力的所在。

「最重要的是,臺灣自行車產業擁有作業能力及全球資源的整合,創造價值影響全世界。」
▲對全球自行車動態瞭如指掌的桂盟董事長吳盈進表示,「臺灣自行車在價值供應鏈中朝先進設計、高階製造及自主品牌發展。」圖▓桂盟提供

A-Team 功成身退調整策略再出發
如果臺中及彰化是臺灣自行車產業聚落地理上的實體位置,那麼,A-Team 便是無形的核心。只是,運作將近十四年的A-Team,在2016 年12 月31 日正式宣告解散,這個曾帶領臺灣自行車業走過超過十年黃金歲月的領頭羊,隨著市場需求及趨勢的轉變,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將結合臺灣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TBA )、自行車工業研究發展中心(CHC)再出發,協助廠商由精實生產(Leanproduction )邁向精實企業(LeanEnterprise)。
▲2003 年在巨大與美利達兩大龍頭召集下成立A- Team,帶領臺灣自行車產業邁向品牌與高值化。 圖為A-Team 成員合影。圖▓ A-Team 事務局提供

提到Lean Enterprise,即便是全球自行車產業指標型企業的巨大公司,在面對全球化及現代化的挑戰時, 在2016 年12月接班記者會中宣布,新的領導團隊將以三大營運目標包括:智能製造的轉型、「O + O」虛實通路結合、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創新產品與服務,矢志將巨大公司打造為擅長與消費者對話的服務型企業。

面對此波工業4.0 浪潮的衝擊,調整企業營運目標的不僅巨大公司,還包括其他整車廠及零件廠也紛紛邁向智能製造,以生產自行車踏板、座墊、傳動系統等核心零組件的台萬工業為例,很早以前就開始實施工業4.0 自動化,並結合智慧製造、雲端科技、大數據分析與物聯網技術,是臺灣精密機械的重要示範工廠。
市場需求為關鍵中高階車為外銷主力

2017 年4 月, 曾擔任A-Team 第五屆會長的吳盈進在臺灣證券交易所舉辦的自行車產業發表會中,說明了自行車的發展與全球自行車的供需。他舉例,「經濟或許對自行車購買沒有太大的影響,而天氣卻能左右自行車的銷量,而消費者是否有購買的需求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巨大新任董事長杜綉珍及執行長劉湧昌表示,新的領導團隊將以三大營運目標包括:智能製造的轉型、「O + O」虛實通路結合、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創新產品與服務,打造為擅長與消費者對話的服務型企業。圖▓巨大提供

對全球自行車動態瞭如指掌的吳盈進, 除了曾擔任過A-Team 會長,同時也是客戶遍布144 國的全球知名鏈條廠桂盟的掌舵者。他指出,歐盟25 國平均每年需要2,100 萬臺,而區域內的生產總量為1,300 萬臺,因此約有700 萬臺需自其他地區進口,而這也是臺灣自行車的商機所在,尤其是以歐美為主要目標市場的臺灣中高階自行車業者。
▲台灣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秘書長張蕙娟表示,臺灣是全球自行車製造的供應中心,未來在全球的定位除以發展中高階自行車為主,並將朝智慧騎乘方向發展。圖■陳素芳

具創新能量零組件帶動組車業

「目前臺灣自行車的年需求量約60 萬臺, 但年產能卻有500 萬臺。足見臺灣需求量小但生產大。」吳盈進強調,「臺灣自行車在價值供應鏈中朝先進設計、高階製造及自主品牌發展。」他並以桂盟的自行車鏈條發展為例,分為高階自行車變速配套系統的鏈條市場及普通鏈條市場,後者因技術不具稀缺性,早已陷入價格戰。

面對兩種不同市場的屬性,桂盟做好萬全準備,不僅提供高階變速配套系統更多的垂直整合鏈條,以搭配各種變速系統;再者,桂盟擁有各家鏈條配套變速系統上的豐富經驗,對各組車廠而言,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服務。此外,桂盟自行車鏈條事業部協理陳奕名指出,該公司針對市場變化執行品牌形象整合計畫「OneChain for All」已逐步發酵,未來將持續專注做出最好的鏈條。

針對普通鏈條市場,桂盟則採依訂單分類而進行廠線分離,陳奕名不諱言:「專注製造同一型號產品將提高30%的製造效率。此外,透過製造流程的整合,未來將逐步實現無人化的目標,降低製造成本以因應市場需求,為普通鏈條市場的競爭做十足的準備。」

「零組件強,整個組車業就強。」現任臺灣自行車公會榮譽理事長的建大輪胎董事長楊銀明提出。因此,當臺灣各個自行車零組件廠都成為精實企業,集合起來就能形成更強大的產業聚落能量。

鎖定利基市場定位明確贏得商機

除了強大的產業能量外,市場定位及終端銷售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特別身處於後工業時代的今日,為因應全球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銀髮族市場的需求亦將成為產品研發的重要趨勢。台灣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秘書長張蕙娟表示,臺灣是全球自行車製造的供應中心,未來在全球的定位除了以發展中高階自行車為主,並將朝智慧騎乘方向發展。
▲舉辦超過30 年的臺北國際自行車展,能持續保持全球前三大,即來自於臺灣擁有網絡堅實的產業聚落。圖▓外貿協會提供

至於自行車未來的創新走向,曾深入分析過臺灣十多個不同產業的張蕙娟指出,若擬深耕中高階自行車研發,就須探究騎乘體驗的深度心理及生理需求。臺灣自行車業者可著重類選手、中長距旅行及銀髮族等重量族群的需求,提供相關客製化產品。「未來臺灣自行車業將會加入智能,譬如把自行車變成生活的夥伴,而不僅於騎乘的工具。」

此外,電動自行車除可響應節能減碳風潮,加上嬰兒潮世代已進入老齡階段,無法騎行長途及坡道,自然也帶來了更龐大的市場商機,據相關單位預估,2017年臺灣電動自行車出口總量將從13.2 萬輛提升至20 萬輛以上,無非為臺灣總銷量下滑的自行車產業注入一劑強心針,包括巨大及美利達臺灣兩大自行車龍頭,皆加碼提高電動自行車的產能;而澎錸等相關業者也朝電動折疊車方向創新研發,而這些都是臺灣自行車業善於應變及調整產銷方向的成功案例。

自行車的使用目地包括運動健康與行動便捷,而共享單車的盛行正是解決大眾行動的最後一哩路,也因而改變了以往自行車的使用目的與銷售通路。市場經濟向來由消費需求帶動生產,近年在共享單車風潮下,受惠的廠商包括桂盟獲得1,500萬鏈條訂單,而建大也順利拿到車胎的訂單。

近年臺灣自行車業也紛紛走向製造業服務化,譬如巨大從勞力密集的產業,轉為提供自行車相關服務,與臺北市政府合作建置共享單車,2013 年臺北YouBike 累積超過1,150 萬騎乘人次,並創下周轉率世界第一的紀錄,這與政府的支持有絕對的正關係。因此,產業能變得更強,調整的不僅只有產品與策略,還包括政策與相關公協會。

「實體通路的改變比較慢,但虛擬通路會比較快。」張蕙娟指出,為因應自行車零售通路的改變,全球展會正在尋求新的變革。外貿協會展覽處處長黃漢唐表示,「產業是展覽的基石,必須要有好的產業根基,才能吸引海外買主。」2018 年台北國際自行車展將會有很大的變化,包含展覽、論壇及洽談外,也將在三館設置新創專區,並積極招募新創企業參展,他強調,「重點是透過水平整合納入異業,變成更全面性的大展。」

此外,在價值鏈上,臺灣自行車業更須重新進行垂直與橫向的整合,強化產業聚落的優勢分工,各自投入專精的領域,並攜手向邁向更良性的競合關係,才能累積更豐沛的產業動能,在全球自行車生態鏈中發揮價值中的價值,再創「騎」蹟…閱讀完整內容
《經貿透視》雙周刊482期

本文摘錄自‎

雙向整合 智能製造再創騎蹟

《經貿透視》雙周刊

2017/12月第4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