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帶我飛 直擊航空產業核心商機

國際航太產業有波音當領頭羊,台股也有駐龍、jpp-KY股價一路上衝成為族群的先鋒,既然數字會說話,近期股價創新高的產業值得全面檢視!

文 ● 吳旻蓁

許多國家邁入與病毒共存的模式,相繼打開國門,而悶了三年的民眾也開始搶買機票,航空業者正積極復飛及開新航線,伴隨觀光旅遊復甦,對於飛機的需求也同步大增;再者,由於高的能源和碳排放成本開始衝擊市場,因此航空公司亦有汰舊換新的需求。對此,兩大飛機巨擘波音(BA.US)與空巴(AIR)雙雙釋出未來二十年的航空市場展望。波音預估至二○四一年,全球新飛機交機量將達四一一七○架(含二八○○架貨機),總值可達七.二兆美元,較一九年成長約八○%;且評估全球GDP將成長二.六%、客運載客量增加三.八%、貨運載貨量估將成長四.一%、全球機隊數量則看將增加二.八%。

波音指出,可以看出載客量的成長幅度大於機隊數量成長,意味著會有較多更大型的飛機加入市場,並預期全球航太產業景氣將在二三到二四年間重回一九年疫情前的水準。
兩大巨擘復甦勢頭強勁

空巴則預估自二二到四一年間,新飛機的交機量將達三九四九○架(含二四四一架貨機),若以一九到四一年的年複合成長率來看,航空客運為三.六%,航空貨運為三.二%,均高於同一期間全球GDP的年複合成長率二.六%;空巴也預計至四一年,全球服務中的飛機總量將達四六九三○架,較二○年初的二二八八○架成長逾一倍,而全球航太產業景氣亦將有望在二三到二五年間重回一九年疫情前的水準。

儘管當前亞洲航空公司在恢復運力方面落後於全球同業,加上受限於各國政府旅遊政策、公衛措施與可用勞動力的不足,以及最大市場的中國今年一月才宣布開放,因此復甦腳步較慢,但兩大巨擘仍看好亞洲市場發展。

在波音二月來台發表的東北亞市場二○二二民航市場展望(CMO)報告中指出,未來二十年內亞洲航空旅客每年將穩定成長一.七%;因此展望二○二三年,亞洲區域內的旅遊可望持續推升航班營運的成長。另外,疫情期間,航空貨運在亞洲扮演相當吃重的角色,波音也看到從亞洲出口與進口的全球航空貨運運能持續居高不下,並評估未來二十年內,亞太地區將占全球貨機機隊的三八%。空巴亦看好未來二○年對於飛機需求成長最快速的地區將是亞太與中國地區。

由此可見,隨著各國相繼解封、全球步入後疫情時代,作為疫情海嘯第一排的航太產業也正邁向復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航太產業的復甦,從作為產業領頭羊的波音及空巴去年的營運表現也可窺見一二。兩大龍頭廠去年皆實現了自新冠疫情以來最大的飛機銷量,波音去年全年交付量達四八○架,較二一年的三四○架增長了四○%,與此同時,波音去年共獲得了七七四份淨新訂單,較二一年的四七九架明顯增加,且創下該公司自一八年以來最大的總訂單量;截至去年底,波音積壓的飛機訂單達四五七八架。反觀空巴去年全年交付量達六六一架,年增八%,為其第四年蟬聯全球最大飛機製造商的寶座,且空巴去年共獲得八二○份淨新訂單;截至二二年底,空巴儲備訂單量亦已達七二三九架。

若從營運的表現來看,去年波音營收為六六六.○八億美元,年增七%,虧損雖較二一年的四二.九億美元擴大,達五○.五三億元,但由於商用飛機交付量增加,因此波音實現了自一八年以來首次出現年度正現金流。另外,空巴去年營收年增十三%,至五八七.六三億歐元,淨利則達四二.四七億歐元(約一三九九億台幣),超過二一年的四二.一三億歐元。兩大航太巨擘營運都露出曙光,也同步反應在股價表現上,自去年第四季起漲以來,波音及空巴漲幅最高分別達到八成及四成。
零組件廠訂單激增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各國相繼開放國境,市場對於飛機的需求量快速拉升,但與此同時,供給面卻供不應求,目前波音與空巴的交機平均延誤三到六個月,一大原因在於先前疫情期間航太供應鏈受需求急凍大裁員,而這些專業人員在經歷近幾年的低迷後,尚未補足人力,且當前適逢全球大缺工的困境,因此受缺工、缺料影響,導致供應鏈上下游交貨大遲到,尤其從引擎零件到起落架部件所需的上游精密鑄造業廠商,因勞力密集度最高、自動化程度最低,加上升息也讓鑄造業擔心擴大雇用與產能後,若剛好碰到需求萎縮反而得不償失,因此不願貿然增僱,都導致供應鏈問題要持續相當時間才會緩解。

鑄造業交貨延遲,也進而使下游航太相關精密零件製造商如李斯塔工業(Leesta Industries)、雷神科技( RTX.US)、奇異(GE.US)、賽峰集團(SAF.PA)、勢必銳航空系統公司Spirit Aerosystems(SPR.US)等,皆面臨受影響而出現延遲交貨的狀況,不少業者也證實勞動力可用性確實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不過,儘管供應鏈碰上瓶頸,但多數業者仍普遍持樂觀態度,認為在整體產業落底並逐步轉好的趨勢帶動下,全球航太產業亦可望一步步重回疫情前的榮景,對此,相關產業鏈從零組件、客運乃至於軍用材料及維修等業者,營運將有機會呈現三級跳的成長姿態,類股潛力亦不容小覷。像是作為全球最大飛機發動機生產商的GE,去年在航空航天部分的訂單增長了二二%,且交付量達到了一九年水平的九成,執行長卡拉.卡爾普(Larry Culp)更描述這是航空航太業務「前所未有的增長」;且GE的Leap發動機需求尤其強勁,因相較過去主流CFM 56引擎,Leap引擎節能、降噪且降汙,能夠有效下降低航空公司燃油成本,因此據了解,GE目前已積壓了近一萬台的量,也準備增加產量,預計今年Leap發動機的交付量將成長五○%。

另外,雷神科技旗下的柯林斯航空航天部門去年第四季營業利益年增達六一%,主要是商業空中交通的恢復,使飛行時間、機隊利用率和窄體機交付量增加;而雷神旗下的發動機製造商普惠部門,去年第四季營業利益更年增高達一二七%,主要是有利的發動機數量和組合以及相關零組件銷售,並預期今年營收將再增長七到九%,自由現金流將有四八億美元。
台灣航太概念股迎春燕

在這一波全球航太復甦之際,台灣廠商亦可望明顯受惠,若觀察台灣航空產業產值,疫情前一九年衝上一三四○億元,儘管二○、二一年受疫情波及跟著陷入低潮,總產值明顯下滑,但國內航太業者推估,在全球航空運輸需求回升的利多之下,去年總產值有機會回升至一○○○億元大關之上,且預期今年產值更將會直線攀升,有望挑戰一九年的產值數字。事實上,過去數十年來,台廠藉由優質的精密機械、精密加工、電子及材料科技領域之相關廠商及技術人力,累積起厚實的航太零組件製造能量,也建構相關民用航空產品之供應鏈體系,與波音、空巴、龐巴迪、奇異、普惠、史奈克瑪等世界知名航太大廠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並在全球航太市場中嶄露頭角。

台廠業務多元,涵蓋飛機機體結構、發動機零組件、飛機內裝、航空電子、維修、航太材料等,其中代表性廠商包括漢翔(2634)、寶一(8222)、駐龍(4572)、長亨(4546)、長榮航太(2645)等純航太股之外,部分業者如晟田(4541)、豐達科(3004)、千附(8383)、公準(3178)、拓凱(4536)等,亦是上市櫃公司中航太產品占比相當高的廠商,皆為航太概念股的一員;預期在產業迎接春燕、趨勢轉折向上,加上台灣政府力推國機國造、無人機政策之下,可望使國內航太供應鏈迎接數年的高成長期,後市值得關注。 閱讀完整內容
先探投資週刊2023/3月 第2239期

本文摘錄自‎

波音帶我飛 直擊航空產業核心商機

先探投資週刊

2023/3月 第22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