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晶片戰爭 抓住3大主軸搶當投資贏家

投資大勢》第一回合美國隊勝出 接下來決戰良率


文/郭庭昱

政治干預影響了半導體市場的供需,投資人也必須重新反思:美中兩大陣營內的企業誰得利誰受害?中國被封鎖會導致全球半導體市場萎縮嗎?

在國家安全和科技優勢的前提下,美國聯合日本、荷蘭、台灣,壓制中國的半導體發展,改變了以自由競爭、商業利益出發的供需關係,使得長期投資邏輯出現變數。政策的人為干預,攪動半導體供應鏈企業的股價估值,得利、受害的族群浮出水面。

全球晶片戰爭的投資三大主題將是:一、雙方的強、弱勢如何?哪一陣營容易截長補短?二、目前情勢下,半導體的總需求會成長還是衰退?美中兩大陣營內的企業,誰得利誰受害?三、二○二五年以後,先進製程產能開出,有什麼衝擊?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拉開AI序幕,股價表現動見觀瞻。彭世杰/攝

技術複雜難突破 原料管制好解決

近期美國聯盟限制DUV(深紫外光微影技術)出口中國,中國以管制鎵、鍺出口作為反擊,甚至揚言未來會管制稀土出口,七月五日A股上市的雲南鍺業、馳宏鋅鍺都大漲一○%。不過冷靜回顧歷史,原料缺貨,往往藉由漲價就能解決;例如二二年俄烏戰爭造成氖氣缺貨,媒體大肆炒作台積電將因此中斷供應,一年多以後總裁魏哲家透露「以七倍的價格取得」,因為占成本比率很低,對毛利率根本沒影響。

美中半導體大戰,先進半導體的工序複雜,美國除了管制自家的EDA(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還聯合荷蘭的EUV(極紫外光微影技術)、D UV曝光機、日本的二十三項關鍵零件、台積電的製程技術來圍堵中國,層層技術枷鎖,短期不容易突破。美國隊以技術限制,中國以原料卡關,但技術門檻難破,原料問題好解決,這一回合美國的優勢勝出。

但中國不能購買先進的AI、5G、高速傳輸晶片,會導致全球半導體市場萎縮嗎?「半導體的市場還是在變大!」《晶片島上的光芒》作者林宏文指出,美國大科技公司自己設計晶片成趨勢,帶動代工、封測、軟體的需求,加上新投資的半導體廠,有利刺激需求。短期,歐美因安全考慮和台灣合作,中國也需要台商來填補技術空缺。「地緣政治對台灣是大利多」,林宏文認為,只要台海不升級到熱戰風險,台灣產業總是能在挑戰過後變得更強。
利基產品看好 成熟製程防殺價

短期來看,AI伺服器是新的應用,領頭的輝達(Nvidia)五月二十五日發布第二季業績指引,優於市場預期五五%,股價從三○五美元最高漲到四八○美元,飆漲五七%,也掀起台股AI伺服器、零組件股價漲勢。輝達第三季的法說會將是AI伺服器續航力的關鍵,屆時可以看出平台商、企業端運用AI解決效率的需求是否有持續性。就股價而言,AI已經從輝達擴散到組裝,PCB(印刷電路板)、零組件、散熱、機殼、ASIC(特定應用IC);但在大漲一段之後,乖離率過大、當沖盛行,需要更多訊息才能找到各股票的價格。

AI領域比較穩健的公司,其實是微軟、台積電。這兩家公司在原本擅長的業務已是龍頭,AI是新增事業,雖然營收純度不如輝達,但是營收獲利的結構,會比從筆電、傳統伺服器跨足AI的組裝業更好。台積電的營運谷底在第二季,近期外資紛紛調高目標價,摩根士丹利證券的基本情境是二三年營收微減、毛利率高於五三%,今明年EPS(每股稅後純益)為三一.五、三八.二元,目標價為七一八元;大和資本以AI、HPC在二五年將占台積電半數營收,認為合理股價為六八八元;高盛證券也拉高目標價到七百元。
至於成熟製程,因為中國供應量增加,特殊產品不受殺價衝擊,包括電動車普及化,各類電網、綠電都需要儲能,用電、儲能、工控、感測相關的需求成長優於產業平均,將是下個焦點。

車、電的相關公司以日本、德國、美國為主,都和第三類半導體相關。碳化矽龍頭Wolfspeed仍處虧損,五月受到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稱將開發新材料取代,引發市場疑慮,最近日本的瑞薩與之簽訂十年二十億美元長約,保證了需求。此外,德國意法半導體(STM)、美國的安森美(ON)股價也相對強勢。

長期美、日、德、韓二五年起有新產能開出,投資專家黃嘉斌認為,德國晶圓廠與汽車相關,日本主攻光學和汽車,美國則用於AI、國防等,應用多元化的市場需求足以消化產能供應。不過,各國政府競相補貼,也使得供給端劇烈變化,簡單講「蓋晶圓廠變得便宜了,台積電過去的資本優勢變差了」;這就是競爭加劇的結果,如果對手良率好、報價低,當然會影響到台積電股價的本益比、估值。
先進製程開出後 決戰量產和良率

台積電現在的技術領先三星與英特爾,但到二五年就很難講,對手在先進製程的建廠進度、量產良率,可能比現在預期的更好或延後。以經驗來說,在花錢建廠、拿補助之時,企業比較容易膨脹自己的技術;量產不順、良率不佳都要到完工後才會知道。

現代生活不可缺少半導體,即使在「受限制的全球化」環境,成本效率不如以往,但企業獲利依舊是靠著競爭力而來。先進製程在二五年之前供給受限,相對有利,台積電股價有機會再創新高;成熟製程面對中國競爭,殺價是風險所在,利基市場相對有利。 閱讀完整內容
《財訊》2023/7月 第690期

本文摘錄自‎

看懂晶片戰爭 抓住3大主軸搶當投資贏家

《財訊》

2023/7月 第6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