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銀錯把「透明溝通」用在金融業 一封求救信成倒閉最後推手

內幕解析》矽谷最大銀行破產,關鍵6天完整還原


文●黃惠群

「很榮幸連續五年登上《富比世》的美國最佳銀行年度排行榜。」三月六日,一家在矽谷呼風喚雨的銀行,在推特上對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

諷刺的是,不到五天,它就倒了,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大銀行破產案。

它是矽谷最受歡迎的銀行——矽谷銀行(SVB)。按存款計算,它是矽谷最大的銀行,與創投們稱兄道弟,不僅是許多創投基金的投資人,也幫助許多新創股票上市,全美近一半科技、生醫新創都是它的客戶。

沒想到,它的大起大落,竟也與矽谷息息相關。


▲矽谷銀行在信中坦承困境,卻成倒閉最後稻草:「我們預計升息會繼續,並持續對公開及私人市場造成壓力,且客戶現金消耗速度也在加速。」

COVID-19疫情爆發後,政府提供各種救濟金、貸款計畫,意外催生美國最大創業潮,二○二一年創投資金規模,更創歷史新高。隨著熱錢橫流、SPAC(編按: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是一種讓企業快速上市的手段)氾濫下,矽谷銀行在短短兩年間,存款暴增兩倍。

看著這些幾乎無成本的資金,矽谷銀行開始它失敗的第一步: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它開始購買看似安全的資產,例如美國國債和政府支持的抵押貸款證券(MBS)。

當時,利率幾乎處在最低點。天真的矽谷銀行,以為低利率會一直持續,因此,即使只能賺取微薄利差,仍大筆購買長天期的證券。攤開其財報,發現它有逾五成的資產,放在固定收益商品上,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只有不到三成。

好景不常,資金派對在二○二二年戛然而止。聯準會展開有史以來最快速的升息,導致長債價格大跌,矽谷銀行的投資部位鉅額虧損。去年底,它持有的證券部位,未實現損失超過一百七十億美元。

隨著資金的緊縮,它的客戶也大受打擊。融不到錢、燒錢又厲害的新創,開始大量提款;同時,隨著利率的上升,矽谷銀行也須向存款人支付更高的利息。

令人驚訝的是,當初矽谷銀行豪賭的報酬,竟如此微薄——其債券組合的平均收益不到一.七%,而現在兩年期公債輕鬆就有四%。

蠟燭兩頭燒的矽谷銀行,犯了第二個致命的錯:高調坦承它的窘境,並期待投資人會雪中送炭。卻沒料到,華爾街的金融邏輯,跟矽谷的新創邏輯,是兩碼子事。

一封來自執行長貝克(Greg Becker)的信,讓人看不出這是一間四十歲、經驗老到的銀行,反而像是年輕氣盛、募資不順的矽谷新創。

貝克遵循矽谷喜好的「透明溝通」文化,揭露日益嚴峻的財務問題,承認賣債的鉅額虧損,並需要賣股籌錢。但他忘記了,矽谷銀行的重點是銀行,不是矽谷。

此信一出,不但沒有成功博取同情,反而造成恐慌,創投、企業家、投資人紛紛在推特上發言,助長恐慌情緒,「你現在應該要嚇壞了!」矽谷知名天使投資人卡拉卡尼斯(Jason Calacanis)警告新創們。

最終,募資失敗、股價暴跌,創投們率先逃離、新創爭相擠兌,這家全美第十六大的銀行,在短短不到四十八小時就宣告倒閉。

矽谷銀行身處最會雨天收傘的銀行業,卻誤把自己當成矽谷的車庫創業家,以為昔日的好兄弟,會二話不說的拿出錢來。它不僅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還高調告訴大家:雞蛋已經壞一半了。

以下,我們還原矽谷銀行倒閉的關鍵六天,看這一連串的輕忽,如何掀起完美風暴(以下日期均為美國時間)。

時間:三月八日
主角:矽谷銀行執行長貝克
事件:執行長發信求救
結果:引起存戶恐慌、股價下跌


一切始於一通來自信用評等公司穆迪(Moody’s)的電話。

三月初,穆迪致電矽谷銀行,告知準備在下週調降其評等:其債券組合的價值,因利率上升,已下跌太多。擔心被降評的矽谷銀行,隨後在週末制定了一項計畫。殊不知,正是這個計畫,揭開了倒閉的序曲⋯⋯。

這個計畫的完美劇本是:出售低收益的債券組合,並將這筆資金,再投資到收益更高的商品。雖然這項出售將造成鉅額虧損,但它預計透過股票募資,填補該資金缺口、避免被大幅降評。

三月八日,它成功出售二百一十億美元的證券組合給高盛。股市收盤後,執行長貝克發信給投資人,坦承這筆交易,並揭露十八億美元的損失。他向投資人喊話,希望募集資金以支撐其財務狀況,「客戶現金流失情況仍居高不下,並在二月進一步惡化,導致存款低於預期。」

投資人及客戶開始緊張。雪上加霜的是,當晚,另一家加密貨幣銀行銀門銀行(Silvergate Bank)宣告倒閉,穆迪也下降了矽谷銀行評等,恐慌如滾雪球般擴大。
時間:三月九日
主角:矽谷創投、新創公司
事件:創投紛紛叫新創提領存款
結果:矽谷銀行四分之一存款遭擠兌


九日早上一開盤,矽谷銀行股價暴跌逾六成,貝克開始打電話安撫客戶情緒,但為時已晚。創投們以流動性問題為由,建議新創公司將資金撤出。當天,矽谷創投教父泰爾(Peter Thiel)旗下的基金,表示已從矽谷銀行撤回所有資金。

擠兌造成一連串的惡性循環:越多人擠兌,股價跌得越兇,促使更多人擠兌。當天,共有四百二十億美元遭擠兌,矽谷銀行的現金流為負十億美元。股票出售的計畫,也正式宣告破滅。
時間:三月十日
主角: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
事件:監管機構介入、關閉矽谷銀行
結果: 存款領不回,新創遇資金危機


十日早上,在一片混亂中,矽谷銀行向員工發放了年終獎金。中午,加州監管機構查封該行,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 正式接管, 但僅為最高二十五萬美元的存款提供保險,也就是二十五萬美元以上的存款可能拿不回來。

截至去年底,矽谷銀行超過九三%的國內存款沒有保險,而業界平均約為五成。矽谷銀行的客戶多為企業客戶,存款金額高,如美國電視機上盒品牌Roku,就有近五億美元的現金放在該行。

時間:三月十一日
主角:對沖基金、創投大老
事件:業界呼籲政府出面救火
結果:政府隔日召開緊急會議


美國知名創投加速器Y Combinator總裁陳嘉興指出,這對新創界是「毀滅級事件」,創新將倒退十年以上,並會造成大規模裁員:「YC旗下與矽谷銀行有往來的新創,將有三成在未來三十天內,付不出薪水。」對沖基金大老艾克曼(Bill Ackman)則發文警告:「政府只剩四十八小時解決問題。」

與此同時,許多對沖基金及銀行,開始聯繫這些倒楣的新創,試圖以大幅折扣,收購它們未投保存款的「接管證書」。原來,沒有投保的存款,要等到矽谷銀行的資產拍賣後,才會慢慢還給存戶。有些新創因資金不夠,只好急著把未投保的存款,以六到八折賣給華爾街的吸血鬼。
時間:三月十二日
主角:美國財政部、聯準會、聯邦存款保險公司
事件:緊急閉門會議
結果:政府出面保障所有存款能領回


十二日下午一點半,聯準會舉行了閉門會議。幾小時後,財政部長葉倫、聯準會主席鮑爾等發布強而有力的聯合聲明:「今天,我們正採取果斷行動,通過增強公眾對銀行的信心,來保護美國經濟。」

該聲明指出,在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及聯準會的建議下,並與總統拜登協商後,葉倫批准,所有的存戶,在三月十三日都可以支領所有存款,並強調,與矽谷銀行相關的損失,不會由納稅人承擔。

同一時間,聯準會也發出聲明,承諾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符合條件的存款機構,只要提供合格抵押品,聯準會將按面額、而非市值計算價值,提供長達一年的額外資金,以幫助確保銀行能滿足提款需求。

時間:三月十三日
主角:美國總統拜登
事件:出面喊話、安撫民心
結果:緊急止血,市場情緒恢復


美國總統拜登在最後一幕粉末登場。

拜登強調,美國銀行體系很安全,存款不會憑空消失,但矽谷銀行股東及債權人將不會獲得保護,並會對造成亂局的人究責,同時擴大監管與規範。美國政府迅速止血,危機暫時解除,但已掀起後續效應。

矽谷銀行的倒閉,並非典型的金融醜聞。它沒有詐欺、本來的資產錯配也不致命;它最大的錯誤,是錯把矽谷的邏輯,用在華爾街的金融遊戲上,「他們(矽谷銀行高層)非常透明,這與你常見的醜聞完全相反。而正是他們的透明,讓這件事變成醜聞。」矽谷銀行員工諷刺批評。
矽谷銀行的慘敗告訴我們三件事:

一,別把雞蛋放同一個籃子,以為籃子牢不可破,外面永遠是晴天。

二,危機時,與其冀望他人會雪中送炭,還不如為眾人雨中收傘做好準備。

三,千萬別搞錯你身處的產業是哪種遊戲規則,天真的以為只要你相信,朋友就會來幫你。在競爭的世界裡,沒有永遠的真理,只有殘酷的現實。

我們正在經歷一場低利率的戒毒風暴,矽谷銀行看似好傻、好天真,但在歷經二十年的低利率時代,許多人早已忘記資金成本帶來的沉重壓力,也輕忽當人人自危時,無法伸出援手的現實。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3/3月 第1845期

本文摘錄自‎

矽谷銀錯把「透明溝通」用在金融業 一封求救信成倒閉最後推手

商業周刊

2023/3月 第18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