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海嘯早晚要來 模範生應戰

業界先驅 小加工廠的減碳超前部署經驗談


伴隨歐盟碳關稅上路倒數,不少台灣中小企業已感受到「淨零轉型」的迫切,並開始採取行動因應。這些中小企業怎麼做? 它們又面對哪些挑戰?

撰文‧黃煒軒

只有45人的扣件廠 如保興業:

若我們做得到,其他企業會更有信心


▲如保興業副董事長王文信認為,淨零壓力只會愈來愈大,中小企業與其抱怨資源不足,不如提早部署因應。攝影·蕭芃凱
Profile 如保興業
成 立:1999年 董事長:王百年
資本額:1.8億元 員工數:45人
主營業務:客製化螺帽扣件

「我們歐洲的營收占比大約五成, 未來如果要課稅, 歐洲客戶可能就會選擇在當地採購, 不會再從那麼遠的地方採購⋯⋯。不轉型, 優勢可能就會在未來幾年慢慢消失掉。」在台南市歸仁區的一座廠房內,面對《今周刊》詢問,如保興業副董事長王文信語帶沉重地指出。

王文信口中的「轉型壓力」,來自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一九九九年成立的如保, 專營客製化螺帽扣件,雖然公司員工僅四十五人,卻因長年打下的好口碑,在台灣的螺帽圈中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據了解,目前全台灣架設的太陽能板中,用以固定板架的「防鬆脫螺帽」即有一成出自如保;此外,像是歐美汽車的底盤與避震系統周邊的防鬆螺帽,都可看到如保螺帽的身影。

身為扣件業模範生的如保,過去一年來異常忙碌,原因在於,在主營業務之外,如保多出了一項「新任務」:淨零轉型。

談及推動「淨零」的緣起,王文信指出,CBAM即將上路是一主要原因。他解釋,如保外銷占營收比重高達九成,其中,對歐洲的出口就占逾一半,「雖然,目前CBAM還沒規範到扣件業者,客戶也還沒明確要求,但我相信趨勢已躲不掉。」

王文信認為,無論遲早,淨零轉型會是國內所有企業都要面對的問題,於是,他決定在去年底「超前部署」。「如果像我們這種只有四十五人的小企業都能妥善應對『淨零』,那麼,我想其他的中小企業會更有信心。」王文信表示。

巧合的是,差不多就在如保下定決心時,台灣數位企業總會所推動的「零碳大學」剛好到南部招生,如保順勢成為第一屆學員,隨後也成立了「減碳推動小組」,並導入外部顧問,一連串的「淨零」行動由此展開。「目前,今年一到九月的碳盤查已完成,明年就會取得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的認證,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的盤查也正在進行中。」王文信指出。

初步盤查下來,如保發現,能耗主要集中在運輸,「我們運輸的碳排大概就占了五成,如果要有效降碳排,就是車輛都要改成電動。」但是,找到問題不見得就能找到簡單答案,「要不要全面換電動車,也是要經過審慎評估。」關鍵不只成本而已,他以廠內的電動堆高機為例,指相較於傳統的柴油堆高機,「電動的堆高機,實在沒什麼力。」王文信笑稱。

至於攸關「產品碳足跡」的ISO14067認證, 王文信表示, 由於ISO14067涉及個別產品,「目前不知道客戶的要求,所以我們也不確定要送什麼樣的認證,例如是材質的認證,還是表面處理的認證等?這些,預計要等到明年才會比較明朗。」

一趟近一年淨零轉型的「實戰」歷練,除了自家面對的問題,王文信也觀察到中小企業在碳盤查上面臨的諸多障礙,「首先,我認為台灣目前在相關輔導的人才與業師上,量能完全不足。」王文信以如保自身經驗舉例,指目前不管是業師或外部顧問的輔導架構,多半還是植基於先行者半導體產業的經驗,這樣的「大廠思惟」,「跟我們的製程不一定對得起來。」


▲如保觀察,若要讓中小企業的淨零腳步加快,來自公協會或政府的協助不可或缺。圖為如保於台南歸仁區的扣件工廠。攝影·蕭芃凱

碳盤查非獨力可為 盼公協會介入

此外,對於政府鼓勵由大企業帶領供應鏈內的中小企業投入減碳,「以大帶小」,王文信認為,鑑於台灣的扣件產業大多直接對國外,彼此競爭的關係遠大於合作,所謂以大帶小會比較困難。「除非有公協會的力量介入,或政府本身有提供資源。」

之所以希望公協會或政府的力量介入,也是因為如保在盤查的過程中發現,很多的碳盤查資料,沒有辦法靠如保自身取得的,「例如『範疇三』(編按:企業營運過程中,來自其他企業的排放來源),需要跟其他企業要資料,如果它們沒做相關盤查,我們要取得資料就有難度。」王文信說。

因此,王文信強調,如何讓整個供應鏈都能動起來,不僅是政府要努力,也是整個產業都該加緊腳步思考的課題。
氣候變遷很有感的線材廠 新呈:

沒有數位轉型,就不用談淨零轉型


▲新呈總經理陳泳睿認為,數位轉型是淨零轉型的基本功,數位轉型做不好,淨零轉型不可能做得好。攝影·唐紹航
> Profile 新呈工業
成 立:1990年
董事長:陳星天
資本額:6000萬元
員工數:約200人
主營業務:各類線材組裝加工、研發與生產

「一個瓶子,上面有印刷油墨,它的成分是什麼、生產過程中用了什麼設備、電鍍層多厚、電鍍功率是什麼?這些都要計算,細項真的是非常非常多。」說話的,是新呈工業總經理陳泳睿,他口中讓人頭大的「細項」,是碳盤查。

二○一七年接任新呈總經理、完成「二代交棒」的陳泳睿,早期曾在資訊業擔任程式設計師。熱愛寫程式的他,○四年進入新呈後,就積極導入一系列數位管理工具,期間不僅協助公司更新官網,導入ERP(企業資源規畫系統),乃至將生產履歷數位化,種種作為,也間接奠定了新呈近年「數位轉型」腳步得以領先同業的基礎。

然而,縱使資訊背景夯實,談起過去一年公司經歷的「淨零挑戰」,陳泳睿仍不免感到些許吃力。回憶啟動碳盤查的初衷,陳泳睿表示,主要推力在於去年的COP 26(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當時,看到地球可能(在未來二十到三十年間)升溫超過一.五度C,我真的有被嚇到。」陳泳睿說。

陳泳睿解釋, 他之所以對氣候變遷議題敏感,除了十二年前受到紀錄片《正負二度C》的啟發,也因為公司過去曾因颱風淹過兩次大水,「第一次(淹)一六八公分,第二次一九八公分,那時候大概損失了兩千萬元,也加劇了我對氣候變遷的恐怖感。」陳泳睿苦笑道。

另一方面,一封外商客戶於今年中發出、無預警要求新呈減碳的信函(詳見前文),亦讓新呈決定加快淨零腳步。換燈管、換空調 一步一步來

陳泳睿表示, 第一步, 新呈從今年初開始做ISO 50001,「我們盤完之後發現,去年整年碳排是二八六.四九公噸,若用目前營業額推算,預計碳達峰是二○三○年。」

初步盤查完「碳耗」之後,第二步就是啟動減碳計畫。「我們先從替換燈管開始,從年初至今,新呈已完成了產線LED燈管的全面替換,總共換了四一九盞燈。以前瓦數是八十瓦,現在瓦數只有三十瓦,能耗降低,碳排就可下降,再來空調也會汰換;再下一步,就是計畫替換碳排最大宗的公務車。」陳泳睿說。

在日常減碳規畫之外,陳泳睿還去新加坡碳交易市場登記。他笑稱,雖然目前還搞不太懂相關機制,但考量日後新呈在自身業務的減碳上可能碰到「極限」,「就想說⋯⋯,先了解碳權到底要怎麼買、怎麼認證和抵銷,預計最快明年就會先購買一些。」

在導入減碳計畫的過程當中,陳泳睿也深刻感受到中小企業啟動淨零後須直面的不少難題,「例如,在系統導入過程中,光顧問、輔導加稽核就要一百多萬元,這對中小企業的負擔其實不小。」他觀察,對很多中小企業而言,買設備這種「看得到」的東西,可能願意投資,「但像淨零這種短期內看不到成果的東西,很多業者就未必有意願。」

另外,陳泳睿也留意到,很多中小企業成立得早,普遍是家庭式工廠,往往有不少「違建」情況,這也間接成為一些中小企業邁向淨零的障礙,「像我們原本想在屋頂蓋太陽能板,後來才知道,因為我們屋頂是違建,所以不能裝設。」他無奈地指出(編按:目前法規僅允許高度四米五以下的屋頂違建可裝設太陽能板)。

不過,陳泳睿認為,無論中小企業的淨零轉型挑戰如何艱鉅,這波「綠色海嘯」早晚都會襲來,偏偏他觀察到的是「很多同業在這塊都有點缺乏風險意識,現在還有不少人認為氣候變遷只是假議題呢!」

而深耕數位轉型多年的他,也以過來人的經驗提醒,業者在進行淨零轉型之前,不妨先為自己的數位轉型「打個分數」。因為,數位轉型是一切的基礎,「沒有數位轉型,就不用談淨零轉型。」陳泳睿如是強調。

碳達峰
指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達峰後將進入逐步下降階段。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2/11月 第1352期

本文摘錄自‎

綠色海嘯早晚要來 模範生應戰

今周刊

2022/11月 第13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