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霸主錯過AI 今年淪為道瓊成分股的爛學生
一個時代的終結!曾經是全球最有價值半導體公司的英特爾,在三個關鍵敗因影響下,業績與股價一瀉千里,道瓊預計於本月八日將其踢出成分股,改納入輝達。 撰文‧吳筱雯十一月一日,道瓊宣布,AI加速運算晶片巨人輝達將在八日被納入道瓊工業指數、取代英特爾。誰能想到英特爾在一九九九年與微軟一同加入道瓊成分股時, 是其中唯二的科技公司;二十五年後,微軟還在列、英特爾卻「被下車」,反映生成式AI熱潮,以及沒跟上AI的英特爾輝煌不再。輝達當紅、英特爾英雄變狗熊的現實,充分反映在股價上。 輝達繼去年狂漲二四○%後,今年以來又再大漲超過一八○%;反觀英特爾今年以來跌幅超過五成。大約從五月開始,英特爾就是道瓊成分股中股價最低、表現最差、權重最低者,九月時,股價更以十八.八九美元創下半世紀以來最糟。由於股價是個股能否被納入道瓊指數的基本要件,從年中開始外界便推估,英特爾今年內就會被踢出道瓊成分股,改由輝達入選。 而輝達也做了一件事,提升自家股票對道瓊的吸引力──股票分割。輝達在股票分割前,每股約莫是一千二百美元;然而,道瓊計算權重方式是依據個股股價、而非市值,若股價遠高於大部分成分股,就會占指數權重過高,不利於被納入。於是輝達在六月初時將一股拆成十股,對市值沒有影響,但一股的股價因此降了九成,增進了被納入道瓊指數的機率,也才有了如今「輝達上、英特爾下」的結果。 十年前,不論是被輝達取代、還是股價腰斬與連續虧損,都是無法想像的事。三個關鍵因素:專注研發的文化不再、製程與技術誤判帶給對手崛起的機會,以及官僚文化,讓英特爾從一代霸主,變成現今「慘不忍睹」。 因素一》不再專注研發 英特爾自從一九六八年成立以來,不論是初期的記憶體、還是之後稱霸全球的x86架構處理器,技術,都是最重要的一環。英特爾首四任執行長:諾宜斯、訂下半導體製程推演圭臬「摩爾定律」的摩爾、說出「唯有偏執狂得以倖存」的葛洛夫,乃至於貝瑞特,無一不是工程背景、擁有博士學位,帶領英特爾的設計與製造,走在尖端。 然而,當專長為業務行銷的歐德寧,於二○○五年出任英特爾第五任執行長時,英特爾變調:從專注工程轉向注重行銷。在他執掌期間,英特爾營收攀上全球半導體龍頭,但台積電前研發副總經理、清大半導體學院院長林本堅透露,「當時英特爾很多高手都走了,導致後來的元氣大傷。」 因素二》技術、製程誤判 其次,是英特爾對先進製程使用的曝光技術EUV(極紫外光)、製程推進模式,都判斷錯誤,種下製程良率提升困難的因、市占率下滑的果。EUV的技術實在太複雜、機台也太貴,英特爾第六任執行長科再奇對於投資EUV能否「值回票價」,沒有信心,當半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一四年推出第一代EUV機台時,科再奇決定不用,英特爾更在接下來的九年內,全力避免使用EUV技術。 但隨著英特爾的製程推進至十奈米(略優於台積電的七奈米),英特爾使用舊有的多重曝光技術,良率提升緩慢。加上英特爾在一四年,選擇由二十二奈米「躍進」十四奈米,接著又在一七年由十四奈米「跳躍」至十奈米,製程推進過於激進,導致英特爾十四奈米延後半年、十奈米更推遲三年量產;反觀台積電,製程則是在一八年「超車」英特爾。 直到二一年,英特爾的十奈米製程終於完全取代用了七年的十四奈米。然而此時,台積電的製程來到五奈米、約等同於英特爾Intel 4製程,已經領先英特爾整整一個世代。 「以前的製程技術,都是IDM(整合元件製造廠,如英特爾)領先,七奈米製程是第一次台積電超車IDM、提供最先進的技術,」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回憶起這段歷史指出,「將來如果有人把台積電歷史寫成一本書,七奈米就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正因良率不佳、製程進度落後,本來該去十奈米生產的產品,卻大量塞在十四奈米,英特爾出現從一八年起、綿延兩年半的十四奈米筆電處理器大缺貨;反觀,依賴台積電產能的超微,絲毫沒缺貨、延後上市的問題,也因此在筆電、伺服器處理器市場趁勢崛起。 市調機構Mercury Research資料顯示,在英特爾缺貨這段期間,超微筆電用處理器的市占率從一八年第一季不到一○%,至二○年上半年已衝上二○%。伺服器用處理器方面,英特爾則因十奈米製程落後、只能用十四奈米應戰,讓超微在一九年、二一年,亮相採用台積電七奈米製程,代號分別為羅馬、米蘭的產品。 伺服器業界人士透露,在這段期間,英特爾的產品運算能力沒有比超微出色太多,但台積電的製程比英特爾先進、良率高,立刻反映在這兩款超微產品的省電性與價格,帶動超微伺服器處理器成功打入X(前推特)、Google等一線雲端大廠。該市調機構的數據也顯示,在伺服器處理器的市占率,超微從一九年僅五%、拉高至二一年底的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