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肉價創三年新高 解開食物漲價之謎
鹹酥雞加把蔥,成本就多萬元
主計總處公布十一月蔬菜與肉類物價指數,再創新高,究竟民生物資漲價關鍵,問題出在哪個環節?《天下》記者深入產地源頭,解開漲價之謎。
文—楊孟軒、林麗珊
「我做餐飲業八年來,今年食材成本漲最兇,」超級食場負責人魏昭寧感嘆。
魏昭寧經歷過一斤蔥一百五十元的瘋狂時節,「每份鹹酥雞放一坨蔥,成本從每天一、兩百飆到六、七百,一個月就差上萬,很恐怖,只能暫時不加蔥。」
食材成本太高,他靠改菜單因應,這個月他將美國肋眼牛排,換成較便宜的和牛薄片。即便蔥價已回穩到五十元,他算了算今年以來食材成本上漲超過一○%。
主計總處公布十一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二.八四%,再創今年高峰,蔬菜、肉類都在三年來高檔(見下表),食物類佔物價結構四分之一,一漲民眾就特別有感。
過往食物價格受天候影響多是短期現象,為什麼這次已長達半年,價格依舊居高不下?《天下》記者深入源頭,嘗試解開漲價之謎。
農業資材漲價不回頭
主計總處統計四十三種蔬菜類價格,去年同期漲幅超過一○%的就有二十七種,國人愛吃的高麗菜等全面齊漲。
在屏東九如鄉,有產地集貨的批發市場九如果菜市場。二十八歲的返鄉青農陳城煌,都會將自家田裡的茄子、苦瓜裝箱拿到九如果菜市場販售,少部份則由里港農會共同運銷到北農。
細數菜變貴的理由,其實是因為進口農業資材價錢遲遲不見回落。他無奈地說,去年,因為貨運塞港無法進口紙漿,新紙箱從一個二十八元漲到三十三元,一年收成下來要多花三千元。
他一年還得採購兩次農藥、肥料,「廠商預告明年一定會漲,農藥單項都漲五十到一百元,算下來我收成得要再多花兩、三萬。」他掰著手指頭算,來年預計的花費:種子、菜苗、農藥、肥料都會漲。
菜價好卻無菜可賣,難補損失
這股全面性的漲勢,讓陳城煌擔憂不已。因為成本提高,但如果生產過剩,菜價卻漲不上去。
就像今年七月中,暴雨連下四十天,小黃瓜無法播種,農民只得改種收成天期較長的苦瓜,導致現在苦瓜量大價低,去年同期苦瓜價格六十元,現在只剩二十元,「明明天氣變冷、生產成本變高,菜價應該要往上的。」
菜價上漲的時間點多在天災後,農民無菜可賣,價格好也賺不到,可是消費者卻很有感。災後復耕到收成時卻又量大價低,也難補回損失。
農業資材全面漲價是雪上加霜,不管收成如何都得先投入,導致本就充滿不穩定性的農產價值鏈變得更難捉摸,才導致今年菜價大起大落的狀況。
供應學生營養午餐的團膳廠商也叫苦連天。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明信解釋,營養午餐須使用國產農畜產品,原先團膳廠商還有五%至八%的薄利,但是今年國產雞肉就漲一六%、豬肉漲九%、履歷蔬菜也漲價,他大嘆撐不下去。
進口牛受運費和美國內需飆升而漲價,還能理解。怎會連國產豬雞都大漲?答案與萊豬政策、飼料高漲及進口肉減少有關。
牧場位在莿桐鄉的台灣養豬青年聯盟理事長張佑誠分析,二一年毛豬拍賣價創歷史次高,目前平均每公斤七十六.八元,僅次於一四年。主因是開放萊豬進口後,消費者對進口肉有疑慮,帶動國產豬肉需求增加。使用便宜進口豬的餐飲業,也因政府宣導標示產地,乾脆改成國產豬肉。
加上運費高,二一年前三季豬肉進口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一○%。而累計至十一月國產豬也比去年同期少十一萬頭,國產豬價格自然被墊高。
豬雞雖價好,飼料漲到有誇張
豬價好,豬農不一定賺大錢。張佑誠解釋,養豬成本中飼料佔七成,主成分是玉米,但進口玉米價格從年初到現在漲了四成。他計算,豬肉每公斤成本就增加十三到十四元,一隻豬一百二十公斤,成本支出就多了一千五百元以上,幾乎吃掉獲利。
看著豬肉一路從上游漲到通路,張佑誠其實很擔憂。因為中國豬肉生產過剩,原本賣去中國的歐美豬肉改變目標,鎖定本土豬肉價格高的國家,「美牛只花三年就成為台灣市場主流,等到進口豬被大眾接受又有價格優勢時,我們豬農就挫咧等。」
至於雞肉,雲林縣養雞協會理事長張振寧將今年的成本漲幅寫在月曆紙背面,「飼料漲一二.八%、雛雞漲六三.一五%,但雞肉價只漲兩成,」他無奈地說。
養雞超過三十五年,他跟記者解釋肉雞的成本組成,飼料、雛雞和其他支出各佔三分之一。而肉雞農戶幾乎都是契作,由廠商提供飼料和雛雞,成本價格也控在廠商手上,雞農很難有議價空間。像雛雞從年初每隻十九元,漲到現在二十九元,雞農苦不堪言。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秘書長王建培解釋,由於雛雞吃的飼料也漲,再加上雞隻飼養需求大增,才會反映在價格上。
「今年很挑戰,飼料真的漲到有誇張,」張振寧估計,大部份雞農今年應是損益兩平,雞養不好大概虧錢了。
儘管今年價格不錯,但雞、豬農提醒,一旦運費回穩,進口肉的競爭會迎面而來。「我們完全不用比,根本輸慘,」張振寧憂心。
回到餐飲,當被問到連鎖店紛紛漲價,要不要跟漲?魏昭寧無奈地說:「消費者一定反彈。」他反而投資更多,大量進貨把價格壓到九折,買自動切菜機和拌炒機節省人事支出,「明年基本薪資調升,原物料一定又會漲。」
即便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再三強調,蔬果肉類價格都在合理範圍內,但這波食物類價格漲幅,與國際供應鏈息息相關,加上明年最低工資上調,物價上漲短期內不容易停歇。而且這一次,沒有贏家。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