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幣爭議預示比特幣的分裂?
產地過度集中化,已背離比特幣「不受少數個人或國家操控」的原始理想。萬一比特幣成為極權政府顛覆國際金融的武器⋯⋯
一場煤礦災害,扯出另一個採礦爭議:近年瘋狂飆漲的比特幣,是否可能被中國政府武器化,成為挑戰美元本位的工具?
時間倒回四月十六日,新疆煤坑發生嚴重礦災,導致多處停電。由於比特幣挖礦需要大量電力,電費相對便宜的新疆成為礦池集中地,超過全中國三分之一,因此新疆大停電造成全球比特幣運算能力遽降,幣值連帶狂跌十分之一。
雖然另有一說,認為比特幣暴跌並非全因新疆停電,美國財政部宣布「嚴控加密貨幣洗錢」也有關聯。
然而,這起意外讓全球幣圈與美國媒體熱烈討論,不少證據顯示,中國是比特幣大戶,劍橋大學的比特幣電力消耗指數(Cambridge Bitcoi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dex)估計,二○一九年十月至二○年四月間,中國占全球比特幣「新挖掘量」的六五%;換言之,新產出的比特幣,三分之二都出自中國。新疆礦災事件,提供另一佐證。
就在英美各國譴責中國涉及維吾爾種族滅絕、全球抵制新疆血棉花之際,「血幣」(blood coin)成為另一警鈴大作的話題。早在四月初,美國財經新聞台CNBC訪問明星級投資人歐立里(Kevin O, Leary)時,他宣稱,自己手下基金三%買進比特幣,但他絕不買來自中國的「血幣」,只從其他國家購入「清淨貨幣」。
新產出的比特幣 三分之二來自中國
歐立里認為,未來一兩年,加密貨幣圈將涇渭分明,分為來自中國、大量使用煤炭發電的「血幣」,以及來自其他國家、主要使用再生能源或水力發電的「清淨貨幣」。
雖然,新疆比特幣算力中心尚未發現與強迫勞動、種族壓迫有關,但因中國政府對當地人民的迫害,加上高碳排疑慮,愈來愈多幣圈投資者,開始警惕中國因素。
由於區塊鏈記錄高度透明,有助於投資者辨認比特幣產地來源,得以避開來自中國的加密貨幣,歐立里的預言一旦成真,幣圈將分裂為兩個各自運行的市場,對加密貨幣生態將有重大影響。
不只歐立里,大名鼎鼎的PayPal 創辦人、臉書與特斯拉等早期投資人提爾(Peter Thiel),向來以觀點犀利、率直敢言聞名,他最近參與一場線上論壇,直接挑明「比特幣可能成為中國對抗美國的金融武器」。
挑戰美元地位 中國寄望加密貨幣
提爾認為,中國政府受困於美元的國際領導地位,一直想扶植其他幣種,挑戰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角色;不過,人民幣與歐元都難以取代美元,而象徵未來趨勢的加密貨幣,就成為中國寄望的祕密武器。
中國央行積極推動數位人民幣,加上比特幣快速流向中國,提爾因而示警,美國政府必須趕緊準備,對加密貨幣提出嚴格控管機制,避免中國政府利用比特幣坐大,影響全球金融秩序。
新疆停電事件後,提爾與歐立里的呼籲更加明晰。事實上,科技圈一直試圖改革比特幣的各種弊病,例如必須透過海量運算驗證,將每則交易記錄到區塊鏈,稱作「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原則。
運算過程耗費大量電力,劍橋大學估計,全球比特幣一年用電量約為一三九百萬兆瓦;作為參照,台灣一八年總發電量是二七三.六百萬兆瓦。換言之,光是全球挖掘比特幣,等於消耗全台九十六座電廠發電量的一半。
在全球號召節能減碳之際,比特幣的運作邏輯因而遭受抨擊。P2P點對點分享協定BitTorrent創始者柯恩(Bram Cohen),就創設另一種加密貨幣「起亞幣」(Chia),改用「時空證明」(Proof of Space and Time)原則;簡化來說,就是利用硬碟空間驗證交易,驗證過程不稱為挖礦,改稱「播種」;參與者不再是礦工,而是「農夫」。
上述名稱差異的背後,意味著追求環保、永續的加密貨幣體系,因而被形容是「綠色比特幣」。此外,比特幣高度依賴CPU、GPU運算能力,大型礦池憑藉電力與算力獨占鰲頭,衍生類似中國新疆的集中化風險。起亞體系因驗證規則不同,官方相信,將確保去中心化、波動風險也更小,更容易與法定貨幣接軌。
一場新疆礦災,衍生一場血幣爭議。中國政局高壓封閉,難以確認新疆比特幣是否沾染人權醜聞;然而,產地過度集中化,已背離比特幣始祖中本聰「不受少數個人或國家操控」的原始理想。萬一比特幣成為極權政府顛覆國際金融的武器,對於加密貨幣「自由、透明、追求集體信任、打破國家控制」的信仰,更是無比諷刺。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