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卡儂打破CP值轉型作戰 史上首家包辦4.5萬奧運志工制服

文/蔡茹涵攝影/郭涵羚

品牌,要如何藉由一場盛事一躍而上?

來到法國,我們對於運動通路暨品牌迪卡儂(Decathlon)的第一印象,來自一位計程車司機。

「形象最好的法國企業之一,」他對後座的我們豎起大拇指,用濃重的法語口音解釋:「在我小時候,每次開學前,所有父母都會帶著孩子到迪卡儂挑選運動用品,因為便宜又可以一次買齊!」

車子停在巴黎近郊的一所體育大學門口。一進門,就會看到「迪卡儂奧運志工報到處」的巨大招牌,報到處則不斷湧入各種年齡、膚色和性別的人群,有年輕學生、白髮蒼蒼的老人家、甚至是拄著拐杖的身障人士——他們,全都是巴黎奧運四萬五千名志工的一分子,從各地前來領取制服。

我們跟著志工魚貫前進,大家一一報到、試穿、領取制服,也不忘在準備好的打卡牆前自拍留念。


▲越接近奧運,迪卡儂員工越忙碌!在領取制服的尖峰時段,報到處最多曾經1小時湧入超過200名志工。

動用九成單位!設計生產到發放全包

而他們手上的綠松石色服飾,也充滿ESG細節:五五%法國製造,所有原料都採用船運而非空運,以減少碳排;每頂帽子的印花都不同,以減少損料;每塊布料的染整也力求降低污染。

更重要的是,整套制服從設計、生產製造到統整發放,全都由迪卡儂一手包辦。這是奧運史上首次有公司敢接下此重任。

「我們籌備奧運專案的小組只有四十人,但實際上對接出去的,大約是公司九○%以上的單位!」迪卡儂巴黎奧運專案負責人森德羅斯(Virginie Sainte-Rose)告訴商周,從公關、品牌、銷售、物流、供應鏈、設計到行銷,說是全員參與也不為過了。

身為法國指標性運動品牌,迪卡儂贊助巴黎奧運並不稀奇。但為何要大張旗鼓,動用到九○%的單位?在這背後,又藏著什麼潛在效益?

時間倒轉回四年前。當時,奧委會主動上門詢問,是否有意願參與籌備巴黎奧運。


「對法國人來說,這是一生一次的盛會!」迪卡儂巴黎奧運專案負責人森德羅斯(右3)與團隊告訴商周。

迪卡儂
成立:1976年
執行長:芭芭拉.馬丁.科波拉
主要產品:運動服飾與運動器材
成績單:2023年營收156億歐元、淨利9.31億歐元

翻轉形象,欲撕下「零售品牌」標籤

「我們一開始也有些猶豫,」森德羅斯坦言,首先是費用驚人,預計成本至少要投入兩千萬到五千萬歐元,「更重要的是必須釐清:我們做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

最後,讓他們決定參與的原因有兩個層次:

第一、對於迪卡儂尚未進入的國家、區域市場,奧運就像一部超大型的全球廣告,可以增加品牌聲量,有強力宣傳效果。

第二、對於已經設點的國家,則可以藉此展現專業運動品牌、連奧運選手都願意穿戴的形象,扭轉過去只有「高CP值」的既定標籤。

其實,如果再探究得更深一點,這兩個原因都呼應了迪卡儂執行長芭芭拉.馬丁.科波拉(Barbara Martin Coppola)上任後宣示的營運目標:她要翻轉迪卡儂的形象,逐步由「零售品牌」轉型為「運動品牌」。

想把一間公司的定位從物美價廉,轉變為專業質感,並不容易。奧運,就像是他們這幾年品牌升級工程的期中考。

做為巴黎奧運合作夥伴,他們這次的行動主要可分為三大區塊——四萬五千名志工的制服製作與發放;奧運期間,於全法國一千八百多個社區組織中,舉辦運動賽事和講座;以及「巴黎奧運」專業商品的上架。

前兩項以服務性質為主,正好有三百多間門市做為基礎,可以深入接觸潛在客戶,也增加員工們的向心力;但挑戰最大、必須直接面對消費者評價的部分,在最後一項。

「要如何證明我們的商品夠專業、連專家都認可?就是直接找專業運動員來共同開發!」森德羅斯笑道。目前,他們已經建立起一組由六個國家、三十三名頂尖運動員組成的顧問團,例如柔道冠軍里內(Teddy Riner),就與迪卡儂自有品牌共同開發了一款訓練鞋,游泳選手摩勒(Mary-Ambre Moluh)則協助開發競速泳衣。


前進研發基地,揭密最神秘人物「紐頓」

選手固然專業,但是單憑一個專家的意見,就足以開發出商品嗎?

當然不是。

我們搭上火車,來到距離巴黎約一小時車程的里爾。這座位於郊區的城市,擁有大量的腳踏車道,單車風氣盛行,也是迪卡儂輪類研發中心BtwinVillage的所在地。「我們在法國一共有十個研發中心,分別依照他們所屬的運動,分布在不同地形位置,」迪卡儂研發中心後端負責人邁爾(GabinDEMEYER)解釋,例如開發潛水、游泳器具的中心,就會建在水邊;負責滑雪、戶外、健行的中心,就蓋在地勢高的山上,「這樣設計師才能就近觀察消費者需求。」

邁爾帶著我們步入占地超過萬坪的巨大空間。這棟建築裡,一共有四十名研究工程師,其中十七名擁有生物力學、運動生理學等博士學位。而上述專業運動員共同開發的服飾和用品,都要歷經這裡的實驗室反覆測試、量化數據,長達一年左右,才能真正進入量產。

首先,我們進入溫度室。率先映入眼簾的,是周圍幾個方形倉庫般的小房間,與一個名為「紐頓」的假人,身上裝有各式各樣的感測器。所有服飾類商品,都必須先經過紐頓試穿,將他推進溫度從四十度到負四十度不等的小房間內,進行跑步等運動,再透過數值變化,觀察這件衣服的保暖或涼感程度,以及給身體的延展性是否足夠。

緊接著,是測試室。眼前所有黃色測試儀器,全是由迪卡儂自行開發,主要用來模擬發生強力碰撞、摩擦、拉扯,或者硬物穿刺時的力道,以確認商品的耐用程度,例如運動員的頭盔、吊床與瑜伽球的彈性、自行車的輪軸等。

最後,我們來到3D打樣室。舉凡工程師與運動員發想出任何新點子,只要畫出結構,就可以打樣製作,省下由工廠開模的成本和時間。光是去年,這裡就印出高達十八萬件商品,包括鞋底、鞋材、自行車零件等。「這還有一個好處:就算是已經停產的商品,客人想更換零件,也能直接印出來,節能減碳!」邁爾笑道。

「透過巴黎奧運,迪卡儂正在展現品牌重塑的企圖心,」外媒歐洲新聞台(Euronews)評論,他們不僅趕在奧運前翻新了品牌Logo、花一年半時間與巴黎奧運藝術指導合作設計志工服,還大手筆與運動員合作,與向來低調的企業作風明顯不同,似乎是想讓這個國民老品牌變得更專業,也更時尚。


▲迪卡儂輪類研發中心BtwinVillage常舉辦親子同樂活動加值品牌形象,採訪當天,正好碰上小朋友的單車訓練營。

事實上,迪卡儂想的,不只是對外升級品牌形象,還有一個很重要、但許多企業往往忽略的,森德羅斯說,是對內的雇主品牌形象——增加員工認同感。

她透露,迪卡儂每年都會做員工滿意度匿名調查,平均每六週,主管就得和團隊中的每個成員單獨面談。而去年的調查結果,共有九三%受雇者滿意這份工作,數字已經很高,但在他們眼中,依然有進步空間。

「你知道嗎?奧運四萬五千名志工內,就有快三百人是迪卡儂的員工!上次的巴黎奧運是一百年前了,對法國人來說,這是一生一次的盛會,」說到這裡,森德羅斯秀出手機裡的照片,是她的父親、一名曾經的奧運跳高國手,穿著迪卡儂設計的服裝傳遞聖火的照片,「能參與其中,我覺得非常驕傲!」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4/7月 第1915期

本文摘錄自‎

迪卡儂打破CP值轉型作戰 史上首家包辦4.5萬奧運志工制服

商業周刊

2024/7月 第19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