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牌電動車?專家:劉揚偉、嚴陳莉蓮、郭台銘齊站台,目標應不只是整合者
◎周康玉
▲鴻海集團執行長劉揚偉10月18日出席鴻海科技日電動車發表會,並與 MODEL C 合影。( 顏麟宇攝)
「公車到站了!」只見儀表板微微亮燈,引導員在場中指揮。偌大的南港展覽館空間,卻出現一台由黑白構成、扁平LED 車頭燈的巴士在會場邊來回奔馳加速。「展場空間的確寬敞, 但讓整台巴士開進來,還是頭一次。」 資深參展人員說。
原來,鴻海科技日這天,一口氣發表三台電動車原型車,其中一台就是智能巴士Model T ;另外兩台則是主打平價路線的SUV 車款Model C,和走商務路線的Model E。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站在舞台上,親自為活動做引言人,裕隆集團執行長嚴陳莉蓮乘坐Model C 進場,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更親自把Model E 開到場中央,三人與三台車一字排開,氣勢十分磅礡, 搭配上會場後方的藍色發光背板,鴻海一改過去接地氣形象,充分展現時尚與科技感,似乎也隱約透露鴻海打算揮別代工組裝的形象,將積極變身為「高大上」的科技廠。
▲鴻海科技日電動車發表會,MODEL T。( 顏麟宇攝)
「最高可達750 匹馬力,從時速0 到100 只需要2.8 秒,續航力達750 公里! 這些頂級跑車規格,鴻海現在也做得到。」劉揚偉揭露三款車系亮點,現場媒體和法人驚呼連連。「里程焦慮」一直是消費者跨入電動車的首要課題,但鴻海電動車的續航力卻贏過特斯拉最新發表車款Model S Plaid。
鴻海進軍車業 最被關注的3大問題
在大秀成果下,鴻海對於其電動車大業藍圖規劃的下一步,備受法人和業內 人士關注。
「鴻海造車最大的意義,不僅是ICT 跨電動車的示範,更具有帶領車用零組件廠一同切入電動車,再深一層意義, 可望帶動電動車國家隊出口外銷。」業內人士觀察。
ICT 業者切入打造電動車,原本被外界視為是不可能任務,鴻海卻做到了! 「一年內打造三台車,的確很令人興奮!」一車用關鍵零組件總經理說。
鴻海的下一步,除了整車零組件自製率備受關注外,接下來鴻海造車大計的 「客戶有誰?」 、「在哪設廠?」、「何時量產?」,這些關鍵問題,鴻海將如何以實際行動回應?在在充滿想像空間。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等人10月18日出席鴻海科技日電動車發表會,並試乘電動巴士 MODEL T。( 顏麟宇攝)
設廠將貼近客戶 全球各地落腳
首先「客戶有誰?」,除了裕隆旗下Luxgen 及CMC自主品牌會率先導入外, 劉揚偉表示,同時和幾個品牌客戶在談, 後續再揭露,甚至有些沒想過自己可以造車的廠商,也因此開始思考造車。換言之,非原始車廠的品牌業者,也將成為鴻海的潛在客戶。
至於「在哪設廠?」劉揚偉表示,從台灣運到世界去賣的可能性是零,整車製造一定要在地化才能得到最佳的效率,未來據點會各自在美國、南美、歐洲、中東、東南亞、中國、東北亞等, 其中,劉揚偉明確表示,歐洲據點「快要確定了」。
最後是「何時量產?」,劉揚偉說, 最快可在2023 年看到Model C 上市, 同年也會有明顯的營收貢獻。市場預料, 由裕隆品牌或合作夥伴Fisker 推出。
然而,上述三問題想像空間有多大? 業界人士都引頸企盼,獲得答案前,先了解鴻海集團風格及企圖心。
鴻海想複製電子代工經驗 做整合供應商?
一名資深產業分析師認為,依據目前鴻海揭露的合作對象,上、中、下游都有,加上劉揚偉所說期望用「共用底盤」的商業模式,讓車廠、甚至非車廠的品牌業者可以有更低的門檻進入電動車產業;另外,結合MIH 零組件整合平台的思維,和加拿大車用零件製造商麥格納(Magna)或Lear 的生意模式很相像。
麥格納是全球前五大汽車大型供應商(mega supplier),有別於同業德國馬牌(Continental)、博世集團(Bosch) 只做一些關鍵模組和系統,麥格納的強項是連車輛設計與代工造車都做,它不止幫小廠造車,連捷豹(Jaguar)、BMW和豐田(Toyota)都有少量車款, 是由麥格納為其量身打造。
▲裕隆集團執行長嚴陳莉蓮(左)10月18 日於鴻海科技日電動車發表會乘坐MODEL C 出場。( 顏麟宇攝)
▲鴻海科技日電動車發表會,MODEL E。( 顏麟宇攝)
▲鴻海科技日電動車發表會,MODEL E。( 顏麟宇攝)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鴻海牌電動車?專家:目標應不只是整合
新新聞
2021/第1808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