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體溫科技,火速接到國際訂單
一張小貼片、一套熱像儀,揪出誰在發燒
台灣,不只有口罩國家隊。在這波疫情作戰中,還有MIT體溫科技新創公司,顯現實力。嬰兒體溫貼片,搖身成為發燒監測神器;法國紅外線感測晶片大廠,點頭與台廠開發「測溫模組」。數年專注、打磨技術,讓他們火速接到國際訂單。
製作‧撰文/吳元熙 編輯/張庭銉・林美欣 攝影/蔡仁譯 美術/鄭郁勳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你的口罩還夠嗎?」拿健保卡、上藥局排隊,成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爆發後的全民日常。台灣雖然防疫有方,不過這場長期抗戰,隨著世界各國確診人數持續上升,壓力只增不減,連帶讓「量體溫」設備需求爆炸。
例如醫材廠泰博,2月份出貨6萬支額溫槍,月增1倍,預計3月將出貨15萬支。
熱映、豪展等台灣額溫槍、耳溫槍代工大廠,原先股票單日交易量僅在數十至數百張,2月開始快速受到矚目,每日交易量跳出幾千張,一度還出現1.8萬張的驚人數字。
3月4日,經濟部正式公告「紅外線額溫槍禁止出口」措施,短期禁止至3月底為止,目的就是為了確保國內供應量足夠。違法出口將沒收產品,處3倍價格罰鍰;旅客僅能攜帶2支出境。
外貿協會估計,我國體溫計(含其他溫度計及高溫計)產值及成長率自2015年起每年持續成長,2018年產值達新台幣5.2億元,出口金額成長14.6%。
從數字來看,體溫量測平時絕非是熱門生意。換言之,唯有專注技術開發、解決痛點,累積產品底蘊,才有機會讓自己在需求激增時被看見。
台灣新創公司,同樣在這波防疫大作戰中,證明自己的真功夫。
不用近距離接觸,也能一次量測多人體溫
「來,小朋友自己看著鏡頭喔!」早上7點,桃園縣福源國小的老師與護理師就守在校門口,監測小朋友的體溫,只要體溫過高,系統就會發出警示。
福源國小全校人數僅126人,規模雖然不大,但在疫情爆發不久,就馬上採用「紅外線熱像體溫儀」量測體溫,取代使用耳溫槍,既方便又安全。
「傳統方式每量一個學生,就得換一次耳套,其實很花時間。但要買新的產品,又會卡在預算不夠。」福源國小主任表示。
幸好亞迪電子董事長周育良主動捐贈產品給福源國小,解決了燃眉之急。事實上,亞迪也是目前台灣唯一自主開發「熱像測溫模組」的業者,他們自2017年起和歐洲紅外線感測晶片大廠LYNRED合作,把技術和零件抓在手中,不怕缺貨,至今年底,可把產能提升到20萬個。
「把模組裝設到監視器、電子看板等配有鏡頭的設備上其實就能用,甚至不見得要買整機。」亞迪電子副總經理蘇主勝強調。
紅外線熱像體溫儀的優點,在於可快速算出距離約1∼2公尺的人體溫度,進行多目標追蹤測溫,並且主動拍照、發出發燒警告。
閱讀完整內容
由於熱像體溫儀多仰賴進口,在需求暴增下,市場也出現缺貨情形,像新北市立樟樹國際實中、新北高工與鶯歌工商,就共同「自製」校園版產品,提供學校體溫檢測大量需求使用。
目前在高鐵、台鐵等大型車站、捷運、購物中心,都可看到紅外線熱像體溫儀出現,甚至,國防部體系的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亦在疫情爆發後技轉軍用技術,開發高畫質測溫儀給立法院使用,並已經開放對外販售。
成本,更是紅外線熱像體溫儀普及的最大挑戰。
以中科院、國外大廠產品為例,一套價格接近50萬元。 FocusVision Technology執行長鍾逸豪認為,醫院、公部門對於價格的容忍度較高,但像餐廳、咖啡廳業者,很難接受付出高額成本,因此他們從機器視覺、感應器技術出發,切入發燒快篩領域,鎖定入門價位,目前提供淡江大學使用。亞迪電子更喊出,品質不輸人,價格可壓在大廠的1/4至1/5。
全球最小智慧體溫計,24小時體溫狀況全掌握
非接觸式的體溫科技,首先受到市場關注。不過,深耕寶寶體溫量測市場的愛微科公司,因為其智慧貼片背後的監控平台能同時監控多人體溫,持續時間長達36小時,同樣在防疫期間受高度關注,打響B2B(企業對企業)商機。
愛微科共同創辦人兼副執行長張和逸笑說,公司主力客群一直是新生兒父母、備孕人士,醫療監測雖一直在產品用途的藍圖上,過往成績卻沒有這麼亮眼,因為多數人並不會太在意體溫變化。
但也正因為要面對新生兒,愛微科的貼片在一開始就追求舒適、極小體積的「頂規」邁進;至目前為止,仍是世界最小的穿戴式智慧體溫計。
比起紅外線耳溫、額溫,直接接觸皮膚表面的「腋溫」,是目前最準確的測體溫方式之一。貼在腋下的皮膚設計,讓測溫精準度落在正負0.05度,符合美國及歐洲醫用體溫計測試標準。
「陸續加起來,這陣子接到的訂單數是10萬套。」張和逸強調,由於有許多需求來自醫療監測,因此不敢一口氣出貨,需要來回測試,像是與泰國私人醫療集團的合作,就從300套產品開始測試。
他解釋,一般人想了解自己是否發燒、生病,一天量個2至3次就算多了,醫院照護卻需要1∼2個小時就量一次。體溫貼片具有「取代重複量測、減少接觸患者」的好處,成為愛微科的大好優勢。
在需要全球新創挺身而出的防疫戰爭中,似乎不該用抓住商機來形容這些體溫科技。事實是,這些台灣技術、人才,願意在浪潮未出現前,細細打磨自己的產品。
即便,微軟、百度等國際公司推出體溫量測方案、加入市場,MIT本土研發能量,已在領先位置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