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完整內容
關掉濾鏡夢想幻滅 日本Z世代的「蛙化現象」
「蛙化現象」症狀是,一旦愛慕對象也喜歡自己,反而覺得對方「噁心」,甚至出現生理上的厭惡,嚴重到「不想和對方呼吸相同的空氣」的程度。 文/戴雅真 (中央社駐東京記者)
「蛙化現象」這個詞乍聽可能不明其意,但其實來自於格林童話《青蛙王子》。和故事中青蛙變成王子相反,這裡的王子最終被脫掉所有濾鏡,變回一隻青蛙。 這個詞彙最初誕生於2004年的《日本心理學會大會第68回論文集》當中,一篇題為〈女子在戀愛過程中遭遇的蛙化現象〉的論文。文中,一名女性對另一名男性抱有好感,但當發現男性也喜歡自己時,卻產生嫌惡感,被稱為「蛙化現象」。 好感冷卻喪失吸引力 王子脫掉濾鏡成青蛙 這種「蛙化現象」症狀是,一旦愛慕對象也喜歡自己,感情變成雙向時,反而開始覺得對方「噁心」,甚至出現生理上的厭惡,排斥身體接觸,連牽手都不喜歡,而且也開始拒絕和對方直接見面,嚴重到「不想和對方呼吸相同的空氣」的程度。最終會開始思考,「好不容易互相喜歡,怎麼會變成這樣?」陷入自我厭惡,甚至對愛情失去信心。 探索其背後原因,包括「太享受單戀的感覺,一旦成為戀人之後,反而找不到目標,感情變淡」、「對自己缺乏自信,即使有人對自己表達好感,也不能理解對方為何喜歡自己,最終不再覺得對方有魅力」、「單戀時將對方過於美化,只看到優點,開始約會後發現與現實有差距,因此幻滅」、「因為過去情感挫折,對開啟新戀情感到膽怯,無意識地與喜歡的人保持距離」等。 不過,「蛙化現象」後來逐漸變成「因為一些輕微的行為,原本抱有好感的對象突然之間失去了吸引力,對他的好感冷卻下來」之意。2023年,「蛙化現象」一詞在日本的Z世代當中廣為流行,與「生成AI」等熱門詞彙並列當年度流行語大賞前10名。 根據分析,出現「蛙化現象」的原因在於把對方想像得太過美好,就像是王子一樣,但偶然看到對方可悲的一面,又或是與認知形象不同的一面,濾鏡突然被關掉。因為將對方太過美化,連最輕微的錯誤,或是丟臉的一面都不能接受,一旦看到,感情就發生巨大變化,從喜歡變成討厭。 社群媒體帶風向 影響Z世代價值觀 有許多女網友在網路上分享,在約會的過程中,看到了對方的某種行為,而啟動「蛙化現象」。這些行為可能沒什麼特別,也不是引人反感的行為,但突然就澆熄了女方心頭的一把火。 例如,「看到我正在約會的男人拿出錢包,把找的零錢放進去時,我突然對他失去興趣」,或是「看到他被老闆罵」、「看到他為了趕上公車死命奔跑」,又或是「看到他在車站刷卡沒過,被困在驗票閘門的窘境」等。 日本媒體在澀谷車站前訪問20多名Z世代,詢問本人或是身邊的人實際上遭遇到「蛙化現象」,當時對方的行動是什麼?有人說,「對方不叫媽媽,而叫媽咪」、「開車技術不好,進入停車場時拿不到停車券,或是停車時老是要喬位置」、「跑步姿勢很奇怪」、「說我們共同友人的壞話」等。 具體分析Z世代為何會出現「蛙化現象」,專家認為,原因在於Z世代傾向於「依據自己的理想基準來判斷事物,如果不符合理想,就會立刻改變目標,避免浪費時間」。而導致他們出現這種價值觀,則是因為社群網路盛行。 現代人經常在社群網路分享日常生活,許多人會刻意展示美好的一面。由於Z世代已經習慣於這種「閃閃發亮」的社群媒體形象,使得他們的幻想容易膨脹,結果只要看到對方稍為討厭的形象,就感覺受到背叛,加速「蛙化現象」的發生。 為了不讓「蛙化現象」影響交友,情感專家也提供了幾項建議。首先是,在發生這種現象去接受它,了解感情會隨時間而改變,瞬間冷掉的感覺也只是一時之間,不要為此責怪自己。其次是以誠實、不帶惡意的態度向對方坦白自己的感受,或許能意外獲得理解。 「蛙化現象」不只在人 也可能針對工作 「蛙化現象」除了發生在人身上,甚至也可能出現在工作上。例如「加入一家原本很憧憬的公司,但了解之後感受到了差距」、「拚命通過面試,但一拿到工作機會,反而失去了上進心」、「以為這份工作很有趣,實際上超級無聊」等。 對工作產生「蛙化現象」的人可能會失去工作動力、喪失專注力,而一旦沒有好表現,就沒辦法得到好評,進而更討厭這份工作,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這時候要理解,無論尋找戀愛對象或是公司,如果不抱持客觀態度,都很難配對成功。
閱讀完整內容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