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建物不能等 政策利多催重建

進入大都更盛世時代

危險建物不能等 政策利多催重建


撰文/陳雅玲

一日豔陽天的午後,一場為民眾舉辦都更說明會正在進行中,會中問題不斷,「建物需要補強,有什麼補助?能否申請公辦都更?」、「被列為紅、黃單建築,能夠直接參與都更?」民眾熱切詢問自家老屋能否參與都更問題。403花蓮地震過後,民眾參與都更意願明顯提高,光是台北市截至7月,接獲民眾來電辦理法令說明會已經累積至152場,超過去年數量一半,而諮詢法令來電數量更是超過2000多通。

這幾年來,政府施政大力推動危老都更重建,高呼居住安全的重要性,如果能夠盡早都更就盡量參與,等於早都更早享受,生命財產更能免受於地震威脅。然而,花蓮一場地震,又再次震出老屋危機!根據內政部統計,被貼上紅、黃單受災建物,全台六縣市逾200處建物被列管,依法須在期限內辦理建物修繕、補強或拆除。

目前,全台逾30年老屋數量已逼近500萬戶大關。近3年來,老屋數量也急速增加。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從2020年底436萬餘戶至2023年底已來到483萬餘戶,3年間增加47萬餘戶,整體增幅達10.77%,顯見房屋隨著時間老化嚴重。


▲危險建物耐震力不足,早一點參與重建,可降低下次地震帶來威脅。攝影組

「其實地震不可怕,最怕是建物安全性不足!」長年推廣建築安全Alfa Safe創辦人戴雲發認為,地震會令人害怕不是地震本身,而是地震劇烈搖晃造成房屋的毀損及倒塌。發生於1999年的921大地震,當年造成全國5萬戶房屋全倒的嚴重災損,歸究其因,就是當時建築法規並未規範耐震設計。

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長,也是中華工程仲裁協會理事長莊均緯表示,政府為何補助民眾房屋做耐震初評,主要用意在檢測「你的房子依現今法規評估,它的耐震能力是多少?」,「如果房屋連耐震能力分析後的ID值0.35都達不到,就屬於危險建物!」不過,多數民眾還是不願主動做評估,做了反而擔心跌價或影響日後出租。


利多》 政策大力加持 都更氛圍空前熱絡

對鼓勵危險建物參與危老都更,近年不論中央或地方都陸續祭出政策利多,尤其403地震過後,台北市市長蔣萬安宣布老屋占比高達7成的台北進入「大都更時代」,推動「都更八箭」不少民眾和業界有感,使得危老都更的風氣空前熱絡,而目前政策究竟有何利多?綜觀有三大方向:

➊ 導入公辦都更資源:過去公辦都更鎖定公有土地資產活化,現在政府也可協助民間辦理都更,像是協助財務規畫、模擬選配、徵選招商。對象可分危險建物和一般建物,申請門檻規定有不同整合比率,像是海砂屋北市「575專案」、新北市「580專案」,初步社區意願整合超過50%即可申請。近期桃園市將成立都更專案辦公室,也開始受理民間申請公辦都更。

➋ 增加獎勵誘因:台北市今年3月推動「防災型都更」對4、5層公寓重建誘因相當大。只要耐震初評ID值小於0.35或是超過50年免經初評的合法建築,都更容獎上限可從原本50%再疊加30%。大序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李逸仁,危老都更經手60幾案,他表示,北市防災型都更出來,之前的不同意戶現在都點頭答應,過去容積獎勵估算以1.5倍為上限,這一波基本盤都以上限1.8倍來估算,位於精華地段的4、5層樓公寓,都更分回就相當接近室內一坪一坪。如果建物本身屬海砂屋也可再疊加30%,能突破容獎上限達二倍,不過還需要都委會審議通過。

而新北市也有「防災都更2.0 Plus」容積獎勵給予1.5倍原建築容積或基準容積重建,優於《都市更新條例》、《危老條例》及簡易都更的重建獎助,不過要注意的是,法規要求須限期重建,必須先拆屋才能拿到容獎。此外,桃園的防災都更專案,透過辦理都計變更,容積獎勵也是提升為2倍基準容積或1.5倍原容積,以增加都更誘因。

➌ 擴大適用對象:相關法規不斷滾動檢討鬆綁,像是中央近期修法《都更條例》第65條修正草案已送請立法院審議,未來將擴大適用對象,在容積管制前取得建照的建物,同樣適用「原容大於法容」這項容獎申請的資格,估計會有8,216棟6層樓以上合法建築物約27萬戶受惠。

同樣地,台北市「防災型都更」,也正在研議修正放寬適用於1974年2月15日領有建築執照的合法建物,而討論已久的山坡地危險建物辦理都更,近期也通過法規修正,開放位處非地質敏感區山坡地、山限區,若符合條件即可申請迅行劃定更新地區。

另外,新北市「防災都更2.0 Plus」除了海砂屋與耐震不足的危險建物,同時再納入適用震損紅、黃單建物,並降低門檻至取得超過8成同意即可提出申請。


挑戰》 容獎多重建負擔重?成本高漲建商陷兩難

政策利多持續出爐,民眾都更意願也因地震影響來到最高點,不少建商感受到,近期主動洽詢談都更案的民眾變多了。

以台北市來說,自推出都更八箭後,獲民間廣大回響。根據都更處統計,截至7月以來,都更案報核來到145件,已超過去年全年的127件,顯見政策效應逐漸發酵。台北市都更處副處長葉家源預估,下半年案量還會再增加。

台北市都更整合發展協會理事長林育全表示,台北市的防災都更容獎提高,現在市場整合熱絡,對建商來說,「市場變大了!」在心態上更會挑案子進場,在考量營建成本之下,能拿到1.8倍容獎的精華地段是建商的心頭好。

不過,對建商而言,營建成本居高不下仍是都更整合的一大變數,雖然政策誘因的確提高民眾參與意願,但建商認為,「有可能是看得到吃不到。」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陳勝宏表示,營建成本從疫情到現今接連漲不停,近期鋼筋價格趨近平穩,但人力成本易漲難降,再加上未來碳費課徵,營建成本持續墊高成了都更案的變動風險。

他舉例多年前核定的都更案,加上耗費整合不同意戶的時間,等到真正要蓋時,營建成本單坪漲6萬元,如果與地主三七分,換句話說,房價等於單坪多加20幾萬元,「這市場能接受嗎?」根據業界調查,目前200坪至250坪都更案,造價成本平均單坪超過30萬元,若以三七分,房價最起碼要賣到100萬元。這也是為何建商要挑地段整合,甚至有建商直接表明「房價不到100萬元都更案不用做!」主因是實在沒有利潤可言。

在成本、房價、地主分配條件的3大因素下,成本降不下來,地主重建意願提高但堅持分回條件不放,成本自然反映到房價,但市場又受到政策打房抑制,也讓建商苦嘆「都更案難做!」

變化》 因應市場機制 小基地式微、自主重建興起

由於大環境造價成本、缺工因素下,市場開始有所變化,危老案核准案從高峰反轉,面臨小基地造價成本過高、施工難度高,加上現行百分百整合到484坪以上才能取得10%時程獎勵,拉高整合難度。業界認為,「當無法整合百分百,就會往都更發展擴大面積,創造規模效應以降低成本,這是市場機制」。

另一個變化是自主更新案量變多。台灣金聯董事長施俊吉表示,這一波全台房市大熱,新舊房價價差帶動老屋重建意願,但也讓地主有過高的期待,更堅守「一坪換一坪」的舊時思惟,而重建背後是建商要付出更大的重建成本,因此雙方合意協議的合建將陷入死局,而要解開這一死局,就要靠老屋屋主自主重建。

而自主重建之所以能興起,現代地政聯盟召集人王進祥表示,主要少了建商合建分潤,更新後所有面積都回到地主的身上,相對地主堅持的一坪換一坪機率就會高。不過,自主重建仍須地主委任專業隊團及全案管理公司,現今也傳出全案管理亂象多,這就要考驗地主選擇專業團隊的眼光,對公司債信與誠信、服務內容差異、費用收取的準則以及處理案件的經驗和實績作選擇。

觀念》 打破資訊誤差 把握都更最佳時機

當前可以確認都更整合熱絡,民眾都更意願攀升,不過影響都更能否成功主要是「地價」、「造價」以及「地主的期待」。前二項屬於市場因素,第三項則是都更案推動最困難之處,主要是認知和資訊的差距。

地主常認為,都更一定是有人從中獲利、被欺騙,造成不信任感,並衍生認定建商賺太多、土地價格被低估以及期望政府多給容積獎勵等等錯誤認知,而部分地主則認為,現在房子能住就好,政府會提出更優惠的容積獎勵方案,且撐到最後同意一定會拿的更多。

對此,葉家源表示,台北市在政策面趨近完備,如果仍陷於「一坪換一坪」的迷思,時間將是最大的風險!他認為,不僅地震風險增加,連營建成本也在增加,與其抱持著「是不是再等等,條件會更好」的心態,建議「條件可以了,就要趕快都更!」

政策因勢利導,危老都更重建熱絡,但迎來卻是營建成本不斷墊高的挑戰,現在不僅僅地主在選擇建商,連建商也在選擇地主,地主可能最好的談判時機稍縱即逝,而為避免再次陷入地震帶來威脅,在都更這一條馬拉松賽道,能夠成功都更不僅靠人助,還要自助,才能提升居住安全。 閱讀完整內容
趨勢贏家2024/9月 第69期

本文摘錄自‎

危險建物不能等 政策利多催重建

趨勢贏家

2024/9月 第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