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背後的經濟大作戰【封面故事-商業周刊 】

台積電苦等、鴻海拚自製、蘋果10倍價攔貨,都為它!

在一月以前,誰也沒想到,一片口罩,竟能撼動全球經濟!

二月五日,政府宣布全數徵收國內口罩的第六天,全台前三大口罩廠康匠的廠區,寒風中,台積電與聯電的採購經理站在廠外焦急等待。他們等待許久,卻一無所獲,廠內站著經濟部人員,出貨處則站著警察,確保口罩一片都不能少。貨車出出入入,卻沒有一輛,能開向晶圓雙雄的廠區。


製作人●劉佩修 文●蔡茹涵、鄭郁萌、侯良儒、管婺媛、李雅筑
攝影●駱裕隆 編輯●查慧瑛、潘思辰 設計●ivy

他們憂心如焚。康匠原供應台積電與聯電無塵室口罩,每月近一百二十萬片,但從一月三十一日,台灣口罩廠全數被政府列管徵用後,兩大廠這個口罩源頭就斷了,而口罩庫存量,推估僅餘一個月。


大老闆們都在問:哪裡有口罩?
全台業者列管,晶圓雙雄也沒得買


沒有口罩,就不能復工。在年假過後,包括製造、零售、餐飲、服務業,各行各業的老闆,在朋友群組上貼的,不是開工大吉,而是:哪裡可以買到口罩?

大年初四,商周CEO學院Line群組跳出一則訊息:「請問在大陸設廠的朋友,哪裡還有口罩貨源?工廠上千人要用。」

這詢問,立刻引來三、四十則焦慮的回應:

「已經從美國,印度,越南全部去搜,現在全擋,不准出口。」

「我們被攔截好幾箱了,根本收不到。」

「目前只能台幹一個人帶二百五十片過去,只能應急,完全不夠用…。」

搶不到口罩,製造業大廠乾脆「自己的口罩自己做」。

二月六日,鴻海集團宣布,已在大本營深圳龍華廠區, 試產第一批自製口罩。預計到二月底, 自有口罩產能將達每天兩百萬片, 等於全中國產量的一○%。

史上第一次,搶口罩比搶原料更重要,尤其在中國,沒有口罩,就無法復工開業。這將造成什麼影響?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指出,單以智慧型手機為例,延遲復工將使產量年減一二%,為五年來新低,包括蘋果等各大品牌都會受到衝擊。

一片成本不到一元的口罩,竟能撼動兆元企業!初步估計,台股至少三分之二市值的企業,都籠罩在口罩稀缺的陰影中,而它引發的全球蝴蝶效應,更難以想像。

蝴蝶效應:傳蘋果開10倍價調貨
台商擬50天蓋廠出貨,看好半年回本


一名在海外有廠的口罩業者透露,蘋果和阿里巴巴都已上門,開出台灣十倍以上的價格,要「不惜代價」買口罩寄往中國。

搶做口罩的不只是科技業。一位年營收超過新台幣二十億元、在中國跨足製造與零售的台企總經理說,他們打算五十天內蓋好口罩廠,認為穩賺不賠:

 

「原本過年應該是大賣階段,封城消息出來後,我們全國百貨業績瞬間變成零,很恐怖,措手不及,我們想,有沒有什麼產業這段時間能做,董事長說,就是去做口罩啦!

我打電話去問地方政府,他們說,從批到審,最少六個月。我以為沒希望了,結果當天晚上九點,地方長官又打電話來:你們真的要做嗎?也不是不行,我們正在評估四、五家業者…。

我想,既然有訂單,員工有事情忙,公司至少不必裁員。你問我這口罩廠的投資值得嗎?如果給我六個月訂單,我想應該都能回本了!」

有人全球搶口罩,有人做口罩確保不裁員,民眾則把口罩當存款,越多越安心。

從超商到藥局,處處可見民眾清晨五、六點就守在店前排隊。對許多人而言,這是人生第一次碰到物資配給制;口罩地位也由民生用品、抗疫物資,一路提升為必備的抗風險資產。

在人類歷史上,口罩從來沒有這麼重要過!過去,它需求少,價格低,有如雞肋產業,大廠沒興趣,如今卻躍升產業主角。究竟,它的競爭門檻在哪?台灣口罩供應鏈又是什麼樣貌?

為解答這疑問,商周遍訪全台口罩業上、中、下游合計近二十家供應商,深入調查後赫然發現,它和你我想的都不一樣!

一般人印象,認為做口罩門檻不高,既然是低門檻的產業,台廠一定競爭不過陸廠,僅存的MIT口罩,應該像許多傳統產業,風雨飄搖。

發現一》台廠規模小,產值20億
但品質優單價高,近七成外銷日本


的確,台灣口罩廠規模都小。據商周訪查,全台註冊約八十一家口罩廠,僅約四十餘家有量產,合計年產值不到二十億元,又以中衛、康匠、華新這三家,產量較大,口罩產值合計近七億元。

而台製口罩因為價格較高,就連台灣公營醫療單位在採購法規範下,也多向中國進口。這使得台灣進口口罩達市占八成以上,國產市占極低。

完整封面故事報導,請至書城選購本期《商業周刊》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第1683期

本文摘錄自‎

口罩背後的經濟大作戰

商業周刊

2020/第16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