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齡小偷」五年增四○%
失智症除了妄想被竊,也可能衍生偷竊行為。當全台六十歲以上的竊盜嫌疑人數逐年增加,更需重視失智者誤觸竊盜罪的風險。如何從源頭預防,讓失智者和家屬不必進入司法? 文/周妤靜 攝影/黃明堂若失智者經常忘記付帳,家屬可預先押金扣款,避免衝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現在也走入社區,培訓全聯店員對失智者的敏感度,當失智者忘記付錢,店員能耐心提供協助。 一部上萬元高級腳踏車停靠路邊被竊,「竊賊」是鬢髮斑白的年長者。監視器畫面中,這名長者毫無小偷的鬼祟行為,正大光明地騎車離開,又毫不留戀地將車棄置路邊。 檢警進一步追查,意外偵破兩案——原來這名「大齡小偷」是兩年前因失智症回不了家的失蹤人口。凱旋醫院主治醫師劉潤謙說,八旬長輩因偷車被找回時,已嚴重退化,於是入住凱旋醫院附設精神護理之家。 隨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大齡小偷的問題更加明顯。 根據警政署二○一八年至二○二二年的統計,全台六十歲以上的竊盜嫌疑人逐年增加,二○二二年甚至突破六千人。警政署推測,老年生活貧困、身心失衡是犯案原因。失智症,亦是原因之一。 今年國家衛生研究院公布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推估六十五歲以上失智症人口已達三十五萬人,未來還會持續攀升。 「每個人都會老,隨失智者增加,衍生出竊盜的問題應該會愈來愈多,」劉潤謙列舉失智者「偷竊」的樣態,包括因記憶力退化忘了付錢,或因判斷力下降,逕自騎走他人的腳踏車;也有失智者出現妄想,認定他人的物品是自己的。 但因失智症狀衍生的偷竊行為,不具明確犯意和動機,換句話說,他們並非故意。劉潤謙表示,許多失智者家境良好,沒有理由竊取衛生紙等日常用品,即使隨手拿走他人的物品,也經常在下一刻隨意丟棄,證明他無意佔有。 劉潤謙在診間不時聽家屬抱怨,為了失智親人的偷竊行為得四處賠償、道歉,也有人因此才意識到親人可能失智。雖然在劉潤謙的經驗中,大部份店家願意和解,但今年一月到四月,仍然有將近五十件失智者涉及竊盜罪的判決。 家屬態度為檢方是否起訴關鍵 新北地檢署前檢察官吳忻穎說,若失智者屢次偷竊、家屬看似沒有處理問題的誠意,或者超商規定商品遭竊一定得報警,在偵查機關得知有犯罪嫌疑的情況下,就必須啟動偵查程序。 吳忻穎曾經手過年紀將近九旬長輩的連續偷竊案件,因長輩偵訊時答非所問、不知所云,她懷疑是失智症前兆,於是在偵查階段要求他的兒子作為輔佐人協助表達。 「這位爸爸是幸福的,他有個好兒子,」吳忻穎說,因兒子積極陪同就醫,她判斷家庭的輔導功能良好、能防止長輩再犯,便依職權做出不起訴處分,失智長輩和家屬不必走入法庭。 但若檢察官評估家屬陪同就醫的意願不高,當事人仍可能再犯時,就傾向起訴。 吳忻穎解釋,一來是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能更快速結案,二來家屬也寧可在判刑後易科罰金了事,不願定期向地檢署回報就醫紀錄。 失智者所犯的竊盜罪,多為千元以下的微罪,法官量刑也多從輕、甚至有機會免刑。法律扶助基金會承辦身心障礙者的訴訟案件,律師薛煒育指出,縱使成立竊盜罪,法官多宣判兩年緩刑,附帶條件是就醫治療。 「有些法官其實很溫暖,」薛煒育表示,部份法官會在判決書中提醒失智家屬多陪伴、多關心長輩,「照理講這都不用寫。」 其實司法界已經意識到失智者觸法的問題。薛煒育說,法扶基金會針對失智症訴訟案例進行分析之外,監察院的《失智者人權報告書》也提到,法官學院從二○一八年開始安排失智症認識與照護等課程。 但社會仍必須反思,為何會讓失智症患者走進司法體系?從源頭預防才是關鍵。
失智者更需要社區的善意 事實上,失智者除有認知障礙,其中六成六伴隨憂鬱、重複行為和妄想等症狀,且症狀會隨病程變化,很難百分之百預防。 家屬最好先在住家周邊,跟左鄰右舍建立默契。台灣失智症協會法律顧問鄭嘉欣在失智母親的活動範圍內,一一登門拜訪,告知超商店長,母親可能會忘記結帳,並押金三千元供超商扣款。 她也向住家附近的派出所知會,若有人因母親誤拿他人物品報警時,警方能先告訴家屬,給予機會結帳、賠償,取得諒解。 社區鄰里或許會問,「為什麼不管好你的家人?」 曾任日照中心業務負責人的張丹妍說,有的家屬為了保護管束,限制失智親人的行動,後果則是病情急轉直下,「不用半年,他會瞬間失去溝通和行動能力。」 家有失智症患者,也需要社區同心協力,例如萬華商圈的批發服飾業,就曾主動邀請失智症協會培訓商家。 張丹妍說,失智症是需要社區共同照顧的疾病,若里長、愛心店家事先知情,從失智症手環辨識失智者並守望相助,就有機會找出與社區共處的生活模式。 面對失智者,不能只論法不論情,否則「每個人都要被送到派出所,」張丹妍說。尤其台灣還有許多老老照顧的失智家庭,年事高的照顧者本就弱勢,還不斷收到法院傳票,得拿老人年金來支付罰金,猶如失智者的代罪羔羊。 人失智以後,記憶如流沙,難論罪與罰。鄭嘉欣憤慨表示,論竊盜罪的構成要件,「他就不該承擔罪責。」 失智者的親人得概括承受罪責嗎?鄭嘉欣強調,這不是單一家庭的苦,你我都可能要照顧失智長輩,甚至成為要「被管好」的失智者。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