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選項必須多元化 隨時調度分配
台灣去年綠電占比不到五%,如何在七年後達到目標二○%?《今周刊》專訪一手打造德國《再生能源法》的兩位專家,給予建言。
費爾是德國推動相關立法、使再生能源普及化的關鍵人物,目前擔任能源觀察集團理事長兼創辦人。
再生能源當道, 據國際能源總署(IEA) 統計,近年來全球新增的發電容量逾一半為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
在各國中,德國在一八年元旦,創下全國供電百分之百來自再生能源的紀錄,一七年再生能源占比已達三三%,產生的電力還足以外銷;至於土地面積、人口總量與台灣相似的荷蘭,從一七年起,所有火車的電力已經全靠風力發電運行,創全球首例。
放眼台灣,根據台灣電力公司數據,一七年再生能源占比不到五%,如何效法他山之石,《今周刊》專訪曾帶領德國在二○○○年通過《再生能源法》的德國綠黨前議員費爾(以下簡稱費)、荷蘭能源研究中心總監耶寧哈(以下簡稱耶),分享自身經驗。
解決冬夏電力供需落差首要擴充能源選項
《今周刊》問( 以下簡稱問):台灣夏天發不了風電,但是用電量卻大;反之,冬季卻可以發很多電、用電量相對少,怎麼去有效地建置、分配、儲存能源?
費:所有的能源都要整合調度,德國有潮汐發電,可以和太陽能平衡使用。在德國的再生能源中,水力跟生質能源的占比都大概四分之一,這兩種是可儲存的能源,所以當風能、太陽能不足時可以此替補。台灣有潮汐發電的潛力,生質能的潛力也很大,面對冬夏的電力供需落差,可以朝此方向做發電平衡。
耶:面對供需的變動有幾種方式對應,首先,不能只有單一能源選項,特別是像風力一樣具間歇性特質的能源。必須整合數種管道,來源種類要多元(例如太陽能、生質能源、水力發電、潮汐等等),不同區域的能源轉換要順暢,加上能源的儲存完善(抽水蓄能站、空氣壓縮等),再根據需求來控制。
整體來說, 日夜之間的需求落差,相較於季節,更容易克服,因夏天一日中用電高峰,通常也是太陽能發電最多的時候。現在就要給予各種配套獎勵,使能源的選項更多元、促進整個能源系統更有彈性。
未來的風場設計變得很重要,讓葉片轉速即使慢,還是能大量發電(例如裝更大的風扇葉片)。這就是關鍵,要讓風小的時候,仍然生產足夠的電力。
降低證照取得難度可提高民眾種電意願
問:如何有效增加民眾種電意願?
費:可以投入教育系統,政府支持學校、學校幫助產業發展,形成正向的循環。
九○ 年代起, 德國投入教育系統,從小的實驗室到研究計畫、相關課程;二○○○年後,知識體系的建置大幅增長,愈來愈多學者參與其中,短短五年內,能源教育的體系有效擴大,只要大家同心,可以走得非常快。
另一個是種電證照的制度,法規要鬆綁,使取得相關的證照更容易。
耶:文化差異扮演關鍵角色,以荷蘭整體經驗為例,鄰避效應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一個消費者沒有得到直接的利益(例如所有權),任何的改變都會被看作負面。此外,面板的設計、放在屋頂上是否好看也是考量重點。
再者, 民眾需要有參與感,如果民眾感受到決策過程中,自己沒有參與感,或是種電利益在他人(例如電力廠商),會帶來強烈反對聲浪。研究指出,擁有電動車的民眾會渴望自己種電,方便充電,這使他們感到有自主性。因此,要把鄰近的人納入決策過程,並且在經濟上得利(例如擁有部分的太陽能電力設施)。
太陽能與農地的關係要競合不能競爭
問:目前台灣太陽能發展,地面型比屋頂型踴躍,造成珍貴農地被占用,怎麼克服?
費:第一,不要讓太陽能和農業競爭。最好是讓兩者結合(例如玉米田種電),在太陽能面板下農作也進行,會有很多好處。夏季時,有很多的陽光輻射、雨水不足,種在太陽能板底下,可以保有更高比率的土壤溼度。
第二, 農夫可以分配農地,一塊用來種農作物、另一塊發電,正確地使用,就不會帶來競爭。在中國,不只是作物和種電結合,也可以和飼養家禽結合。
耶:荷蘭和台灣一樣,很多人抗爭,不願讓太陽能種在農地上。解決方法最重要的關鍵,是增加當事人的參與感。
此外, 是強化太陽能面板的設計,讓它可以相容於建築物表面,在建築物上種電,例如荷蘭能源研究中心ECN、荷蘭國家應用科學研究院TNO,都已設計出可以印製不同顏色、圖案的太陽能面板,成為兼具發電和美觀的裝潢。
其他選項, 是把太陽能面板裝在噪音屏障中(例如高速公路兩側),產生電能。我們也在思考透過鐵路公司,把太陽能面板裝在一些閒置的區域。最後,也可以思考水面型太陽能浮動系統,這已經在一些湖面做小規模使用。然而,這樣的裝置會和湖邊的休閒遊憩有牴觸,因此今年起,荷蘭首座示範專區選在海上啟用。
不斷創造新產業、新商機才能壯大再生能源
問:若想要有效扶植再生能源產業,您有何建議?
費:早年德國沒有任何的再生能源工業、市場、公司,我們必須透過各種手段創造新的產業、新商機,讓再生能源成長更快。○五年德國訂定在二○年的再生能源占比要達百分之二十的目標,現在已經有近乎兩倍的成績,所以再生能源是可以走得很快。
最後一點, 想要發展再生能源,台灣其實有成熟的科技、製造商技術,十年內要發展為成熟的產業,不是難事。
耶:荷蘭最成功的例子是風力發電(不管是陸上或是離岸)和太陽能。兩者的科技成本價格比預期下滑更快;顯然的,不只是受到德國能源政策帶動,也和全球市場、荷蘭發展有關。必須選擇優先順序、發展強項。
荷蘭有大片淺海、好的風力環境(雖然台灣的風力狀況更好),除此之外,還促進產業大規模生產船隻,這是為何荷蘭會極力推崇風電。我們也決定放棄某些科技,因為它和其他選項相較、在荷蘭的潛力不大,例如潮汐發電、藍色能源(把淡水和海水混合發生化學作用發電)、聚光式的太陽能等等。
以荷蘭經驗,投注在幾種有潛力的能源,勝過在所有的選項上下注,關鍵是要將能源政策結合產業政策。
加速淘汰核能、降低碳排綠電占比20%不是夢
問:台灣想在八年內,將再生能源的比率,從五%提升至二○%,在目前太陽能的可用土地面積不足,以及離岸風電技術與產業均缺乏之下,是否真有機會達成目標?
費:這個目標不難達成。只要移除障礙。有廢核的法源,應該加速淘汰核能,同步廢除石化燃料,把電動車的電力來源、家戶冷暖氣空調,使用更多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發電、降低碳排放。在十到十五年內,把碳排放降到零,是可行的。
但台灣必須更多著力在再生能源上。太陽能和風力儲存比較不便,你們可以強化夏日發電的潛力、善用大浪(水力發電),使用所有可行的再生能源,有效率建置相關設施、設備(例如興建大規模的離岸風力發電廠)。如果不如此做,會引來反對者,因為他們需要從舊有方式轉換商業模式,不能無利可圖,這是政府的任務。
我在一○年和現任總統蔡英文談過她的想法。我給的建議,就是可以走得更快、更有企圖心。這對台灣經濟有正面影響,也可避免花高成本進口石油、燃煤,又可以創造大量的工作機會和新的產業。如果台灣朝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走,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耶: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達到這個目標,的確不容易,然而還是有可能的。荷蘭過去也是這樣設立目標,指出明確的發展路徑,台灣要著手建設自己的再生能源產業,給予優於其他同區域國家的誘因、優勢。如此一來, 二五年要達成二○%的再生能源目標,就會是一個轉型的起頭,不是結束!
這樣的能源轉型是不可避免的,也會大幅降低再生能源發展的成本,我的建議是,走在轉型的前頭、抓住機會,勝過等待或讓別的國家超前…閱讀完整內容
耶寧哈自1997年起到荷蘭能源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長期擔任能源開發、能源政策評估與市場顧問。
耶寧哈提
歐洲是全球風力發電的核心地區,其經驗值得台灣借鏡
達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