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封面故事-今周刊】

直擊日本不思議 3個沒落凋零的超高齡小鎮 如何絕地轉生

日本人高齡、少子化已不是新聞,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推測,五十年內,將有六成的城市人口數量減半,二○四○年,日本更有八百個地方小鎮將會消失。當城鎮結構開始崩解,日本將無法抵擋人口減少的洪流……為此,首相安倍在二○一四年成立中央戰略小組,作戰代號就叫「地方創生」!簡單來說,就是要讓地方注入全新的活力,讓青年回流、穩固地方人口、打造安心生育的幸福環境。《今周刊》採訪團隊,在櫻花盛開的4月,造訪了神山町、淡路島及尾道市,看這些不思議的小鎮如何扭轉命運,也重新看到地方的可能性!

撰文‧王炘珏攝影‧蕭芃凱
隱世的穀物之鄉

神山町變身小矽谷


—— 神山町 ——
人口數:5,399人
面積:173.3km²
人口老化率:48%
沒落症狀:每年自然死亡人數150 人,每年新生兒只有20 人,瀕臨滅町危機!

地方創生
日本地方創生政策主要涵蓋三個層次,資訊公開、人才調度及財政支援,目標在2060年讓人口維持在1億人大關。

這是一個具有絕對神話色彩的小鎮, 日本、四國、德島縣的中心──神山町。故事書裡描繪,它是日本「穀之女神」的發源地,氣候宜人、盛產粟米,在不可考的從前從前,據說曾有兩萬居民在此安身立命。

神話故事說得愈美,對比現實,當然愈是顯得殘忍。畢竟是個山林裡的偏遠聚落,二十多年前,小鎮裡的年輕人開始大量出走,神山町人口如今只剩下五千多人,且老化率近五成,等於一半的居民都超過六十五歲。不僅如此,每年自然死亡人數高達一五○人,新生兒卻只約莫二十人。

然而,當神話色彩被現實抹去,另一個屬於神山町的奇蹟,正在毫無懸念地快速成形。

你絕對想不到,看似毫無希望的聚落,近年來竟成為日本最炙手可熱的「工作天堂」,山景依舊,到處卻布滿了看不見的光纖網路,一家又一家IT企業從都市搬進木造古民房。這裡的上班族,不用擠電車、不需要整天被關在鋼筋水泥方格裡,拿起筆電,森林、溪邊、田園,就是他們的辦公室。

二十一世紀最先進的工作改革,場景不在東京、上海、新加坡,而是在這小小的神山町上演,極限聚落靠IT重生的現代奇蹟,也獲得日本總務省「地方創生大獎」的肯定,成為全日本力推地方創生的經典示範案例。
▲新創公司NUMBER EIGHT副社長巴優也將VR研發室搬來了森林裡的神山町,與世隔絕的環境讓研發力加倍!

深山的NPO團隊
老舊工廠改建、遠距辦公

「這是我們成立的神山谷衛星複合辦公室,目前有十三家新創公司在這裡設點。」說這句話的人,是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綠谷」(Green Valley)的理事長大南信也,也是帶領神山町重生的靈魂人物。他指著一旁像是展示櫥窗般的一格格辦公空間,這間複合辦公室,是由一座老舊裁縫工廠改建,一八七坪的空間被切成好幾個方塊,每個方塊都有不同用途,建材與家具也都是使用神山的檜木,新舊交雜反而呈現簡約現代感。
「其實就是利用網路連線遠距辦公的概念,就像衛星辦公室一樣。」大南信也今年六十五歲, 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過去四十年,他把生命都獻給了神山町。大南並不是IT專家,本業是做道路工程,他成立的綠谷,員工不到十人,至於他讓神山町變身小矽谷的故事,要從九○年代說起。「我一歸國,只想回到家鄉開路。」大南笑著說。那是一九七九年,完成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所的學業後,他前途似錦,卻毅然決然地回到家鄉神山町,「振興家鄉才是我最想做的事。」說出這話,六十五歲的阿伯仍然熱血。

綠谷理事長 大南信也
怎麼做:
在森林裡加裝Wi-Fi分享器,開辦神山移居中心,將古房改建成衛星辦公室!

「硬體建設不是真正重點,關鍵在於希望感。」

▲綠谷理事長大南信也(中)利用網路讓神山町成功創生,更帶起鄉間樂活工作的風潮。
▲德島縣廳3年前,在神山町設置德島縣創生局遠距分部,利用視訊與總部連線辦公。

滿腔熱血搭配巧思
振興村町、與「外界」接軌

地方創生,熱血是基本,但仍需要找到永續發展的機會破口,大南回憶當年返鄉後的天真想法,「本以為改善聚落的對外交通,就能讓更多人來到神山町,沒想到適得其反。」他吐了吐舌頭說,當年卯足勁修好聯外道路後,未料年輕人沒有進來,反而街坊鄰居搬走更方便,「我才知道,沒有希望感,再多建設也沒用。」啪的一聲,他用力地拍了拍自己的大腿。

二○○四年,大南成立了綠谷,以振興神山町為宗旨,正巧同年,日本推動電視全面數位化,他才遇到了引爆神山IT創生的關鍵。原來,神山町在過去幾乎沒有架設網路,電視全面數位化,對日本其他地方來說只是電視訊號的格式轉變,但是對神山町居民來說,卻代表「沒有電視可以看了」。對此,德島縣政府向中央申請通訊改善計畫,順利在全縣鋪設網速不輸東京的光纖網路。
▲名片管理APP公司Sansan利用舊牛舍改建辦公室,工程師能隨意選擇辦公地點,上班也能躺吊床、享受自然美景。

光纖網路到位,大南靈機一動,「我在自己的辦公室加裝了幾台Wi-Fi分享器試試看」,他心想,如果在森林裡也能上網,對年輕人應該有些誘因;再來又想,若將古宅改建成辦公室,找需要網路就能工作的公司來神山町如何?一個又一個想法串在一起,大南興奮地跑到神山町役場(相當於台灣的鎮公所)提案。

「想當然耳,我的提案被一口回絕!」大南搖搖頭,役場的公務員直說「沒有人會用啦!」也沒錯,當時連大都市辦公室裡的電腦都還插著網路線,鄉下哪有人用Wi-Fi啊?

神山町役場
怎麼做:
突破行政法規阻礙,與NPO綠谷合資成立「神山町連接公社」,協助古宅修繕及改建更有彈性!

「為了請更多專家支援,我們乾脆和NPO合作開公司。」


地方部會大力相挺
人力媒合、提供就業機會

「不過,我知道,我們要吸引的就是那些『能看到未來』的年輕人。」大南堅定地說。神話般的落寞小鎮需要希望,希望來自創新能量,創新能量則來自於不同價值觀的年輕人相互激盪,「我們提供Wi-Fi,剩下的,你們想做什麼都可以,愈有趣愈好。」大南回憶他當時的想法:只要年輕人願意來,神山町自然就有新的可能。

面對眼前這個打死不退的阿伯,神山町役場總務課的老職員馬場達郎笑著回憶:「有時候,公家機關就是會被法規綁死。」但他很快地就正色說道,「我也知道,如果不做一點什麼,到二○四○年,神山町就會因為人口凋零面臨廢町命運……。」
▲通訊服務公司PlAST-EASE於2013年在神山町開設分公司,15人團隊中,一半來自神山町當地的年輕人。
▲在整修過的舊有古宅,處理4K影像等先進工作,開放式的空間明亮舒適。

地方創生的推動畢竟需要行政單位的幫助,大南坦言,「雖然鋪設Wi-Fi的反應慢了點,但在其他部分,他們非常配合,也給予我們很大的發展空間。」像是提供各種移住居民服務的「移住中心」,地方政府就委託綠谷全權負責。更特別的是,他們還合資開公司,役場出資一千萬日圓,綠谷出資五十萬日圓,成立「神山連接公社」,進行古宅回收、修繕等業務。

完整的網路環境是基礎,加上提供企業或工作者媒合古宅、修繕工人介紹等服務,來這裡,只需要帶著想法與熱忱,其他都由專人處理,「真的,人來就好。」大南再強調了一次。

古宅處理高端影像
逾半員工為當地的年輕人

在東京以製作4K影片、提供數位通訊服務為主要業務的IT業者PLAST-EASE,就是在大南的號召下,在神山町開設新公司「緣廊office」。

墨黑色的日式建築,員工可以坐在大落地窗前的緣廊放鬆,辦公室內螢幕透出的霓虹和從窗外灑進的陽光交織,反倒像是一種奇幻的體驗。社長隅田徹就是看上神山町的環境及大南的熱情,自己帶頭在這裡成立公司。

「一開始受到三一一震災的影響,基於分散風險的考量,想在東京以外的地方設立分部,沒想到來了就愛上了,現在全家都搬來了呢!」隅田說。該公司宣傳代表橋本則是從東京派來支援,「步調慢其實還不錯,工作效率反而變更好。」午休時間,他一邊坐在緣廊邊,一邊咬著三明治,享受日光浴。

綠谷就像一塊磁鐵,吸引了許多具挑戰精神的青年來到神山町,目前共有十六家IT企業在神山町設點,伴隨資訊業者進駐,小鎮消費力提升,也刺激了新形態、更具質感的商家陸續進駐,二○○七年至一七年,共有一三五個家庭,超過兩百人移住神山町,一二年甚至締造了五十年來移居人口第一次正成長的奇蹟,也創造許多工作機會。

釜屋麵包、和食餐廳的老闆真鍋太一,一位懷抱農家理想的廣告人,頂著個光頭,看起來酷酷的,他就是在三年前從東京來到神山町,透過神山的青農團體「山里之會」,復育神山町的古小麥,並實際租地耕種,再靠著經營和食餐廳推廣神山當地作物的自產自銷,每個月還會公布當月的產食率(自產與自銷的比率),餐廳開業一年,產食率已突破五成。

租地耕種自產自銷
遠離都市塵囂、愜意過活

「我的理想是達到一○○%!」他嘴角上揚地說。現在,真鍋與妻子、小學四年級的女兒都定居在這。「看著女兒在田裡跑來跑去,就覺得自己的選擇是對的。」真鍋有感而發地說。
▲鹽田一家的小兒子(最右)就是在神山町出生的,鹽田太太還說,丈夫現在多了很多時間陪孩子,每天都能一起吃晚餐。

來到神山町定居,過著鄉村小日子的,還有鹽田一家人。鹽田瑠加今年三十六歲,住在神山町已經四年,他與妻子和三個孩子在這裡經營手做窯烤比薩店「Yusan Pizza」。鹽田說,自己從小就希望可以在鄉村生活,「看過了五、六個地方,最後選擇神山町。」他說這裡生活有多好,「月租才兩萬五千日圓,裝修也只花了一二○萬日圓,我懷疑是木工師傅自己貼錢賠本幫我做。」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說。
▲廣告人真鍋太一兩年前將他的夢想具象化,成立釜屋餐廳及麵包店,他也是經由大南的介紹,而來到這裡。

訪談間,鹽田太太靜靜看著在店門前摘花拔草的孩子們,大兒子的鼻尖沾著土漬,她自己的頭髮上也蓋著薄薄一層麵粉,但她絲毫不在意,因為那代表著某種幸福。

成功的地方創生,前提終究是必須為地方居民帶來幸福。
▲和食餐廳內的餐點,主打自產自銷之外,所有料理都是按照昭和時期流傳在神山的古食譜製成。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1114期

本文摘錄自‎

地方創生

今周刊

2018/4月第11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