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凶中有吉?
李孟洲 廈門大學經濟學博士、報社主筆
時序來到二○一九年,又是「逢九」之年。中國大陸上有不少人對這種年份很敏感;悲觀的人認為「逢九必亂」,思想較中性者則只講「逢九必有大事」,也就是會有震撼人心的事,但說不準是好事或壞事。無論如何,這裡要著重探討大陸經濟在逢九之年的歷史經驗,並推演其在今年的表現。相信這是投資人有興趣的話題。
歷史上各次逢九之年的大陸經濟表現,毛澤東時代就不說了;至於鄧小平接續掌權後的第一個逢九之年,一九七九年,是中共改革開放「開局年」,也是近四○年來大陸經濟持續發展壯大源頭,具有非常正面的歷史定位,當然是個好年頭。
在一九七九年到來的前夕,中共於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二十二日舉行「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口號,而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並實行改革開放決策;同時確立「允許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方針。這些都是「鄧小平理論」主要內涵;在其主導下,一九七九年大陸各地改革開放活動風起雲湧。
歷經金融海嘯強渡難關
十年後又一個逢九之年,一九八九年,卻是一個不祥年頭。這年爆發了震驚海內外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其背後實有濃厚的經濟因素。諸如,事件爆發之前,社會物價水平受累於物價改革政策失誤,連年大幅上漲;一九八八年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年上漲率,按官方統計即高達十八.五%,實際漲幅恐兩、三倍於此,因而平民百姓生活艱困、怨氣衝天。
還有,當時大陸物價有「計畫價和市場價雙元並行」結構,讓一些「亦官亦商」的投機份子大賺暴利,即其依恃政治特權,得以用低廉計畫價購進物資,再用高昂市場價倒賣到社會,輕易賺取大幅價差。
這種「投機倒把」行為,當然引起民怨沸騰,也是六四事件的一條導火線。而該事件平息後,大陸經濟隨即進入「治理整頓」寒冬期。因之,一九八九這個逢九之年的大陸經濟,結局是相當蕭瑟。直至一九九二年年初鄧小平南巡,倡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路線,才又有了生機。
接下來的逢九之年,一九九九年,大陸經濟沒有特別驚人事件,惟逢上世紀之末,整體經濟頗有「吐故納新」氛圍。重點是這年大陸收回澳門主權(收回香港主權的兩年後);另方面,亞洲金融風暴消退,人民幣匯率挺住未貶,以及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事底定,因而這年大陸政府積極推動落實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政策,準備以新格局迎接二十一世紀之到來。
該年相關政策舉措,諸如深化國企改革、開辦消費貸款、促進房地產市場發展、開放私營企業自營進出口、鬆綁外資銀行在華營業限制等。這些舉措使得一九九九年成為改革開放步伐較快的年頭,然該年國企改革所衍生的大批下崗工人生活失依、群聚抗議現象,仍必須記上一筆。
再十年後的逢九之年,二○○九年,則是很奇特的年頭,總體情況可謂「凶中帶吉,強渡難關,留下後患」。何以如此?乃是國際金融海嘯衝擊波所致。
習近平團隊的內憂外患
這場海嘯爆發於○八年九月,大陸亦無法倖免於難;由於外需市場瞬間冷卻,大陸內需市場乃至工業生產迅即轉趨蕭條,迫使當時主政的「胡溫體制」不得不下猛藥以挽救經濟體系。
○ 九年初起,胡溫政府大手筆實行「四兆人民幣擴大內需特別投資計畫」,轟動海內外;其內容主要是鐵路、公路、機場、住宅等公共建設投資,財源除財政撥款外,亦讓建設機構及地方政府融資舉債,蔚成大陸空前熱絡的投資潮。
在這項舉措刺激下,○九年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增率竟高達八.七%,是該年普世飽受金融海嘯肆虐形勢下的「奇葩」,並使大陸經濟規模擴張到與日本相埒,且於次年超越日本,晉身全球老二。另方面,大陸高速鐵路建設也由○九年進入熱戰期,路線或路段完工通車速度加快,幾年後就使大陸成為全球「高鐵大國」。這是該四兆元投資計畫的正面效應;因而○九年大陸經濟可說是「凶中有吉」。
但上述投資計畫也發生不少副作用,影響最大的有兩者,一是觸發大陸房地產市場畸形發展,導致房價連年大幅上漲,構成民生經濟領域的難纏問題。二是養成大陸地方政府、企業單位舉債高槓桿經營偏好,致全國債務規模快速擴張,財金風險相應升高,已構成威脅大陸經濟穩定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只是,這些問題都未在○九年發生,而是日後慢慢累積出來。
如今,新到的逢九之年,二○一九年,大陸經濟在美中貿易衝突陰影下,基本形勢亦屬凶險;但今年能否像○九年一樣做到「凶中有吉」,是當今習近平執政團隊重大考驗。該團隊今年一方面須應對美中貿易問題,另方面又要打風險防控、污染防治、精準脫貧這三大攻堅戰;其壓力甚沉重。
破繭而出之道,北京中南海已作了部署。即一八年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敲定一九年七大工作任務的頭兩項,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這兩項是相互配套的,也就是要讓製造業、國內市場兩者相互依託,並共同發展。這套策略若能成功實行,則今年大陸經濟仍會是凶中有吉,甚至是逢凶化吉;否則今年恐怕會是一個經濟蕭條、失速的逢九之年。
準此,今年大陸肯定力拚5G、AI、積體電路、電動車、醫養、現代物流等前沿產業軟硬件之產銷優化與普及社會,俾創造經濟新亮點;其成效將如何,且拭目以待。
(本專欄由李孟洲、鄺民彬、陳至勇、黃齊元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