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揭露:907位議員小金庫的秘密
37 年第一次,全台議員配合款大調查
11 月5 日.星期一新北市議會
本該審預算的日子,議員們卻集體請假,為了跑選舉,議場空無一人。這樣的議會,還有很多⋯⋯你知道,各縣市政府預算裡,幾乎都藏了一個議員「小金庫」嗎?
九合一地方大選在即, 全台有一千七百五十四位議員候選人正在全國跑透透,拜票、拉票。同時,此時正是各縣市議會的預算審查會期,但,我們從北到南走訪各議會,發現議場正上演著「空城計」。
這,是議員們的共同默契。為了讓大家專心拚選舉,如台北市、台中市議會提前開會,趕著審完明年預算,中市議會甚至創下「一小時通過總預算」紀錄,北市預算則僅微幅刪除○.三七%;高雄、新北市、花蓮縣議會因擔心議員出席率太低,把一個多月後就要開始花用的明年度預算,留待選後或明年再審。
追蹤》你繳的稅,最後花去哪?修廟、蓋禮堂?全台配合款大調查
全台縣市合計年逾一兆元的預算,被如此草率對待,議員們真能幫人民看緊荷包?
地方預算中,每年約有近四十億元,是通稱「議員配合款」,這是縣市政府在自己帳上編列,供議員提建設案、補助案時撥用的款項(一屆議員任期約有一百六十億元)。
別小看這筆錢,它可能是台灣民意代表角色錯亂、浪費納稅錢的典型之作。十月底,六位新竹縣議員,才剛因配合款貪污案集體入獄服刑。
審計部與監察委員調查報告均曾指出,配合款形同地方民代的「私房錢」,成為討好選民、酬謝樁腳與牟取不法利益的地方財政資源。而議員提議支出的項目更是五花八門、琳琅滿目,除了常見的路面改善外,連宮廟石雕、龍鳳獅陣道具、神明的帽子、社區媽媽土風舞制服等⋯⋯,都在配合款花用之列。
《 商業周刊》 與燃點公民平台合作, 以「 投票指南」 網站彙整各縣市政府的公開數據為基礎, 爬梳六萬二千五百七十九筆資料,走訪北中南六大縣市、六十四位議員和地方官商,調查本屆九百零七位議員在前三年任期中,究竟怎麼花掉了共計一百一十五億元配合款(編按:統計至十一月二日)。
玩法一:議員有分大、小咖大戶級或菜籃族,「額度」差很大
我們有七大發現。第一個發現是:議員有分大、小牌,配合款額度差很大。
全台配合款(或稱建議款,見下圖)「帳面」金額最高的,是三年建議花費共超過兩億元的台南市議長賴美惠, 她一人就占了台南市議員建議款通過預算的一六%。
在有固定配合款額度的縣市, 議長、副議長額度常是一般議員的兩倍到三倍不等,如南投縣議長何勝豐,額度甚至是一般議員的四倍。九十一頁的全台各縣市配合款大戶榜,榜首多是議長,包括屏東縣議長周典論、新北市蔣根煌、新竹市謝文進、新竹縣張鎮榮等。
多位議員告訴我們,一來,這是長久慣例,議長主持議事,可影響官員們在議會備詢「受折磨」的程度,自然是行政部門重點拉攏的對象;二來,地方民眾有需求,往往會找上選區的「大咖」議員協助。
「聽到你們說,我才知道自己這幾年爭取了這麼多經費⋯⋯。」賴美惠領著我們前往台南市後壁、菁寮的無米樂社區。放眼四面全是稻田,如棋盤交錯的水溝、大排竄流其中。這裡是台南地勢最低窪處,今年七月初,一場豪雨讓此區水淹至膝。
她的選區有六、七個大排經過,「 光是菁寮大排, 治水預算總計要二十、三十億,中央每年編列一億多元,要完工,你看要做幾年?」她一邊揮手指著眼前的抽水站,一邊語氣無奈的解釋,「有些地方來不及完工,大雨來就淹水,威脅農民生命與財產安全,我才會爭取『應急』的治水經費⋯⋯。」
民代反映基層急需,看似合理,但,行政部門原本就該有、也一直都有應急預算可彈性動支。台南市水利局早已陸續向中央爭取該區應急工程經費,而賴清德任台南市長時,經歷激烈的府會大戰後,取消了議員配合款的定額制度,如今,市府卻將這些工程案掛在賴美惠「帳上」,是刻意要替她做順水人情?還是相關經費真的非等議員出面「建議」,政府才懂得拿錢救災?
玩法二:額度可互相「調度」只要議員不超額,轉讓、借用都行
我們的第二個發現是,議員彼此間還可「調度」配合款。目前各縣市政府給議員配合款額度最高的是新北市,每位議員每年高達一千二百萬元,桃園市額度為一千萬元, 雲林縣八百萬元, 屏東縣六百萬元,苗栗縣兩百萬元等,只要議員在固定額度內,提預算動支,縣市政府幾乎照單全收。
但仍出現超額使用者。議員們告訴我們,原來,這額度還可在議員間轉讓、借用,甚至共同掛名提案,議員彼此做人情。桃園更曾發生過議員轉讓額度時,竟收取一百萬元回扣的事件(見九十四頁表)。
沒有定額制的縣市,情況也未必好轉。例如,好幾位議員向我們抱怨, 該縣市首長對「不聽話」的議員要爭取的案子,就採拖延或拒絕方式來懲罰。一位三十年資歷的縣府官員坦言,對議員配合款提案的評斷標準,除了施政優先順序、經費考量外,「當然交情(好不好)也有啦⋯⋯。」
玩法三:金額小,動支預算快切換菜籃族模式,三年累計五千萬
除了「大戶級」議員,還有「菜籃族」議員,這是我們的第三個發現。雖然,議員要拿配合款施作工程或補助社團,仍須依照政府採購法公開招標或提報申請書,但有些議員為能快速動支預算,就用「菜籃族」模式,聚沙成塔,每筆配合款都切成十萬元以下。看似平均分配、雨露均霑,卻規避了公開招標程序。
其中也有城鄉差距的現象。如都會型縣市議員每筆配合款金額大,動輒百萬元至千萬元不等,多用於改善路面、人行道或水利工程。但非都會型如新竹縣、屏東、南投、澎湖、宜蘭與台東等地,議員配合款筆數多、金額小,像屏東縣議長周典論,本屆任內前三年,就有八百五十六件、共計五千萬元配合款預算通過,其中小於十萬元的件數就占近九五%,是全台議會「菜籃王」。
玩法四:不同縣市各有偏好台中最愛「壓馬路」、桃園愛校園
爬梳六萬多筆配合款數據後,我們有了第四個發現:不論有無定額,某些縣市議員配合款,偏好集中在特定工程或項目上。
如桃園市議員最愛補助校園與社區,台南市集中水利工程,台中市議員特愛整修道路等。像全國配合款冠軍的賴美惠,上億經費都爭取用在水利工程,是全國「水利王」;桃園市議員呂林小鳳,則把錢多數花在建設里民中心, 成為「社區王」。
桃園市國中小學建設經費,許多來自議員配合款。該市教育局長高安邦解釋,這是因為境內約三百所國中小學,教育局人力有限,勤走基層的議員有時會更即時了解學校需求。
這種說法看似合理,但地方行政層級除了縣市,往下還有鄉鎮區里,每一層都設有公務人力, 他們的任務不就是「勤走基層」、了解並即時反映人民需求嗎?若議員的功能如同里長、鄉長,納稅人何必花大錢養那麼多層級的民代和公務員?
行政單位把預算權讓予議員的後果,也使議員可乘機「綁樁」,甚至間接成為某些學校的固定「金主」。
一位不願具名的桃園市議員就透露,某些學校只會固定跟某位議員「請款」,從圖書館、電梯、冷氣設備等,全出自同一位議員之手;議員們也樂得以各種形式在校園中「立碑立名」,如學校大小活動與家長會都受邀,甚至在校門口的LED告示板上,以跑馬燈形式感謝某某議員。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