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成為第一位踏入華府的台灣總統?【封面故事-新新聞】

被圈入印太戰略,台灣加速向美國傾斜

奪台灣邦交國、施壓民間企業正名「中國台灣」,在北京對台全面封鎖下,總統蔡英文嚴辭批判中國「挑戰台灣社會的底線」,稱「台灣不會再忍讓」。就在她罕見對北京說重話之際,傳出兩個重要訊息,可能導致台美中三角關係鉅變。

首先,傳出蔡英文在8月將參加邦交國巴拉圭新任總統阿布鐸(Mario Abdo Benitez)就職典禮,同時過境美國。

就在蔡英文出訪消息傳出前,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在5月23日聽證會上,共和黨眾議員夏波(Steve Chabot)提出,邀請蔡英文到美國國會演說的意見。

如果蔡英文過境美國,將是美國《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通過後,第一個訪美的台灣元首。她能否突破美方對台灣五個政府高層職位(正副總統、行政院長、外交與國防部長)不得造訪華府的不成文禁令,也成了眾所矚目的焦點。

一旦蔡英文踏進華府,對北京而言,將是比1995年李登輝赴康乃爾大學演說更大的震撼。面對中國全面強壓罩頂,台灣的外交操作當然得小心謹慎;以蔡英文的個性,不會貪功逞一時之快。不過,從整個亞太地緣政治來看,台美中三角關係已然出現重大變化。

6月2日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安全對話上,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在演說中,把台灣納入美國印太戰略中一環,台灣已然成為美中爭奪印太地區霸權的重心。中國崛起,改變了印度─太平洋秩序,讓區域鄰國緊張,也把兩岸關係捲入印太地緣政治霸權爭奪戰,台灣問題進一步國際化已難逆轉;而在中國全面封殺台灣國際空間下,台灣向美國傾斜也成了加速中的趨勢。

在地緣政治變動的大背景下,蔡英文與川普(Donald Trump)除了通話,見面握手也不再是天方夜譚。處於這個大變局中,台灣下一步要怎麼走?


◎編輯部

靠過境外交扳回一城 需要耐心與創新

北京持續加壓,等著看小英什麼時候「變臉」

◎吳耀昌

面對接連外交挫敗之際,傳出蔡英文有意於八月出訪南美洲友邦巴拉圭,同時過境美國東岸大城。無論蔡英文過境美國規畫是為了一吐近來外交上被中國壓著打的悶氣,還是要拉抬十一月的地方選舉,在操作上都必須注入新的思維與做法。

蔡英文首次出國訪問的「英翔專案」,回程過境洛杉磯。

在一個月之內,台灣接連斷了多明尼加和布吉納法索兩個邦交國,再加上中華台北再次被阻絕於世界衛生大會(WHA)門外,以及北京強迫數十家國際航空公司將台灣列為中國的一部分,這是中國刻意送給蔡英文五二○就職兩周年的大禮,擺明了就是要給民進黨政府難堪。


小英會步上阿扁後塵?

總統蔡英文啟動危機處理,親上火線放話:「中國這些去我國主權化的蠻橫作為,已經挑戰台灣社會的底線,我們不會再忍讓。」小英話說得憤慨悲壯,但是否或何時會採取有效反制北京的措施,頗令外界好奇。

其實這正是北京想要看到的局面。五月初在中國武漢舉行的首屆「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研討會」,中國前國務委員戴秉國會後與部分出席的台灣學者舉行「會外會」,向立場偏藍營的與會者透露,北京仍會繼續對蔡英文施以「極大壓力」,就是要看她什麼時候「變臉」。

這位學者觀察,北京對於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時,陳水扁在首任任期過半後就露出馬腳,一改原先「四不一沒有」的承諾,轉而推動「一邊一國」的路徑依然記憶猶新。當年阿扁就是在首任任期過半後的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接任民進黨黨主席就職演說中,透露「台灣要走自己的路」,接著兩周後在「世界台灣人大會」視訊演說裡,拋出「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論點。

而當時的導火線正是北京買通諾魯建交,給阿扁製造外交失利的窘境。面對連任選舉壓力,阿扁不得不調整上任初期對北京釋放的善意,轉而主打「台灣主權意識牌」。

「不再忍讓」仍然謹慎出手

因此近來中國對蔡政府一連串的軍事騷擾與外交打壓行動,表面上看似與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府通過《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 )以及可能派遣內閣層級官員出席六月十二日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新大樓落成儀式有關,但實際上反映出北京對蔡英文的「再測試」成分居多。否則習近平不會不知道挖台灣邦交國以及封鎖台灣國際參與,只會讓台灣人民對中國更加反感。中南海要的就是逼蔡英文轉向,進一步可以將兩岸關係惡化的罪名轉移給台灣。

但蔡英文並非陳水扁如此善於操弄民粹的政治人物,她的耐心也頗出部分中國觀察家意外。因此她的所「不再忍讓論」也是還手謹慎,先由陸委會和法務部扮「黑臉」,表示將嚴格審查來台的中方人士以及清查中資贊助的台灣團體。

只不過面對接連的外交挫敗,縱使台灣人民對於維護邦交日漸無感,但蔡政府為了避免外交政績難看,影響國內支持,殃及年底地方選舉選情,還是向特定媒體放出風聲,表示蔡英文有意於八月出席南美洲友邦巴拉圭總統就職典禮,並且可能首次過境美國東岸大城如紐約。

如果這是計畫中的安排,由於這是《台灣旅行法》簽署後,台灣總統首次過境美國本土,蔡政府如何藉由操作「過境外交」來扳回一城,格外受到關注。

從美中台三角關係的大環境來看,現階段美國較站在民進黨政府這邊,這可從最近川普政府官員與華府智庫意見領袖的發言一窺箇中奧妙。多數針對兩岸關係的表態,都將改變台海現狀的矛頭對準北京,而且不分共和黨還是民主黨,華府菁英階層一年來已經很少聽到「批評台灣、吹捧中國」的「紅隊」聲音。這當然給予蔡政府在外交上,對北京展開反制措施的機會。

卜睿哲日前發言譴責中國片面改變兩岸現況。

過境美國? 需要新思維與做法

不過誠如前述,這也是北京的盤算之一,再加上前兩任總統陳水扁和馬英九也都曾過境紐約,如果蔡政府的國安高層經驗不夠、操弄過頭,讓外界期待過高,反而可能有風險。因為部分獨派或台美人對於《台灣旅行法》的期待,是要讓美方解除台灣五位高層(正副總統、行政院長、外交與國防部長)不得造訪華府的不成文禁令。如果只是單純過境紐約或東岸其他城市,卻未能踏進華府,硬要對外界強調這是過境突破,恐難具有說服力。

倒是蔡政府國安外交團隊不妨再多進行腦力激盪,找出可以被歸類為外交突破的替代方案,關鍵是要創造有利的條件。例如,○一年阿扁首次過境紐約,雖然不得進行公開活動,但仍與二十多位美國國會議員進行早餐會。○三年阿扁二度過境紐約市更加風光,不但接受國際人權聯盟(FIDH)頒發「國際人權獎」,還在當時AIT主席夏馨(Therese Shaheen)的「默契掩護」下,公開發表演說,闡述台灣民主人權成就。

夏馨甚至在與阿扁搭船共遊紐約東河時發言暗示,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是台灣的「守護天使」。混身具選舉細胞的阿扁,更運用蔣宋美齡過世欲前往致哀,讓美方不便打回票。回程過境阿拉斯加時,《中國時報》最新民調出爐,「陳呂配」首次以一個百分點領先「連宋配」,出現死亡交叉。這證明外交出訪出口轉內銷,翻轉總統大選選情的成功案例。

無論蔡英文八月過境美東的規畫,背後是為了一吐近來外交上被中國壓著打的悶氣,還是要拉抬十一月的地方選舉,在操作上必須注入新的思維與做法。

例如,輿論上已經建議蔡英文可以爭取親自前往華府美國國會發表演說的方案,這當然非一蹴可幾之事,但並非不可醞釀氛圍。如果外交部和駐美代表處能夠動員五十位以上的美國國會參眾議員前往紐約,聆聽蔡英文在紐約發表的另類「美國國會演說」,傳達台灣積極成為美國「印太戰略」與全球民主社群堅定成員的決心,絕對會造成正面國際回應。

對比布吉納法索斷交事件後,國民黨十多位立法委員在休會後,川流不息地前往中國向國台辦主任劉結一「磕頭」之舉,蔡英文若能利用過境紐約的演講場合,向國際闡述台灣在變動國際局勢中的戰略價值,勢必可以讓台灣的聲音獲得更大的傳播。

AIT新館開幕誰來台

形式除了向國會議員發表演說,也可在國際傳媒撰文、接受國際媒體專訪、接受有關民主人權成就的獎項等。但這些安排都需要時間運作,重點是必須獲得川普政府的信任與同意。

在此之前,運用AIT新大樓開幕時來台貴賓的友台發言,正是形塑「正面反制」中國打壓和挽救蔡政府外交形象的第一步。AIT前主席卜睿哲(Richard C. Bush III)日前已公開指責北京片面破壞台海現狀,無論川普最終派出何等階層的官員來台,其他訪台美方人士的「挺台」言論同樣重要。

AIT內湖新館美國會派誰來揭幕,北京恐怕相當緊張…閱讀完整內容

攝影/郭晉瑋

新新聞1631期

本文摘錄自‎

蔡英文第一位踏入華府的台灣總統?

新新聞

2018/6月號第16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