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國總理不再姓李 接班人王瑞杰是誰
李顯龍交棒前大選,靠他守住執政黨
新加坡大選,人民行動黨在九十三席國會席次中拿下八十三席,雖然持續執政,但最大反對黨工人黨席次大有斬獲。李顯龍最快兩年內卸任,人民對接班人王瑞杰信任度有多高?
文—黃亦筠
小檔案
王瑞杰
出生/1961年
政黨/人民行動黨
現職/新加坡副總理
學歷/劍橋大學經濟系、哈佛大學公共行政所
經歷/李光耀私人秘書、新加坡金融局長、教育部長、財政部長
全球疫情肆虐,新加坡十日舉辦國會大選。執政的人民行動黨毫無懸念,繼續執政。本次大選被視為「世代交替」的大選。按照總理李顯龍的接班安排,第四代接班者將是現任副總理王瑞杰,交棒時間可能落在二○二二年前。
一級戰區沒有他,可能輸掉
令人跌破眼鏡的是,以「儲君」身分,王瑞杰離開過去參選的行動黨鐵票倉——淡濱尼選區,調往東海岸選區參選。東海岸傳統上是行動黨和工人黨交戰的前線。
「接班人」被調離安全區到一級戰區是一記險棋,雖有「敗選」風險,但更是王在政治上立威的機會。備受注目的東海岸選區,行動黨拿下五四%選票,雖然贏工人黨的四六%,讓王瑞杰不致敗陣,但行動黨得票率低於二○一五年的六○.七%,是個警訊。
「這對工人黨是好成績,但如果不是王瑞杰坐鎮,有可能行動黨就輸掉了,」南洋理工大學講師李氣虹觀察。過去行動黨不乏熱門閣員挑戰艱困選區的案例,例如二○一一年當時的外交部長楊榮文,代表行動黨在阿裕尼集選區參選,結果敗給工人黨。楊榮文就此逐漸淡出政壇。
五十九歲的王瑞杰,接班路帶有點戲劇性。
新加坡從一九六五年獨立以來,除了第二任總理吳作棟不姓李,開國總理李光耀及其家族一直是主導新加坡政府的主要力量。李顯龍接任總理已十六年,加上第一家庭反目家醜攤在民眾眼前,誰是接班人的不確定與焦慮,一直瀰漫在新加坡國內。
終於,人民行動黨在二○一八年十一月公布王瑞杰出任第一助理秘書長。根據往例,這個位置是總理儲備位。隔年四月,內閣改組,他升任副總理,出任新加坡下一任總理幾乎沒有懸念。
苦讀的政治菁英,典型公僕
王瑞杰是潮州人,受英語教育,但潮州話流利。他家境不富裕,靠苦讀考上培育新加坡政治菁英的萊佛士書院。八○年代,他拿到第一批警察部隊提供的獎學金到英國劍橋大學主修經濟,之後又去了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拿到公共管理碩士,是典型新加坡培育出的菁英官員。新加坡媒體與政府塑造他的印象是「穩健、執行力強的公僕」。
他公職生涯最廣為人知的轉捩點,是在一九九七到二○○○年擔任內閣資政李光耀的首席私人秘書。當時遇到亞洲金融風暴,在李光耀身邊的王瑞杰,親身見識世界級領導人如何處理危機。
李光耀評他:唯一遺憾是身高
李光耀在著作《李光耀觀天下》中形容王瑞杰是位「一流秘書」。「唯一遺憾的地方,就是他不夠高,」李光耀提到,因為新加坡小,在國際場合,領導人高個體面,容易受到注目,李光耀的接班人吳作棟,身高就有一九○公分。王瑞杰到底多高,並沒有官方資料,新加坡人多說不到一七○公分。
王瑞杰在二○○五年到一一年擔任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這個相當於新加坡央行總裁的角色,他可說扮演得相當稱職。○八年全球金融海嘯,他當時帶領金管局迅速制定有效的應對政策,維持貨幣穩定和銀行體系的健全。因此獲頒了二○一一年度《銀行家》雜誌「亞太區最佳中央銀行行長」,在新加坡民間的支持度大增。也就在同年,王瑞杰出來競選淡濱尼集選區議員,並接任教育部長,一五年擔任財政部長至今。
二○一五年是王瑞杰肩負多項重任的一年。三月李光耀去世,他出任治喪委員會主席;九月大選,除了操盤行動黨組織應戰,也負責提出新加坡「智慧國家」在內的重大經濟發展戰略。
李顯龍五年前就重點栽培他
「他被賦予重任,那次大選他負責組織、選後檢討會也是他負責領導,」李氣虹觀察,那時李顯龍已經在重點栽培王瑞杰。當年十一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新加坡,他也被安排擔任侍從部長,負責習近平的行程安排。培養當時領導人、未來領導人和世界各國領袖的情誼,是李光耀留下的傳統。
沒想到這條接班路,因一場病而生枝節。二○一六年五月,王瑞杰在內閣會議時突然中風倒地,休養數個月後復工財政部。年輕八歲的貿工部長陳振聲、教育部長王乙康都被點名崛起,但王瑞杰奇蹟似好轉,重回接班名單。
但技術官僚出身的王瑞杰,民眾對他的觀感其實很兩極。
挑戰:不夠創新、在野黨崛起
有人認為他穩重、執行力強,但更有人認為他就是個保守的技術官僚,「缺乏李光耀的迫力、吳作棟的魅力,在疫情低迷下,缺乏團結國家的能力。」
大選後,執政的行動黨和下屆領導人需要面對的挑戰,首先是新冠肺炎帶來星國史上最大的經濟衰退,伴隨中美關係的緊繃。
新加坡國立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助理教授莊嘉穎指出,新加坡面對全球經濟衰退與中美貿易摩擦上升,這個缺少腹地的國家,完全屬於外向型經濟,顯得更加脆弱,過去經濟樞紐的角色難以發揮。「新加坡是不是需要產生新的做法來面對新的世界?這次大選還沒深入討論,」莊嘉穎指出。
而進入「後李時代」,人民行動黨面對的是政治光譜的板塊變化。二○○六年是新加坡憲政史上的分水嶺,那一年,在野的工人黨推出三十多歲候選人進攻首度領導選戰的李顯龍選區,且拿到不錯的得票率,被新加坡當地人視為新加坡民主化的里程碑。一一年大選,人民行動黨得票率降到低於六成,被視為反對黨的一次大勝利。
但本屆大選,工人黨派出辯才無礙的博士學位候選人林志蔚,及年僅二十六歲最年輕候選人——馬來人辣玉沙強攻盛港區,以及前行動黨國會議員陳清木創立的前進黨,加入了李顯龍的弟弟李顯揚,都為反對黨創造了群眾關注度。
大選結果,行動黨總得票率六一.二三%,比五年前大選下降八.六二個百分點,工人黨則大幅上升逾十個百分點,拿到十席。
「這在新加坡意義很重大,工人黨突破六席,多贏了一個集選區是震撼,」前工人黨國會議員參選人陳家喜觀察。
大選結束,疫情持續,沒有意外的執政黨,即將進入「後李時代」的新加坡其實暗潮洶湧。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