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匪諜就在你身邊」更重要的問題,其實是這個…

「中共謀我之心未曾稍減」、「一國兩制是中國對台基本方針」,幾十年來這兩個事實都沒有改變過,對岸基於這些方針對台進行的統戰攻略也是常態。那麼台灣該怎麼因應?
新新聞1586期_匪諜
立法院為了前瞻預算展開的水球大戰中,因為一位赴中國大陸念書的台籍實習記者加入混戰,而出現移轉焦點的意外效果。這個年輕男子拿的對岸獎學金是以認同一個中國為前提,而且他參與實習的媒體也長期旗幟鮮明「唱紅打綠」。

真的,「中共謀我之心未曾稍減」


而「滅香」爭議也傳出陰謀論,稱有關政府想利用《宗教團體法》修法對付宮廟,甚至因應新退休金制度,退休教師出國需報備等說法,最先都是來自網路簡體字寫的訊息。這暗示著這些鼓譟人心訊息也是「阿共仔」居心叵測散播的。

民進黨人大力傳播這兩則訊息,應該是想提醒民眾,許多反政府言行背後可能有更複雜的動機、甚至是跨海峽陰謀。其實這些消息都不令人意外,即使綠營指涉的陰謀為真,也毋需大驚小怪。

從幾十年前至今,「中共謀我之心未曾稍減」一直是台灣政府不分藍綠的宣傳口號;而且這句話也一直是事實。對岸從中央到地方配置那麼多人力物資在統戰、對台、國安等部門,還致力發展網路戰爭,難道只是裝門面?在這些相關部門工作的眾多官員不會想拚業績、爭取被拔擢?難道中國政府給台灣學生獎學金是想鼓勵他們搞台獨?

請認清楚一點:「中共謀我之心未曾稍減」、「一國兩制是中國對台基本方針」,從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到習近平,這兩個事實都沒有改變過,對岸基於這些方針對台進行的統戰、攻略也都是常態。這也應該是做為台灣公民的基本常識。

當開放社會遇上威權國家


不過,台灣公民也必須有另外一個基本常識:台灣是個民主開放社會,而這正是台灣公民認同這個國家的核心因素。中國有長城防火牆,但台灣不能有;中國可以一聲令下限制人民到台灣求學、旅遊,但台灣不可以;中國官媒可以統一口徑,不准用「台灣政府」,不能在「九二共識」後加「一中各表」,但台灣政府無力也不能去限制眾聲喧譁的媒體該怎麼稱呼對岸政府。

所以,請再認清一個事實,兩岸關係是一個民主開放社會與一個威權國家中心社會的互動。而台灣不可能去改變、放棄對民主開放社會基本原則的堅持。台灣政府所有的政策也要符合這些基本原則。

台灣從政府到民間不是才義正辭嚴批判中國政府對劉曉波不仁道的待遇?不是很同情北京對香港一步步限縮民主與自主權利嗎?而且北京藉由限縮香港司法自主性來壓迫香港自由民主的做法,不也讓台灣人警惕、更要堅守法治。

「中國因素」需要扎實分析


正因為以上種種事實,台灣不可能為了和中國競爭抗衡,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否則我們也限縮了自己人民言論與行動的自由。一旦犧牲了這些基本價值,我們又將為何而戰?為什麼不就去擁抱「一國兩制」?

當各國看到川普(Donald Trump)為了反恐,為了經濟與非法移民問題,對穆斯林、對國境之南的拉丁裔鄰居祭出歧視性的政策,很少會認同川普。當川普做了這些多不符合民主法治的行為,還夸言他要捍衛西方文明,會讓人不忍發噱──誰會相信他?當川普上任之初,他對台表現出一些善意,某些台派國際問題專家也扭曲價值地為川普一些乖張行為辯護。後來川普對台灣變了調,這些專家也只得默默地把之前的溢美之詞吞回去。

大國領袖尚且如此,做為一個小國在面對強權惡鄰時,若不理直氣壯地堅持普世價值,還有什麼更好的武器?從內政到外交,所有政策與改革都應該是更體現、完善民主自由與正義的價值。既不能為了怕得罪強鄰而不去批評他們違反普世價值,更不能競逐而下、為了對抗他們使出不符普世價值的賤招。

當執政者強調「小心匪諜在你身邊」時,可能只是善意地提醒民眾不要「被敵人利用」。不過,在這場民主與極權的對抗中,這種宣傳手法效果有限。「中國因素」的確對台灣內政影響不斷加大,但只是暗示赴對岸念書的學生受對岸政府影響或利用,用網路上的訊息指控對岸在造謠,都欠缺對中國因素如何具體操作的堅實分析與證據。含沙射影用久了就變成「狼來了」,更無法具體落實為反制中國因素的政策工具。

更重要的是,在台灣這個開放社會,政府不能關上台灣對外開啟的窗子,不能堵住民眾的眼睛、耳朵和嘴巴,只能做更多的說明,只能讓民眾認同你的價值。

開放能力比危機處理重要


總統蔡英文批評執政團隊沒有積極去解釋政策、澄清誤會。不過溝通不是宣傳與化妝,更有效的做法是公開透明。台灣不是一直強調開放政府嗎?還破天荒找了一個科技政委來推動此政策。但行政體系是否從下至上都有這種開放心態,同時擁有展現可親近性(accessibility)的能力,讓民眾可以接近、瞭解、參與政策規畫?

政府具有開放自己的能力,比事後危機處理的技巧更重要。「前瞻計畫」的政策過程符合開放政府的原則嗎?其間有匯集公民意見的管道嗎?《宗教團體法》修訂過程的公聽諮商,是否只是行禮如儀的告朔餼羊?

把這些完善民主決策機制的問題做好,「匪諜就在你身邊」就相對變成不那麼嚴重 ··· 開啟APP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1586期

本文摘錄自‎

【顧爾德專欄】比「匪諜就在你身邊」更重要的問題

新新聞

2017/7月 15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