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奪不毛之地 揭開固有領土真實面目

回到石器時代?中印石頭戰古怪又荒謬


荒蕪的不毛之地,一旦戴上「固有領土」的高帽,就發出政權生死、民族興亡的燦爛光芒。這,或許就是中印軍人大打石頭戰的本來面目。

撰文‧乾隆來


▲人煙罕至的拉達克加萬谷,卻因中印政府「捍衛固有領土」而軍車奔馳,於邊境爆發首起致命的「石頭戰」。

六月的中印戰爭,實在太古怪、太荒謬、太令人拍案叫絕。

中國與印度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卻選在地球上最偏遠、杳無人煙、寸草不生、海拔高達四千五百公尺的喜馬拉雅山區,爆發兩國四十五年來最嚴重的軍事衝突。在已經是按鈕發射飛彈決生死的二十一世紀,雙方都遵守不帶槍械的合約,只徒手拿棍棒、丟石頭,打了一場猶如上古世紀的石頭戰。

更古怪的是, 這場戰爭(精準用語應該是軍人打架)發生的地點極為偏遠,在以北京為中心的中國政治版圖上,怎麼看,都不值得為這個不毛之地打仗。

45年來最嚴重衝突爭奪「只比月球近」的荒地

台灣有不少人聽過西藏最偏遠、最致命的「 阿里地區」,車子無法到達、到了也沒水沒電,冬日酷寒致命、夏日一片荒山。而中印軍人對戰的地點,是阿里地區的邊緣,如果不是北京軍事命令,根本就不會有人類存在,勉強來說是「只比月球近一點」的荒地。

從北京的角度看去,西藏已經是地理上偏遠的極地了;而阿里地區雖劃進西藏地圖,但阿里相對於西藏首府拉薩,又是猶如拉薩相對於北京那樣的偏遠極地。

說起來,阿里地區也不能算是西藏的管轄,因為派駐當地、與印度對決的軍人,都來自新疆軍區。這次死在加萬谷(Galwan Valley)的中國軍人,都隸屬於新疆軍區轄下的南疆軍區。

我們用大家習慣的公里、開車時間來描述,從找得到車行道路的班公錯湖(Pangong Tso),往南到印度首都新德里,距離有一一七五公里,開車要三十個小時才能抵達;往東要開一五七五公里,才會到西藏首府拉薩;往北到新疆的烏魯木齊,距離更遠,有二四五○公里,不過因為中國近年在新疆開闢了高速公路,估計三十個小時可抵達。但是,這些天文數字的距離與時間,都還是路況順利的假設。
這個距離, 用中國境內的城市來比較,讀者可能更有感覺。從黃浦江邊的上海市,一路開車經過安徽、湖南、湖北,再進入四川,最後來到重慶,也就一六○○公里,跟阿里地區班公錯湖往東到拉薩的距離差不多。

班公錯湖是一個美到令人落淚的湖泊,很大、很長,東西寬達一四三公里,南北平均也有五公里寬。前面提到的道路距離,是從東邊中國境內的道路起算,而打死軍人的加萬谷,是在班公錯湖的最西邊再往西走幾十公里;如果你走得到的話⋯⋯。

無人能到的荒地,北京與新德里幹嘛為此大動干戈?甚至連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與中國首席外交官楊潔篪,遠在夏威夷的談判,都將這裡拿來當成大國博弈的籌碼?

中印恩怨情仇60年邊境爭端加劇地緣政治角力

一九六二年, 中國與印度在這裡打了一仗,從十月二十日打到十一月二十一日,結束的時間剛好與美國、蘇聯爆發古巴飛彈危機同一天。中國軍隊打了勝仗,確保了一塊稱為阿克賽欽(Aksai Chin)的領土,但是打贏之後立刻撤軍;印度雖然戰敗,卻還是維持了原有的國界。

將近六十年來,中印邊境戰爭三不五時就被提起,雖然實質上沒有改變,卻成為雙方政府鞏固民族主義情緒的絕佳材料。
這場戰爭根本是無中生有,一九六二年中國正苦於官方稱為「三年自然災害」的大饑荒,估計餓死的農民人數超過四千萬人,起因除了天然乾旱外,更重要的是毛澤東搞「大躍進」的「人禍」。毛澤東為了轉移焦點、穩定政權,藉著美蘇衝突的古巴事件,選擇在極為偏遠的遙遠國界發動中印邊境戰爭。

後來中國與印度各自發展經濟,所謂邊境問題自然淡化,一九九六年雙方甚至簽訂合約,規定巡行邊境的軍人統統不准攜帶軍火,只能徒手,這個默契一直維持至今。

近幾年, 中國高喊大國崛起,印度國力也蒸蒸日上,雙方都投入大量資源在寸草不生的荒地修橋造路,試圖將邊境的哨所連接起來。理論上,雙方畫有實質控制的國境線,但也都藉著修路進入爭議領土,試圖以此造成實質掌控的事實。二○ 一七年, 中印雙方在印度東北邊的國界洞朗(Donglang)爆發一場小型軍事對峙,就是為了修路。

二○二○年六月的衝突,則是印度總理莫迪一連串加強對克什米爾地區的掌控所致。

西藏阿里地區再向西走,是地位猶如「印度的香港」的克什米爾省。地區的經濟價值甚低,可是在政治、軍事或是歷史上卻與香港有多處雷同;而且依據印度的《 三七○ 法案》,克什米爾地區享有類似香港一國兩制的自治權,已經長達七十年。

這個台灣人大多只想到「克什米爾羊毛」的地區,從一三三九年就由穆斯林的統治者建立王朝,但是區內還是有少數的印度教,以及北邊鄰近西藏的佛教徒。一九四七年巴基斯坦建國,當時統治克什米爾的君王哈利里.辛赫(HariSingh)宣稱也要獨立建國,卻因為國力太弱,被巴基斯坦、印度與中國三邊瓜分。

巴基斯坦派軍入侵, 拿走西北邊的地區。辛赫逃往印度,與新德里政府簽訂自治條約,也就是《三七○法案》,克什米爾南邊與東邊的區域因此成為印度自治區。而中國則拿走最小一塊,位在最北邊、鄰近阿里的阿克賽欽地區。


▲印度民眾怒燒習近平照片洩憤,全國爆發反中運動,國會不分黨派通過反對中國在實際控制線的挑釁行為,莫迪揚言要讓威脅國土的人嘗到痛苦的教訓。

印度總理莫迪上任後,以「 印度國族主義」(Hindu Nationalism)為核心,他要把印度農村從十九世紀一口氣拉到二十一世紀,把老舊的經濟制度翻新成為現代國家,而且步伐飛快, 毫不猶豫。去年八月,他對這塊「印度的香港」出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派十萬軍隊進入克什米爾, 改為印度的一省,拉達克則是直屬中央的特區。

操弄不毛之地始於兩國領導野心

莫迪手法類似中國縮緊香港,派軍進駐的同時,大肆抓捕反對分子,癱瘓原有的自治政府,還把二十萬名當時在克什米爾境內朝聖的外國觀光客一夕趕光。

收回克什米爾是印度國族主義的重要象徵,印度有一大群民族主義分子認為「所有爭議的邊境都必須實質掌控」。就在克什米爾自治權廢止的隔天,莫迪身邊最重要的外交政策執行者──前任外交部長史瓦拉吉(SushmaSwaraj), 因為心臟衰竭過世,她是「印度國族主義」的強力推手,過世當天還發推特讚揚收回克什米爾自治權的重大成就,說自己「一輩子都期待的那一天」,之後就瞑目了。

這樣,或許能夠解釋中國與印度為何在「只比月球近一點」的荒山野地大打出手。遠在天邊的阿里地區,六十年前因為毛澤東搞出了餓死四千萬人的大饑荒,發動邊境戰爭來轉移焦點,突然成了中國人民腦海中的「固有領土」;南邊的印度,在莫迪手中高唱大國崛起,收編克什米爾的手法與中國對付香港如出一轍,必須一路向北挺進,即使是寸草不生的死亡之谷,也要堅持寸土不讓。

荒蕪的不毛之地,一旦戴上「固有領土」的高帽,就發出政權生死、民族興亡的燦爛光芒。這,或許就是中印軍人大打石頭戰的本來面目。許多人關心這場戰爭會不會擴大,關鍵不在美麗的班公錯湖,更不在無法持槍保衛自己的軍人,而在北京中南海與印度新德里的國家領導人心中。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第1227期

本文摘錄自‎

爭奪不毛之地 揭開固有領土真實面目

今周刊

2020/第12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