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碳氫經濟 德國引領氫能發展

綠氫需求增加

節能減碳氫經濟 德國引領氫能發展


為應對氣候變遷並減少碳排放,德國積極推動去碳化措施,發展氫能經濟,並改進綠氫製程以應對高昂成本。未來,綠氫將成為關鍵能源,透過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與融資補助,助力中小企業實現碳中和目標。

文■慕尼黑台灣貿易中心、杜塞道夫台灣貿易中心 圖■ Pexels


▲EU ETS 碳排價格於2023年2月創下CO2每噸100.34歐元的歷史新高,但2024年2月跌至56歐元,同年10月底價格約為 65歐元。

為了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歐盟自2005年起推出排放交易體系(EU ETS),提倡「汙染者付費」,對歐洲境內發電、供熱、能源密集型工業及航空業設定碳排放上限,並逐步降低。

碳排配額可透過拍賣進行交易,企業若超額排放需購配額。EU ETS 碳排價格於2023年初創下100.34歐元/噸的歷史新高,隨後由於工業產量衰退、碳排需求降低,2024年10月底價格約為65歐元/噸。


▲德國《燃料排放交易法》(BEHG)自2021年起引入排放交易體系(nEHS),並規定歐盟碳排放交易未涵蓋產業的燃料排放價格,消費者必須為燃燒化石燃料所造成的碳排付費。

歐盟EU ETS 上路 德引入排放交易體系

依據2024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IMF)發布的「歐洲經濟展望」報告,2024年歐盟整體與歐元區全年預估的經濟成長率(GDP)分別為1.1%和0.8%,其中前三大經濟體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的經濟表現都顯疲軟,對德國的GDP 預估值更是由半年前的成長(0.2%)修正為停滯(0.0%),對EU ETS 體系的推動不啻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補充EU ETS,透過關稅約束進口產品,確保其碳排放與歐盟內生產的產品採用相同的碳排價格。自2023年10月起至2025年底為過渡期(僅須申報碳排量),且於2026年起全面課徵碳關稅。CBAM能夠約束歐盟進口的上游產品(高碳排產品如鐵/鋼、水泥、化肥、鋁、氫及電力等六大產業,亦包含螺絲、電線、管線、門窗等鐵、鋼和鋁製品),但卻無法約束進口的下游(用於B2B 或B2C,如白色家電)產品。然而,EU ETS 與CBAM,造成歐盟業者和歐盟以外業者銷售成本差距愈來愈大,又對歐盟內中小企業造成行政負擔,推動相當不易。

德國《燃料排放交易法》(BEHG)自2021年起引入排放交易體系(nEHS),還擴充EU ETS歐盟碳未涵蓋的產業(包括建築和交通運輸)的燃料排放價格。不過,與EU ETS不同的是,nEHS是規定燃料供應商為消費者的碳排付費。根據BEHG,每噸碳排的價格在2025年是55歐元、2026年在55至65歐元間,2027年起碳價由市場決定。德國燃料業者將碳價轉嫁給消費者,間接促使後者降低消耗,進而達成減碳目的。

碳排減量成效佳 企業配合度與採購意願高

德國碳排量自1990年以來已大幅減少,2023年總排量為6.74億公噸,較2022年下降1成。產業碳排量依序為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建築、農業等。根據德國安永(Ernst & Young)2023年針對該國企業進行的調查,後者對節能減排意願極高,且主要考慮減少製程中的間接碳排,超過7成企業有具體的藍圖,且超過6成企業已設立減碳KPI。

然而,許多德國業者發現融入nEHS體系多有困難和限制,在企業外的挑戰方面,超過7成企業不耐審核授權程序冗長,6成難以忍受能源價格過高。因此,只有2成德國企業認為該國進行去碳化發展具有優勢,近3成企業未來打算將生產重心移到北歐及北美,在國外生產更多產品。在企業內部調適方面,超過5成企業發現去碳化所投資的成本難以吸收,且仍有5成企業缺乏去碳技術,甚至也有4成企業認為公司內部缺乏相關專業知識。

德國企業為了減少碳排,除了購買碳權外,也釋出許多相關商機,包括採購再生能源、電動車、儲能設備。在減少熱能消耗方面,德國企業7成以上願意採購LED照明設備、5成以上已對辦公或廠房進行翻新與回收熱能,目標在減少公司約2成的熱能消耗。為此所採購的品項包括光電能源設備、綠電設備、熱泵等,但仍有約1成業者尚未決定具體措施。整體而言,公司規模愈大,轉型使用替代能源的比例愈高。


▲約74%德國企業已將照明設備轉換為LED。

發展「氫經濟」引領創新商機版圖

氫是質量最輕、也是宇宙裡含量最豐富的化學元素,在地球上存於天然氣、石油、礦物質中,最常見的是與氧氣結合形成的水分子。氫是一種用途廣泛、可跨行業使用的原料與能源,既可作為工業氣體,用來生產化肥、作為冷卻劑或用來精煉礦物油,更可作為替代燃料的基礎。

根據不同製程,以氫為基礎產生的能源,95%都是以傳統天然氣製造的「灰氫」,此外還有「褐氫」(以煤炭生產)、「藍綠氫」(透過熱裂解生產),由於仍有碳排放,難稱作理想的環保能源,就算「灰氫」的升級版「藍氫」(增加碳捕捉技術產生)、「粉紅氫」(以核能生產)、「綠氫」(利用風能或太陽能發電生產),仍然搆不上稱之為氫基能源。氫作為潔淨再生能源生產價格仍居高不下,比傳統石化燃料貴得多,是製造業望而卻步的成本難題。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研究結論,碳捕捉是緩解氣候變遷的重要技術。二氧化碳捕捉、封存、再利用技術(CCUS,將工廠排放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捕集和灌入地底封存或再利用)有助於大幅減少碳排放。

氫燃料電池雖然前景看好,但與鋰電池相比仍有許多缺點。然而,氫電池續航力較高,能運用在長程運輸,成為優質的陸、海、空交通新能源選項。氫經濟鏈的應用範圍廣泛,包括航運、商用車輛、太空和偏遠地區的無人機技術。德國航空太空中心(DLR)在這方面的研究首屈一指,涵蓋地球與太陽系探索、環保科技、通訊交通和新能源開發。整個氫經濟鏈從氫燃料設計、測試與開發,到綠氫製程技術、電解槽系統優化,再到低碳氫化合物生產技術、燃料電池研發及高效儲存解決方案,都具有長期商機潛力。

德國需求激增 成本控制牽動發展

全球工業每年消耗約9,500萬噸氫氣,德國年消耗量為170萬噸。根據德國政府的氫能策略,2030年德國的氫年消耗量將達300萬噸,未來5年德國對綠氫的需求將會增加,包括:煉鋼廠用於生產碳中和鋼,以及煉油廠用以取代現有且價廉的灰氫等。綠氫可望成為未來重要的環保能源,改善氣候變遷至為重要。但實際上,目前生產綠氫的成本高昂(約灰氫的5倍),加上生產綠氫的電解槽系統造價昂貴,更加拉高業者進場的預算門檻。要將綠氫的製程(傳統電解法)改善,才有可能將目前生產成本(8歐元/公斤)降低(理想是5歐元/公斤甚至到1.5歐元/公斤),並取代灰氫,成為主流產品。

基礎設施與融資補助 助力中小企業脫碳

為了發展氫經濟,需要穩定且大規模的再生能源供應,並且須有遠程電纜、運輸管道、配送路線等基礎設施。2024年德國政府已達成擴大太陽能發電目標,風電方面則有兩成的規劃系統就位。已規劃的氫運輸核心網路全長9,700公里,第一部分預定將於年底建成,將工業場地與漢堡港等進口點、儲存設施,以及日後的氫氣生產地連接起來。其中包含德國東部鄰近萊比錫市的Leuna工業區等23項「IPCEI計畫」,被德國官方列為傑出氫能專案,並已獲得歐盟委員會46億歐元資助。

現在德國還有數百個項目正待融資,以便在全國各地開始建設。官方政策引領公部門投資,進而牽動民間工商業的融資建設,對未來產業影響不容小覷。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的研究顯示,綠氫市況有望在2035年逆轉。隨著德國再生能源的供應面情況擴大而穩定,屆時綠氫可望比灰氫價格低廉,各項工業以綠氫來達成氣候中和將能成真。

考慮到中小企業較大型企業更缺少資金和技術,德國聯邦經濟部預計至2030年斥資33億歐元協助德國中小企業脫碳,只要生產過程中碳排減少40%,德國中小企業皆具備申請資格。該計畫資金將主要用以補助耗能高的基礎材料產業,例如化工、鋼鐵與鑄造、玻璃、陶瓷、造紙與紙漿、水泥與石灰等。

相關展覽
歐洲氫能技術展會暨論壇(Hydrogen Technology Expo Europe)
碳捕捉技術博覽會(Carbon Capture Technology Expo Europe)

歐洲規模最大的氫能專業展會,匯集業界氫能技術、燃料電池系統的生產商、供應商,並與碳捕捉技術博覽會同展。
展期:2025年10月21至23日
地點:德國漢堡展覽中心
網站:www.hydrogen-worldexpo.com 閱讀完整內容
《經貿透視》雙周刊2025/1月 第660期

本文摘錄自‎

焦點產業

《經貿透視》雙周刊

2025/1月 第6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