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貶抑的新加坡英語實有國際優勢

口罩出征複製了台灣社會的新加坡偏見

台灣網路鄉民為了「口罩」,出征新加坡總理夫人何晶臉書的言論,只是複製台灣社會對新加坡的刻板印象,誤解了新加坡的國際優勢。新加坡正以其獨特的金融科技優勢,藉著疫情前進世界,不像台灣的金融環境還活在石器時代。

◎施威全


新加坡總理夫人何晶的一聲「呃」,引發台灣網民「出征」。新加坡總理夫人何晶的一聲「呃」,引發台灣網民「出征」。

台灣捐贈各國口罩,為善欲人知,當新加坡總理夫人何晶只是「呃」(Errr…)一聲,欲言又止地回應台灣美意時,台灣網民出征她臉書,各式譏評新加坡的言論傾洩如潮,輿論不乏蔑視新加坡的書寫,好像非得拿台灣與新加坡比個高下,否則不足以挽回台灣的自尊。

混和政府介入和市場的公屋制度

文化名人顏擇雅對新加坡的批評最為經典,如同網民一般,談的根本不是口罩爭議中誰是誰非,也與疫情無關,只是複製台灣社會對新加坡的刻板印象,藉著貶抑他人,強化台灣的國族自尊。因為陷入國族迷思,難怪顏擇雅說:「台灣的豪宅至少住的都是台灣人,而不是被政府用超低稅吸引來的外國富豪,讓國人在自己國家彷彿二等公民。」

站在進步立場,如果主張住宅是基本人權,該看到的是,台灣藍綠政黨才逐步啟動的社會住宅政策,新加坡有足以讓歐美稱羨的治績,近八○%的住宅由政府興建、提供,同時公民的自宅擁有率達九成。

這種混和了國家介入與市場買賣的公屋制度,有西歐的社宅理想,又迎合了華人有土斯有財的傳統,正在市場與社宅兩難困境擺盪的台灣政府,應當參考。

只有陷入認同政治迷思的人,才會在意豪宅裡面住的是本國人或外國人。帝寶豪宅裡面住的是台灣巨紳,無殼蝸牛會因此覺得這是台灣的驕傲?無殼蝸牛本就是二等公民,不會因為帝寶的主人是台灣人,就升級為一等。

國族主義的視角,也讓台灣網民或顏擇雅等人的發言裡,種族主義的論調奠基於文化歧視,只能一再援引刻板印象來當做批評的證據。

新加坡英語是一種「自然語」

例如顏擇雅說:「台灣會講英文的人口比例雖然較小,講的至少是英美加澳紐人士聽得懂的英文。」這個混雜了自卑與媚洋的陳述,視英美加澳紐為天朝上國,拿來做為檢視語言能力的標準,其實也侮辱了台灣自身。

上世紀六○年代的台灣,台商一只皮箱走天下,敲遍了歐美日市場的大門,這些台商可不是英語流暢、吐屬文雅。那是旅途顛沛,行程隨時變更,夜色降臨才開始找宿處的年代,台商的台式英語足以溝通,締造台灣為經貿大國。台灣網民嘲笑新加坡英語的同時,卻也是自我貶抑。
「呃」(Errr…)這類新加坡英語,與英式英語的確不一樣,如同台式英語迥異於美語,皆不該據以論斷一個國家的特質。

新加坡英語的存在,其實與台式英語來自不一樣的文化脈絡。新加坡英語正是新加坡人以英語為主要生活語言下的產物,學校近百分之百英語教學,近四成新加坡人的家庭語言是英語。而英語對台灣年輕族群而言,較像是個課程,需要特別到補習班加強,而不是生活的一部分。

新加坡英語是以英語為主體加上新加坡的在地特色,新加坡人不是只講新加坡英語,而是新加坡英語與英式英語多會使用,看情境而定。就好像不少台灣家庭,家人之間對話,國語與閩南語夾雜,所謂的「自然語」,但在會議與課堂則純講國語或閩南語。

說新加坡人講新加坡英語,西洋人聽不懂,就好像說台灣人只講「自然語」,不會講國語。這都是荒謬的揣想。

會不會講英語,無損文化價值,只是經濟現實。英語做為國家主要語言,的確讓新加坡成為各國人才匯聚的城邦國家。加上其開放的人才政策,在新加坡的新創聚落Lauch Pad,可以見到來自中國大陸、台灣、美國、印度、印尼等地的年輕人,為數眾多,台灣見不到這樣的場景。

新加坡人口五百七十萬,遠少於台灣,同樣面臨少子化窘境,但每年外國人歸化的數目是台灣的三到四倍。

Launch Pad的共通語言,就是商業語言,英語是載具。其在新創的成就,讓新加坡成為世界金融科技(FinTech)的首都,各種族的人才是新加坡金融業摸索新商業模式的首要資本。武漢肺炎衝擊下,網路商業活動激增,新加坡投入一.二五億坡幣(約二十一.八一億新台幣)在金融科技,目標放在世界市場,媒合新加坡的新創與各國金融資本。

台灣金融業還活在石器時代

罵別人,不會讓自己長大。同樣面對疫情,台灣金融界,別說推動金融科技,連政府出錢背書的信貸緩繳,所謂的貸款假期(payment holidays),在很多國家的銀行,平時都是一通電話或一封電郵就搞定的事,台灣的公股銀行在政府推動紓困時,都還要申請人準備一堆資料,出幾趟門。台灣就儘管笑新加坡英語上不了檯面吧,但請看看自己的銀行,還活在石器時代。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1729期

本文摘錄自‎

被貶抑的新加坡英語實有國際優勢

新新聞

2020/第17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