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保》開戰最怕「國軍作戰、百姓投降」
戰爭發生時,不能九九%的平民依賴一%的軍警消,每個人平時就該養成備戰能力,做好「民防」才能避戰。民間力量正遍地開花,要為台灣社會補上不願面對的知識。
文—吳靜芳
台灣海峽成了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你覺得,自己可以做什麼?
如果打開國防部第一版《全民國防手冊》,進入正題的第五頁,是先請你掃八個QR Code,上網從如何辨別空襲警報聲響開始學。
這讓藍綠立委都很不滿意。
「如果戰爭發生,指管通資系統被破壞,手機能通嗎?」「拉脫維亞的手冊有十五頁講七十二小時內如何自保,(和台灣)差別很大,」三月十七日,國民黨立委廖婉汝和民進黨立委林靜儀在質詢台上,大表不解。國防部副部長柏鴻輝則回應,還需要更多時間與跨部會、地方政府商議,才能完備內容。
議場隆隆砲聲外,其實今年以來,公民力量正遍地開花,把台灣社會普遍缺乏、也不願意面對的知識補上。
從止血開始教 免花千元考照,就能基礎求生
「不應期待只有國防部在處理國家安全,」從政以來大力倡導國防意識的民進黨前台北市黨部主委吳怡農,自二○二○年醞釀「後盾計劃」,規劃一系列緊急應變課程。「軍警消約二十六萬人,是全台灣人口的一%,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依賴這些人為社會做所有事情,其他人要有角色、有能力。」
「後盾計劃」的入門課從急救止血開始,以一個教官對六到七個學員的小班制教學,力求知識扎實傳遞,並且舉辦演習,測試學員的臨場反應。
「大量出血是災害下的主要死亡原因,但是可以避免,也是民眾在到院前能做的事,」高醫附醫外傷及重症外科主治醫師唐貞綾,是後盾計劃的後盾——由消防員、醫護、員警所組成的百餘名教官團之一。課程從個人進階到社會,涵蓋民間搜救、避難所管理、社區安全維護,以及緊急通訊等知識。
▲民間自發舉辦培訓,模擬大量傷患發生時的緊急應變處置,不論天災或戰爭,都派得上用場。(壯闊台灣聯盟提供)
不一定只為了戰爭做準備。吳怡農以高雄氣爆、九二一地震舉例,天災、人禍或戰爭的後果均如出一轍,一定有大量傷患、基礎設施被破壞、醫療體系超載等。在台灣社會認同極度分歧當下,更需要社區合作的力量。
他倡議,一般人不一定得花數千元取得緊急救護證照,有基礎認識也很有用。「民眾和專業人員現在就開始建立共通語言和默契,而不是災難發生才嘗試溝通。」
能靠Line求救?必學「民防」,遇戰才不恐慌
今年的戰事,也讓民防(Civil Defense)成為話題。
烏俄戰爭開打前一星期,開放知識基金會台灣代表徐子涵就警覺戰事不可避免,啟動一系列「民防搞什麼」座談會。
「一定先從個人出發、保障自己與家人的安全,平民就不要想拿槍,因為做不到。而後備軍人就要去報到……,」在二十幾場各領域專家參與下,座談會釐清了基本角色和相應的任務,繪出能力範圍表。
在數場英文場中,徐子涵也觀察到有一群長居台灣的外國人極為關注民防,「他們有家庭在這裡,但在台灣沒有根,危機意識比較高,也不覺得可以靠政府。」
民防涵蓋領域多且雜,每種情境都要考慮。他舉例,災害尤其考驗通訊韌性,若網路斷訊,各級政府訊息如何傳遞給民眾?肯定不能用Line。
「在烏克蘭就發現廣播很好用,」廣播收音機既便宜,也不可能所有頻道被干擾斷訊。甚至,若準備幾百元就有的簡易對講機,一、兩公里內保持各方聯繫。
備戰才能避戰 有軍事知識,就能不輕易投降
「避戰不如備戰,避戰會不知道怎麼面對戰爭,有備戰才能避戰,」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和台灣安保協會副秘書長何澄輝,半年前創立「黑熊學院」,除了救護知識、避難準備等,還規劃了軍事知識普及和資訊戰應對課程,甚至會引介更有興趣鑽研的學員,接觸射擊或格鬥等課程。
最壞劇本的倡議、沙盤推演和訓練背後,沈伯洋目的並非鼓勵組成民兵,而是要告訴民眾:戰爭不像電影情節,不要慌。
他說,「若真有戰爭,最不願意看到國軍在前面作戰,背後的百姓卻投降,」不輕易投降的前提,是了解戰爭真正的面貌。
遍地開花之後,公民推廣的成果,最終仍須與官方防災體系結合,「各方的課程和內容要標準化才能對接,」沈伯洋觀察。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阿共打來怎麼辦?你現在可以開始做的事
天下雜誌
2022/8月 第755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