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災害 防災救災產業圈

災難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隨著資訊流通快速,全球各地的災害消息不再相隔遙遠, 事不關己。氣候變遷已改變天然災害的特性,使災害成因更複雜,風險增加。因此,「災害管理」在全球已成顯學。從減災、整備和偵測,到災害發生時的因應、通報和爭取時效,防救災產業圈的成形和智慧科技的協助,將盡力使大眾遠離災害威脅。

本期呈現防災產業生態,聆聽專家與業者剖析防救災觀念,規劃〈整合能量篇〉、〈感測預防篇〉、〈救災速報篇〉,從災害管理角度出發,讓讀者深入了解產業大環境的觀念、科技技術現況與應用情形,建立「防患於未然」的觀念,並認知到防災議題未來將更受矚目。

企畫■湯欣曄 撰稿■湯欣曄、王詣筑、陳昕宜


減災勝於救災

統合產業能量 助力防災推廣


臺灣推動防災工作多年,產業界參與功不可沒,其產業能量是邁向「韌性社區」目標不可或缺的一環。

文■湯欣曄 圖■陳素芳

總統賴清德在2024 年的就職演說中提到必須「樂民之樂,憂民之憂」,而針對天災地變等各類型災害,他的願景是:「迎向未來,我們都期待一個更強韌的臺灣。」7 月時的全民防衛動員防災與萬安演習前,賴清德更強調,「演習目的在於強化國家社會的整體韌性,平時多一分準備,臺灣才有可能因應各種可能的災害和挑戰。」未來在防衛韌性的政策上,政府將從國防、民生、災防和民主等面向強化,以保護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降低風險與預防 「減災」成課題

由此可見防災議題及其相關政策, 在未來會是持續被關注的重點。因此先釐清現行防災觀念的內涵,將有助於我們如何看待災害。「防災」一詞是指在災害發生前進行預防或防備,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FEMA)最早提出防災的四個階段:應變(response)、復原(recovery)、減災(mitigation)和整備(preparedness)。臺灣的防救災體系也以此為基準。後來擴充為六個階段,新增了降低風險(risk reduction)和預防(prevention)。

這一系統性的工作近年來成為防救災的普遍共識。社團法人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薇亦表示,若簡化一點而言,「減災」已成為當前最重要的課題,「這是數十年來國際陸續發展出來的觀念,顯示防救災不僅是應變而已。聯合國減災辦公室(UN o¬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簡稱UNDRR) 曾做過統計,投入1 美元在前期減災準備上,能夠省下災害發生後4 至7 美元的損失。」災害防救法則的最終目的是達到「自助:互助:公助」的比例,以「7:2:1」為最佳。從自助到鄰居朋友間的互助,已能解決大部分的應變,最後才是依賴公部門救援。


▲針對天災地變等各類型災害,釐清現行防災觀念的內涵,將有助於我們如何看待災害。圖■達志影像

根據市調公司 e 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 的市場調查報告,至2028年,防災系統市場規模將以8.8%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成長至約2,831 億8,000 萬美元。預測期間的主要趨勢包括防災系統技術的進步、與各地組織建立夥伴關係以有效抗災,以及關注企業社會責任等。因此,防災的重要性勝於救災,了解並認識災害,積極做到減災,成為各國近年聚焦的重要議題。

2015 年,第三屆國際減災會議於日本仙台市舉行,通過《2015-2030仙台減災綱領》,列出七大減災目標和四大優先推動事項,期望各國和相關單位能努力降低災害風險和人員傷亡。有效的災害風險管理將有助於永續發展。當前先進國家如美國、英國和紐澳等皆強調理解和認識災害,並透過學校教育推廣,進而擴至全民日常生活整備。日本則重視平時演練,由於其地理位置與臺灣相近,其防災概念和方針多具參考價值。官方單位常針對不同類型或是年齡層設計防災文宣,亦有以地方為主軸,介紹當地相關防災建設、產業和用品的防災手冊,並勤於更新,讓民眾了解災難發生時的緊急疏散和處理行動。

臺灣防災推廣續努力 韌性社區成方針

在臺灣,學校教育對於防減災的投入超過20 年,面向大眾的防救災資訊在部會和縣市皆有相關推動單位。為提供工作相關諮詢,加速科技研發與落實,以及強化政策與措施,2003 年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成立。該中心不僅為政府災害防救實務作業的智庫,還設立子網站「防減災線上博物館」,內分主題為「全球災害事件簿」、「三維災害潛勢地圖」和「氣候變遷風險調適平臺」等。這些資源整合國際資料、災害情境應用分析和氣候變遷調適治理,資訊豐富而全面,能服務一般大眾到專業人士,達到更大的推廣效益。

各縣市政府近年因災害規模與複雜性增加,投入大量資源在防救災工作,並已建立起相關機制。然而,社區對於災害的耐受力仍顯不足,因此防災應持續納入社區營造。近年推動的「韌性社區」已成為提升社區民眾對災害危機意識的主要方針。

從政府到民間的防災推廣,產業界參與功不可沒。2013 年成立的社團法人臺灣防災產業協會,致力於成為整合產業鏈、國內外防災資訊與技術,以及推動實務防災和教育的平臺。投入防救災現場多年、關懷災民的慈濟,不僅是急難救護的協力單位,也凝聚組織向心力,培養其自助和互助的能力,進一步在社區中推廣應變。〈整合能量篇〉希望透過訪談這兩個特別的民間團體,先行探其所能帶動的產業能量… 閱讀完整內容
《經貿透視》2024/8月 第650期

本文摘錄自‎

防災救災產業圈

《經貿透視》

2024/8月 第6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