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細菌來襲 藥沒用了?

藥沒用了?超級細菌來襲,你怎麼辦?

超級細菌無所不在,你面臨的不是無藥可用的未來,而是正侵蝕日常生活的「當下危機」。

不住院、不用抗生素,仍無法置身事外。從飲水、食物,甚至到同住的家人,都可能成為攜帶頑強抗藥細菌的隱形傳播者。

國家政策擋得住嗎?個人該如何自保?從用藥、水源、飲食,到生活作息,《康健》不只追蹤政策,也提供最實用的應對指南,助你降低風險。


文.張雨亭


20世紀的救命藥 為何成「無藥可用」兇手?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發現第1種抗生素──青黴素(Penicillin),開啟人類對抗細菌的新時代。但近百年後,本用來救命的抗生素,卻催生出天不怕地不怕的「超級細菌」,反將人類帶向「無藥可用」的危機漩渦。

文.張雨亭

「曾經有一位健康的老人家,他在整理農地的時候,一個不小心被石頭砸到腳,一開始先在地方醫院做初步的傷口處理,沒想到傷口竟持續惡化。」

「老人家到台大醫院急診,第一時間透過傷口培養採集樣本,發現他感染的,居然是多重抗藥性的鮑氏不動桿菌,」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陳宜君回憶。

鮑氏不動桿菌,英文簡稱CRAB,是全球公認的6大超級細菌之一,對抗生素抗藥性最高。

藥愈用愈強 最終無藥可用?

老先生居住在一般社區,衛生條件正常,更不是重症患者,「一個原本健康的人,最後竟然需要用到後線的抗生素!」陳宜君說。

使用後線抗生素,代表第一線的抗生素失效。你可以把第一線抗生素想像成威力較弱的武器,原本對抗一般傷口綽綽有餘。

但因為傷口上的細菌太頑強,醫生只好拿出壓箱底的武器,也就是殺傷力大的後線抗生素。敵軍是被消滅了,但敵方也因此知道我方武力的極限,倖存的士兵會迅速進化,下一次再攻城掠地,此時可能我方手上已無更強的武器。

這表示,不僅小傷口、小病都變得難治,治療中的重症也更棘手。

「比如在癌症治療的過程裡,受到這樣的細菌感染,原本很成功的治療,可能因此功虧一簣,」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說。

用來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變得愈來愈不好用,甚至可能終有一天「無藥可用」,這一切的源頭,要回到抗生素使用太多。

「抗生素為處方用藥」只是紙上空談?

「抗生素是處方用藥,必須經醫師判斷與檢驗,才能確定是否需要使用。」這是衛福部疾管署的明確規範。然而,在台灣,抗生素取得遠比想像中容易。

「可以幫我開尿道炎的藥嗎?」記者以同樣的問題,詢問台北市3家社區型藥房,藥師皆告知可以開立。當記者進一步詢問:「藥包裡有抗生素嗎?」,答案不盡相同。

藥局A的藥師表示「有」,並主動告知哪一顆是抗生素;藥局B表示未含抗生素,「因為政府現在在管制抗生素」;藥局C也表示含抗生素。

現場沒有醫師,記者也未岀示處方箋。這3家藥局彼此相距皆不超過1公里,其中竟就有2家提供抗生素。

一個藥包裡8、9顆藥 醫:如同「散槍打亂鳥」

如果藥局能輕易提供抗生素,那麼有醫師坐鎮的診間,情況又如何?

「還是有散槍打亂鳥的情況,」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診所院長陳宏麟說。「民眾已經很習慣去看診後,拿到的藥包,一包裡就有9顆或8顆藥。」

「像是我自己的女兒去看耳鼻喉科,我翻了一下她的藥包,藥的數量也嚇我一跳,」陳宏麟說。台灣人看病,拿回滿手藥包不足為奇,其中可能就含有抗生素而不自知,少有病人會反問醫師「你開了什麼藥?」

例如感冒是病毒所引起,並不需要用到對抗細菌的抗生素,「如果有醫師開了抗生素,就有點像是預防性的投藥,對我來說,這就是不適當的,」陳宏麟表示。

抗生素的氾濫對人命造成威脅,或許是誕生之初始料未及。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於1928年發現了青黴素,這是全世界第1種抗生素。

抗生素誕生 卻像是警世寓言

二戰期間,青黴素拯救無數士兵的生命。然而,當弗萊明於1945年獲頒諾貝爾獎時,他的得獎感言卻耐人尋味:「我們可能自認是局勢的主宰者,但我們只不過是棋盤上,被某種更強大力量操縱的棋子而已。」

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發明之一」的抗生素,很快深入生活各層面。1950年代,美國畜牧業者就將抗生素作為生長促進劑,添加到家畜飼料中,抗生素至今仍在畜牧業廣泛運用。

歷史上第1個接受青黴素臨床治療的人,則是一位名叫亞歷山大(Albert Alexander)的英國警察。1941年,他因為臉部的一道傷口導致嚴重感染,使用青黴素之後,病情一度好轉,最後卻還是因為青黴素供應不足而過世。

與1941年不同的是,我們已不用再擔心抗生素不足,然而大量、甚至過量使用抗生素,讓愈來愈多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不怕藥的「超級細菌」,從醫院、社區、食物鏈進入人體,威脅著人類生命。

管控抗生素使用 台灣是模範生?

根據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預測,如果情況再不改善,到2050年,抗生素抗藥性將導致全球每年822萬人死亡,超過死於癌症的人數。

對比全球,台灣目前的座標在哪?

「台灣是使用抗生素的模範生,」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我們的抗生素使用,都有很嚴格的規範,而且每個醫院都有感染管制中心,制定非常嚴謹的抗生素使用辦法。」

從數字來看,台灣也確實不差。疾管署感染管制及生物安全組組長陳婉青表示,根據2023年統計數據,台灣的抗生素使用密度為19DDD(每日劑量)/每千人日,我們高於日本,但略低於歐盟(見圖1)。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評估抗生素管理成效時,除了看使用量,也要看「合理性」,也就是前線抗生素的使用佔比要較高,「前線抗生素通常比較『窄效』,」陳婉青解釋,「抗生素使用量愈多,愈會刺激抗藥性的發生,因為細菌想要生存下來,因此一旦後線、廣效的抗生素用得多,抗藥性就愈有可能會產生。」

台灣前線抗生素的使用量佔比為73%,優於歐盟和日本 。但問陳婉青,台灣是抗生素模範生嗎?她說:「不是前段班,我們只是中等生而已。」

醫院院內感染與抗生素用量 恐被低估

抗生素用量被低估,關鍵在於通報數據中隱藏許多漏洞。查看疾管署網站,「抗生素使用量監視年報」、「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視報告」皆是公開資訊,但這些數據未必能反映全貌。

抗生素取得管道多元,民眾可直接從藥房購得,導致健保數據難以呈現真實用量。院內感染數據也恐怕失真,因通報機制為「志願通報」,醫院不通報並無罰則。「醫療照護相關感染是由各醫院感控護理師收案,數字絕對是低估的,」陳宜君說。

「你假如看過收案文件,就會知道那是300多頁的原文資料,」陳宜君解釋,「你要看資料,再把那300多頁翻成中文。我是醫生,要記住那些東西,我都快抓狂了。」

這也是為什麼政府在2025年啟動「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劃」,為期5年,要讓全台抗生素用量減少5%(見104頁)。

健保太方便 第一線醫師難為

比起通報問題,更關鍵的是民眾的用藥、就診習慣。「在台灣只要一發燒,可能2個小時之後,人已經在診所了,」陳宜君說。

病程剛開始的時候,醫師要做鑑別、診斷,相對都較困難;甚至也有病人在病情還不明的狀況下,就直接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當有一部分人認為社區診所開立太多抗生素,陳宜君反而不忍苛責:「台灣的醫療,讓第一線醫生真的很難為。」

抗生素使用愈頻繁,「超級細菌」的抗藥性愈強,人類現有藥物可能逐漸失效。若無新一代抗生素問世,未來輕微感染都可能致命。

然而,國際藥廠已將研發重心轉向更具獲利空間的新藥,抗生素研發因高成本、低回報而逐漸式微。這不只是抗藥性問題,更是人類手中武器愈來愈少的危機。…

節錄自《康健雜誌》312期_超級細菌來襲 藥沒用了?

關鍵9問 什麼是超級細菌?


超級細菌來襲,人類如臨大敵。但即使大軍當前,也別自亂陣腳。究竟什麼是超級細菌?什麼是抗藥性?抗生素還能不能用?一次搞懂。

文.張雨亭

Q1什麼是超級細菌?

正式名稱是「抗藥性細菌」,指細菌對多種抗生素具有抗藥性,導致感染超級細菌的病人,可能面臨難以治癒、無藥可用的險境。

Q2為什麼超級細菌會出現?

主要因為抗生素的過度使用,當抗生素被頻繁使用,細菌為了生存,會演化出抵抗的能力,並存活下來。最終,變成對多種抗生素都具有抵抗力的超級細菌。

Q3誰最容易受到超級細菌的感染?

免疫力低下的人,例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癌症病人等。而長期住院或使用侵入性醫療器械的患者,也容易受到超級細菌的感染。

Q4我很健康,超級細菌與我無關?

錯。健康的人體內一樣可能有超級細菌,進而傳播給周遭親友。又或是等到自己生病、免疫力下降時引發感染,體內的超級細菌可能讓本該輕微的病況、傷口變得棘手、難治癒。

Q5不使用抗生素,不進出醫院,一樣會受到超級細菌影響嗎?

有可能。因為抗生素不只使用於醫療端,也有大量的抗生素使用於畜牧、養殖,可能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

Q6目前主要的超級細菌有哪些?

台灣重點監測數種超級細菌,其中鮑氏不動桿菌(CRAB)被認為是頭號大敵,因為鮑氏不動桿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最高,被列為優先降低目標。「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劃」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將鮑氏不動桿菌的感染減少10%。

鮑氏不動桿菌也是全球公認的以下6大超級細菌之一:

●金黃色葡萄球菌
●克雷伯氏肺炎菌
●綠膿桿菌
●屎腸球菌
●鮑氏不動桿菌
●腸內菌

Q7為了避免超級細菌愈來愈強大,最好不要再使用抗生素了嗎?

不是的。抗生素還是可以有效治療細菌感染,關鍵是「非細菌感染」的疾病,就不該使用抗生素。例如:感冒和流感是病毒感染,抗生素無法治療,因此不該要求醫生開立抗生素,這不僅無助於病情,反而增加了抗藥性的風險。服用非必要的抗生素還可能產生副作用,像是過敏反應、噁心、腹瀉。…

節錄自《康健雜誌》312期_超級細菌來襲 藥沒用了? 閱讀完整內容
康健雜誌2025/3月 第312期

本文摘錄自‎

超級細菌來襲 藥沒用了?

康健雜誌

2025/3月 第3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