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上任中華電信董事長的鄭優,在紛紛擾擾的MOD新制實行一周後,親上火線接受《今周刊》專訪,說明原委。
Profile 中華電信MOD
成立:2004 年3 月開台
用戶數:133.81 萬人(截至2017 年第一季)
成績:2016 年虧損17 億元;13年來累計虧損315 億元
槓上頻道商 因利潤分拆不公
中華電信MOD推行十三年來,做一年虧一年,去年大虧十七億元,迄今累積虧損達三一五億元,用戶高達一百三十多萬,卻仍是門賠錢生意,關鍵就在於中華電與頻道代理商之間的利潤分拆不公平。
MOD營收包括用戶支付的平台費、廣告收入及頻道商的上架費和帳務處理費,後兩者採個案討論,無一定標準。
中華電信今年提出新分潤制度,訂戶五十萬以下的套餐,公司收取二○%收入為上架費,套餐內的頻道商分拆其餘八○%;戶數達五十萬,上架費調高至三○%,如此將一改獲利模式。中華電信內部預估,若訂戶數不變,新制度下,營收會較過去增加。
但原合約六月三十日到期,中華電信未能與中華超聯多媒體、友量娛樂科技,及MOD最大頻道代理商台灣互動電視完成續約。為避免違法,七月一日變動套餐內容。
根據所謂黨政軍條款及《電信法》,MOD不得拒絕頻道上架,也不得干涉頻道內容規畫與定價,換言之,中華電無法決定套餐有哪些頻道,只能聽頻道商的,談判無優勢,導致套餐內容選擇性僵化。若上架規則公開透明、維持一致,彼此供需關係更健康,有利MOD發展。鄭優說,「我們要採取的是『分組付費』,大套餐、中套餐、小套餐、單頻,訂戶可做不同選擇。」
至於新制度下,頻道商間怎麼分配其餘八成收益,中華電建議按收視率分配,但「現在NCC(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限制是頻道組成和怎麼分配收益,我們沒權力介入,只能他們(頻道代理商)自己商討決定。」鄭優說。
「 平台規則回歸商業機制的方向是好的,」對於中華電信的新分潤制度,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理事長彭淑芬說,「 但關鍵是,頻道業者在MOD上拿到的報酬是否符合市場行情?頻道是否願意上架MOD,最後仍看是否足夠支付內容成本。」
依收視分潤 促頻道優化內容
有業者反映,一旦按收視率分潤,「叫好不叫座」的優質頻道難以經營。對此,有業者建議提高優質頻道加權比重。鄭優則認為,要爭取訂戶,套餐頻道內容組合就要多元,新制度下優質頻道仍有其價值。
鄭優表示,現在有線電視系統生態,定頻後大家各據山頭,不斷重播或從國外進口低價、低廉的內容,消費者只能概括接受,「這是我們過去多年來,覺得不合理地方。」應讓市場機能形成一股力量,促使頻道商把內容做好,一旦能跟系統業者公平競爭,就有望打破壟斷,「MOD最重要價值就在這裡。」
另外,Netflix、愛奇藝等線上影音平台(OTT)興起,搶走傳統第四台用戶,改為裝設電視盒,鄭優對此表示,MOD和OTT整合是大勢所趨,愛立信已發布相關技術,在類似MOD平台上整合Netflix等影音平台,中華電信也正在開發,「所以MOD的挑戰多,機會也多。」
鄭優呼籲,讓MOD、有線電視公平競爭,包括修正、廢除黨政軍條款;對有線系統業者的訂戶數限制,他也贊同修正,「大家要競爭就站在公平立足點上,就看整個社會和主管機關、立法部門,能否盡快修改相關法規。」
事實上,不少MOD頻道代理商背後,由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支持,因此鄭優推動新制度槓上頻道商,也被解讀為他真正想對抗的是系統業者。
但倘若MOD法規限制真的鬆綁,不可忽視的是,MOD恐成一大平台「巨獸」,屆時,鄭優要如何操作出一個好的生態系,讓消費者及內容業者都能獲益,才是關鍵。
也有專家建議,MOD應只收取申裝基本費,再採行單頻單買,讓消費者拿回主導權,藉此開放自由上下架及價格競爭,而不是再養出一家大公司。
無論如何,鄭優期盼藉由MOD推動台灣影視產業結構改善,平台分潤制度可說開了第一槍,但已觸動MOD、頻道商、消費者微妙三角關係中的敏感神經,MOD接下來怎麼走,恐怕步步都是硬仗··· 返回商管雜誌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