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度創新
這本書要介紹如何達成「不可能」。從實際層面來看,這對不切實際的人來說,是本實用的指導手冊:本書可說是專為以完全不理性的標準審視自身表現,以及對生命抱有不合理期望的人而撰寫。 賦予定義有助於理解。
這裡的「不可能」,指的是種極度創新,那些達成「不可能」的人不只是在物質上創新,思想上也是。以類別來說,「不可能」就是所有從未有人達成的事,在多數人眼中,未來也不會有人能做到。這些成就超出我們的能力與想像,光是字面上聽起來就超越我們最瘋狂的幻想,像是典範轉移的突破、4分鐘跑完1.6公里、登月計畫。我們把這些稱作「完全不可能」。 但也有個類別叫「感覺不可能」,定義差不多,這些事依然超出我們的能力與想像,只不過規模不同。「感覺不可能」是我們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包括我們自己在內,沒有人會在短時間內想像自己能夠達成這些成就。 我從小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長大,對我來說成為作家的渴望屬於「感覺不可能」,除了每天寫作之外,我完全不知道該如何進行。我不認識任何作家,甚至不知道有沒有人想成為作家,從現況到達成目標之間沒有清楚的道路,沒有網絡可查,書也沒幾本,沒人可請教。對我來說,這個目標不可能達成。 同樣的情況,如何以熱愛的事物為志業,也是另件「感覺不可能」的事。就像擺脫貧窮、克服深層恐懼、成為成功的創業家、執行長、藝術家、音樂家、喜劇藝人、運動員,或是你那個領域的頂尖人士。這些成就中有什麼共通點呢?沒有清楚的道路,而且從統計上來說,成功的機率也非常低。 雖然如此,但其中沒有什麼隱藏的祕密,在研究這個主題以及訓練人們克服困難數十年後,我一再得出相同的結論:如果你畢生致力於達成「感覺不可能」的事,你有時候也會有「完全不可能」的成就。 雖然這本書是根據達成「完全不可能」的人所得到的收穫而寫,但目標讀者是想達成「感覺不可能」的任何人,所以說,「感覺不可能」應該不是指所有人。 個人的進步和追逐不可能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後者可能更加危險,過程也比較不有趣。就我所知,比追求真正卓越時碰到的心理磨難更難熬的,就是不去追求真正卓越帶來的煎熬。先說清楚,這本書的重點不在於快樂或悲傷,有許多其他的書會介紹那些主題,但以我們的目的來說,快樂與悲傷不過是成就不可能與失敗的過程中會體驗到的情緒,意義深遠不一定就是代表令人愉悅。 我經歷了一番挫折才學到這點。 我剛踏進新聞業時遇到了如何達成不可能的這個問題。我在1990年代早期成為新聞記者,那時候,滑雪、衝浪、單板滑雪、跳傘、攀岩等刺激冒險的運動,才剛開始吸引大眾的目光。世界極限運動會和重力賽事運動會剛開始舉辦,而國內媒體也慢慢開始對這些故事感興趣。 但在當時,沒有幾個新聞記者了解這些運動。意思是,如果你會寫報導又會衝浪、或是會滑雪、攀岩,那就不怕沒工作。當然,那些運動我都不是很在行,但我深深受到那些運動吸引,又極需工作。所以我對我的編輯說謊,並很幸運地在接下來10年的大半時間裡,追著這些專業運動員上山下海。 剛開始,如果你不是專業運動員,還要花上所有時間追著專業運動員上山下海,那你一定會受傷。我身上有很多部位都受過傷:兩根大拇指斷裂、兩根鎖骨骨折、3條肩旋轉肌撕裂傷、4根肋骨斷裂、我的兩隻手臂和手腕斷成6截、兩個髕骨受傷、我的腿上共有65處骨折,我的尾椎、我的自尊更是遍體鱗傷。 如我所說,追逐「不可能」是要付出代價的。 那這些大小傷勢加起來,在現實生活中會轉化成什麼呢?休息時間。本來可能的情況是:我出去玩,身上這裡那裡骨折,然後被迫在沙發上躺幾個月。但當我回歸後,我看到非常驚人的進步,真的很了不起,而且完全沒道理。 在3個月前被認為是不可能達成的成就──從未有人達成過,未來也不會有人能達成──現在不但可以做到,而且還能反覆做到。「真的很令人困惑」,單板滑雪傳奇人物傑瑞米.瓊斯(Jeremy Jones)如此解釋,「早上做不到的事情到了傍晚就變得有可能做到了,不誇張。那些需要嚴格遵守的規則,自從(極限)運動開始就存在的規則,像是規定你哪些事不能做,不然就會死的規則,現在每天,有時甚至是以小時為單位在改變」。 以衝浪為例,這是大概有幾千年歷史的古老活動;大多時候,進步都是異常緩慢。從西元4世紀衝浪被發明之時,到1996年的千年間,人類衝過最高的浪僅約7公尺多,超過這個高度都會被視為是超出人類的極限,因為許多人認為物理法則不允許衝浪客划水進入超過8尺高的巨浪。但在僅僅25年後的現在,衝浪客常常划進18公尺高的浪,並在超過30公尺的巨浪內進行拖入式衝浪。在這本書的開頭,我把「不可能」形容為極度創新的形式,指的就是這個。當我看到衝浪與幾乎所有極限運動都綻放出許多極端的創新時,這的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但不僅是因為那些顯而易見的原因。 當然,這些運動員時常達成不可能的表現,這肯定需要個解釋,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這些運動員本身。 1990年代早期,極限運動的運動員是群沒有太多天生優勢又極度愛搗亂的一群人。幾乎所有我認識的人背景都非常艱辛,許多人是來自支離破碎的家庭,他們的童年過得很辛苦、教育知識不足、口袋裡也幾乎沒錢。但他們還是能成功,在驚人的規律下,把不可能視為無物,並在過程中重新定義人類的極限。 我之前的編輯曾說:「新聞工作是最偉大的工作,因為你偶爾會發現自己跟歷史竟然是如此貼近——而且近到有時會覺得有點奇怪。」 現在就是那種時刻。 和這些朋友一起鬼混的感覺很難描述,你知道的,就是你昨晚跟他們出去,大家共喝了11杯龍舌蘭、抽了30克大麻、吸食迷幻藥,在滑雪區停車場後方的舊校車旁建了個巨大的滑雪跳台,在校車上倒了大量汽油,點火讓車子燒起來,穿上滑雪鞋,用某人的老舊雪佛蘭小貨車拖著彼此加速滑過地面結冰的停車場,以時速80公里的速度起跳,誰能以最佳裸體後空翻飛越火焰就能贏得5美元,只因為在滑雪的城鎮要賺到房租真的很不容易。 隔天,同批友人上山,達成一些歷史上從未記載,也沒有人相信有人能做到的壯舉。「這是魔法,」湯瑪斯.品瓊(Thomas Pynchon)寫道,「這當然是魔法,但不僅是幻想」。 我需要搞懂這些事發生的原因、是如何發生的,以及是否能在不燒毀1輛校車的情況下讓你我都能做到。換句話說,我渴望得到公式。我也相當確信有個公式存在,我之所以會這麼覺得,是因為儘管這些成就都令人相當震撼,但這並不是第一次。
我的弟弟沒有魔法
我第一次見識到不可能是在9歲,那是1976年、建國200周年,而達成不可能的是我弟弟,那年他7歲。 那天傍晚,我弟弟從朋友家回來,向媽媽問好,並從沾滿泥巴的牛仔褲口袋裡拿出顆鮮紅色的海綿球,那顆球直徑大約2~3公分,顏色像消防車般火紅。 他用右手指尖抓住那顆球,冷靜地把球放到左手上,然後手握拳,並把握緊的左手舉高,讓大家看見。他請某個人,或許是我或我媽,吹口氣。最後是媽媽吹的,然後我弟弟把手指打開,我嚇到了。球離奇地消失不見了。 我很肯定我弟弟剛達成了不可能。 當然,對現在的許多人來說,把海綿球變不見沒什麼了不起的,但我那年9歲,從沒看過任何戲法,在這個「現在你看見了,下一秒就不見了」情況下,這真的是很令人困惑的經歷。 有兩個方面令人感到困惑。 首先是最明顯的:那顆該死的球消失了。再來是比較不明顯的:我的弟弟沒有魔法。 這點我很確定,在我們共同生活的7年中,他從未做過什麼違反物理法則的事,從沒發生過什麼偶發的漂浮事件,我爸最愛的咖啡杯不見時,也沒人指控我弟弟把咖啡杯用念力傳送到另個次元。所以雖然他達成了這件不可能的事,其中必然有個解釋,也許是某種技巧,也可能是種手法。 這是個驚人的體悟,意指達成不可能有公式可循,而我最想要的就是了解那個公式,這能解釋接下來發生的許多事…… 我開始研究戲法,像是撲克牌魔術、硬幣魔術,甚至是那些該死的海綿球戲法。到我11歲時,我基本上是住在「潘朵拉的盒子」裡,那是間本地的魔術商店,而我在「潘朵拉的盒子」裡見證到許多不可能。 在1970年代,魔術蔚為風行,頂尖魔術師時常巡迴演出,並因為一些超出我能理解的原因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停留,而這就是一切的起源,我真的是非常幸運,因為那個世界裡的頂尖人物遲早會來到我的世界,使我常有機會近距離目睹不可能。 那些年讓我學到重要的課程,就是不管魔術的表面看起來是多麼驚人地不可思議,背後一定有個可以理解的邏輯。達成不可能的公式永遠存在,而且奇怪的是,如果我應用在自己身上,有時候也能學到那個公式。就像我魔術導師說過的:「投入10年的練習,就幾乎沒有什麼做不到的。」 這位導師喜歡指出歷史上充斥著不可能,我們的過往是個埋葬了許多不可能想法的墳場。人類飛行是個古老的夢想,我們花了5000年才從繪著有翼人類的洞穴壁畫進展到萊特兄弟讓基蒂霍克小鎮(Kitty Hawk)在史上留名,但我們並未停下腳步:接著是是橫越大西洋的飛行、太空飛行,再到首次登月。在每個情況中,因為某個人找到了公式,讓不可能變成可能。我的導師說:「當然,如果你不知道公式,那看起來就像魔法,但現在你不會再這麼以為了。」 無論如何,我的這些想法從未消失。 因此,當極限運動員頻繁表現出不可能的特技時,我便假設公式存在,而且是可以學習的。當然,我用骨折和醫院帳單為這假設付出了代價。事實上,早在我理解到這些運動員是如何達成不可能之前,我就清楚地意識到,如果我不停止邊追逐他們,邊思考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那我可能就活不久了。 所以我把我對這個問題的執著轉向其他領域:藝術、科學、科技、文化、商業,基本上在所有想像得到的領域,我都在追尋那個公式。個人、組織甚至是機構,該怎麼做才能顯著地更上層樓呢?要如何達成典範轉移的突破?一言以蔽之,如果我們能摒除誇張的修辭,並找出可行性,那要如何才能達成不可能? 我找到的答案為我的許多書提供了素材,在《明日世界》(Tomorrowland)中,我花了20年研究那些特立獨行的創新者,他們把科幻變成了科學事實,這些有辦法達成不可能之事的人們,他們都擁有對未來的想像。在《膽大無畏》(Bold)書中,我檢視了些新貴企業家,像是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賴利.佩吉(Larry Page)、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這些人創造出不可能的畫時代帝國,而且大都是在沒人認為能開創公司的領域做到的;《富足》(Abundance)則在介紹個人及小團體是如何解決不可能的全球困境,像是貧窮、飢荒、水資源短缺,這些困境的規模之大,在10年前甚至是大企業或政府要負責解決的。其他還有許多例子。 我在寫這些書的過程中學到了什麼?就跟我在變魔術的過程中學到的相同,當不可能變為可能時,其中必然有公式可循。 同樣的,賦予定義有助於理解。 這裡所說的「公式」,就像電腦科學家所說的演算法,任何人都能遵循一連串步驟得出相同的結果。雖然這本書旨在分析這個公式,還是有幾個關鍵的問題值得事先闡明。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不可能的任務:創造心流、站上巔峰
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
由 墨刻出版 提供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