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過度的溝通,只有錯誤的溝通

當你認為自己溝通過度時,其實可能才剛剛開始。

──谷歌產品高級副總裁喬納森.羅森伯格(Jonathan Rosenberg)


現任職於美國微軟公司的社會學家理查德. 哈珀(Richard H.R. Harper),在自己的著作《本質》(Texture)中提到了一個矛盾,人們一方面抱怨這個年代溝通過度,另一方面又樂此不疲地發明各種新的溝通工具。這到底是為什麼?他給出的答案是:發明一種新的,並不是為了取代原有的。

說穿了,就只是為了豐富溝通手段,增加溝通模式,讓我們選擇最適合的一種去高效溝通。當你認為溝通過度時,其實可能才剛剛開始。當你認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陷入了過度溝通,恰恰是該反思的時候。


一、選用恰當的工具

常見的溝通工具有面談、電話(手機)、手機簡訊、通訊軟體、E-mail 五種,各有其優缺點和適用場合。如果你不小心用錯了,哪怕花在溝通上的時間再多,或覺得溝通嚴重過度,也不過是一種錯覺。

比如,你與客戶用手機簡訊溝通,說了很長時間,但事情太複雜,怎麼也說不清楚,還造成彼此之間諸多誤解。這就不是溝通過度,而是用錯了溝通工具。

針對上述五種溝通工具,我提出一些原則性的建議:

1. 若在同一辦公室,儘量採用面對面溝通。

2. 一般情況下,以語音方式溝通,包括電話、手機。

3. 條件允許,可使用通訊軟體等進行語音通話,輔以文字溝通,記錄關鍵資訊。

4. 若辦公條件不允許語音溝通,或需進行簡短的討論、交換意見、發布通知等內容時,可以用手機簡訊或E-mail。

二、溝通時,儘量不要猜測對方的想法

當你覺得溝通過度時,我建議你思考一個問題:是不是022 溝通的方法、技巧等出了差錯?

例如,你喜歡猜測對方的意思、習慣迴避面對面的談話、常常轉移話題、屢屢給別人多餘的建議或勸告、表達的內容模稜兩可等等。如果存在這些現象,那麼溝通自然會吃力不討好,也就容易產生「溝通過度」的錯覺。

方法1 開口問,不要猜測對方的想法

很多人在溝通中會犯一個錯誤,就是喜歡猜測對方的觀點或需要什麼,而不是直接詢問:「你的想法是什麼?」他們的口頭禪是「我以為你是這麼想的」「我以為你同意了」「我以為你不會這樣做」。如此就很容易造成誤解,於是,便得花時間去解釋清楚,消除誤解,這樣反反覆覆,不僅導致溝通低效,還讓他們覺得溝通過度。

【建議】:少一些想當然耳,多些確認。哪怕你認為自己已經完全明白對方的想法,最好也要複述其觀點,請對方確認:「你的意思是⋯⋯這樣吧?」

方法2 直接切題,無須轉移和迴避

有事說事,不要拐彎抹角,常見的離題情況有兩種:一種是有意地轉移話題,譬如,談到棘手的事情,不想直接表態,就顧左右而言他,導致雙方沒辦法針對原話題深入交談;另一種則是無意,像是聊著A 話題,突然想到B 話題,就開始扯B 話題。這也是導致溝通低效,貌似溝通過度的常見原因。

【建議】:一事一議,就事論事,不人為擴大談論的話題。記住,當你和別人談論這件事時,就僅僅談論這件事本身。如果對方離題,則要提醒他,別被牽著走。

方法3 用語簡潔,切勿重複又囉哩囉唆

我曾有一位上司,溝通時特別喜歡重複同樣的話,說一遍就可以了,他偏要說很多遍,對方明明表示已經懂了,他還在那裡嚼舌頭。與這樣的人溝通,效果就會很差。看似說了很多話,談了很長時間,但其實問題可能還沒講清楚。

【建議】:直奔主題,廢話少說,同樣的話,說一遍是交代,說兩遍是強調,說三遍就多餘了。

方法4 內容具體,避免模稜兩可、不知所云

有些人說話喜歡模稜兩可,這樣也行,那樣也可以,你怎麼說他都不願意明確表態,搞得你費盡口舌,也無法弄懂他的意思。這樣的溝通不低效才怪。

【建議】:明確提問:「你是什麼意思?」「你的觀點是什麼?」如果對方態度模糊,就繼續問:「能說具體一點嗎?給個標準可以嗎?」當然,態度要溫和一點,如果再問不出來,那就放棄溝通,另選對象。因為在這樣的人身上,浪費時間和口舌沒有意義。

我非常推薦Mind Tools 研究機構總結關於溝通的「7C原則」。

清晰(Clear)─無論是文字還是口頭溝通,都應該清晰地傳達訊息。在開口之前,想清楚自己要表達什麼,否則,就別說話。

簡潔(Concise)─去除不必要的訊息,也不要繞來繞去,在30 秒甚至更短的時間內說清楚意思。

具體(Concrete)─重點描述具體的細節和事實,讓對方明白你所描述的事情。

準確(Correct)─所用的詞彙、表達的語氣,要確保對方準確地理解你的意思。

連貫(Coherent)─表達要有邏輯性,所說的話必須能完整地串聯起來,不能讓人不知所云。

完備(Complete)─不要遺漏任何訊息,且不要忽視細節。

謙恭(Courteous)─溝通時要有禮貌,表現出謙虛的態度,語氣平和,非一味攻擊和侮辱。


三、溝通的態度決定成敗

我將溝通態度歸為「假過度溝通」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溝通中,任何一方的態度不好,都會造成溝通低效,並且容易引發矛盾,這是很讓人生氣、失望的事情。有些人由於自己或對方的態度不好,導致在溝通中互鬧彆扭,結果一個簡單的問題來來往往很多次,始終沒有進展,這不正是「假過度溝通」嗎?

態度1 對事不對人─不要帶著主觀情緒或偏見去溝通

溝通最忌諱的是,還沒開始,其中一方就在心裡對另一方有敵意。或由於以往共事時的不愉快經歷,或受個人感覺、印象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溝通中的「攻擊」或「消極」就難以避免。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根本就瞧不起我,當我和你溝通工作時,你就會表現得不屑一顧,消極應對,或態度強硬、話裡有話,給我製造麻煩。當我見你這麼有針對性,而不是真心討論工作,我也會出現不良的情緒反應,這樣溝通就很難繼續下去,甚至容易出現衝突。

【建議】:請放下個人情緒與主觀的評判,就事論事。

態度2 坦誠表達─切勿把直接的表達當成攻擊性的言語

很多時候,說話過於直接會無意中得罪人。比如,同事完成一個企畫案,你看了之後說:「這個案子不好,有很多沒有考慮周延的地方!」原本你只是單純地評價,但同事聽了很可能就感覺不舒服,覺得你故意找機會攻擊他。

【建議】:直接表達是提高溝通效率的有效方式,很多高效能人士都非常鼓勵這樣的做法。

想要避免他人誤解,你可以在表達之後加上一句:「我只是實話實說,沒有其他意思!」如果場景換成別人這麼做,你也要告訴自己:「他不是針對我個人,他只是如實陳述而已。」

態度3 求同存異─雙贏勝過爭輸贏

溝通中出現分歧是很正常的,面對不同的意見,切勿總想著說服對方。記住,溝通不是比賽,不存在「贏」或「輸」。最好的方式是雙贏─彼此溝通愉快,把難題解決了。

【建議】:出現分歧時,試著先肯定對方的觀點,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如果無法認同,不妨擱置分歧,求同存異。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風度,會讓溝通順利且高效。 閱讀完整內容
不會表達,你的努力一文不值

本文摘錄自‎

不會表達,你的努力一文不值

李文勇

由 幸福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