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收穫多少,就得拿多少人生光陰來換。
──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美國作家、詩人、哲學家、廢奴主義者、超驗主義者
說到提前退休,我恐怕是大家最意想不到的那個人。品學兼優的我,活脫脫就是麗莎.辛普森(Lisa Simpson,動畫《辛普森家庭》的角色,非常聰明)的原型,絕對不是你想像中那個心甘情願離開位高權重的事業和優渥薪資的人。
我在校時期不僅學科拿全優,擔任校刊編輯,更是數學比賽冠軍(我八成馬上推翻你的幻想,沒你想的那麼酷),只要參與社團,幾乎必擔任社長角色(包括西洋棋社,你知道我有多不酷了)。高中畢業紀念冊裡,我獲得的最高評價就是「最有可能統治世界的女王」。沒錯,我就是這種女生,而且我樂在其中。我樂於相信自己做的事都是正確的,在邁向成功事業的道路時,一一打勾確認完成的成就,更是樂此不疲,我很清楚事業成功能讓我非常快樂又有成就感。我已經準備就緒,現在只差一頭栽入事業、改變世界,走上自我實現的道路。畢竟一直以來,我們學到的道理不就是這樣?
就在我踏入真實世界後沒多久,我就體會到世界的殘酷,情況不會正如我預期發展。我開始第一份工作前,心靈導師就警告我切勿踏上他們的事業道路,其中一人是我在夢寐以求的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實習時的心靈導師,另一人是我就讀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時最敬重的教授。當時我很肯定,要是哪天我能夠走到他們的身分地位,肯定會以自己為傲,但他們的反應都有點不置可否。我離開校園前就知道,我在報社裡肯定將大有作為,甚至日進斗金,但工作可能無法如預期滿足我。並不是說工作不好,也不是說你不應該全心投入工作,而是除非你是少數幾個幸運兒,可以從事真正適合你的行業,否則嚮往在嚥下最後一口氣前做些與工作無關的事,其實沒有什麼不對。
以下是我們在學校裡學到人生應該做的事:考好成績,上大學,選擇事業跑道或展開個人事業,賺取穩定收入,隨著薪水三級跳,生活開支也跟著升等,然後在工作崗位待到65歲。這個腳本說,在某個人生的轉角,我們會遇到一個人生伴侶(也可能是兩、三個),或許會生幾個孩子、買幾台新車、培養幾樣嗜好、買些玩具、度個假,一旦工作得夠久,就能打一整天高爾夫球犒賞自己,或是搭乘各式郵輪遊山玩水。幸福或成就感哪天會降臨,我們無從得知,但一定會來的。
大多人都是按照遊戲規則走,即使遊戲根本毫無勝算,也照玩不誤。相信沒有一個老闆會對你說:「我要幫你升官加薪,今後你工作就不用那麼辛苦了。」真相是,你只可能越來越拚。責任和壓力排山倒海而來,工時拉長,工作以外的時間仍然不堪其擾。確實,你是可能加薪了,不過加薪的代價很大,要我們拿腦容量甚至是夢想來換。
不過,有個好消息想告訴你:你的人生大可不必按照這個腳本走,這場遊戲還有其他玩法,你可以選擇提前退出遊戲,而現在就是重新定義規則的時刻。
退休年齡沒有絕對,不必朝九晚五到65歲
退休是一個充滿想像畫面的名詞,講到退休兩個字,腦海中難免會浮現自己坐在海灘,手裡端著一杯插有小雨傘的雞尾酒的畫面,而且再也不用回去工作。但實際情況是:對絕大多數的現代退休人士來說,這個畫面並不屬實,從歷史角度來看也是。退休的概念在1800年代後期崛起,但即使在當時都很少有人真正退休。從歷史來說,人類多半會持續工作到心臟停止跳動的那一天,儘管如此,還是和現代這種隨傳隨到、工作量超載的情況不同。即使是在經濟繁榮的21世紀,退休人士空前的多,很多人即使退休仍會繼續做事。
根據美國勞動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數據,65~74歲的成年勞工參與率持續升高,到了2022年將高達32%,75歲以上的高齡勞工則多達11%。1這群勞工之中,有一些人不曾退休,但有更多是屬於「事業第二春」的類型,可能從事他們覺得較為趣味或有使命感的兼職,大多為義工和服務性質工作,目的是讓退休生活更有意義,把時間用在類似工作的事情上,重新定義退休。
在19世紀末的普魯士(現今德國)正式出現退休概念,由鐵血宰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推動,然而退休的初衷並不是出於好意,讓勞工獲得應得的休閒,而是踢走效率不高的年邁勞工,讓位給年輕勞工。經濟學家設定的退休年齡是70歲,但幾乎沒幾個人能到這把年紀才退休,享受到退休制度的甜頭。
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美國為軍人及消防員和教師等大城市的公職人員設立退休撫卹制度。1875年,美國運通銀行首創私人年金,然而當初這些制度的用意都不是為了讓員工休息。1935年,美國通過社會福利法案,設定退休年齡為65歲,然而當時美國男性的平均壽命只有58歲,2雖然多數成年人要活到65歲不成問題,但是很多勞工享受不到新制度的甜頭。這是經濟大蕭條發生後不久制定的政策,鼓勵老年勞工離開職場,把為數寡少的工作讓給年輕人。
和普遍觀點不同的是,退休年齡其實沒有「絕對」。雖然我們覺得65歲是正確的退休年齡,但這是首創社會福利法案時,經濟學家和精算師為達財政平衡而武斷得出的數字,並不是65歲真的有什麼特別之處。3事實上,如果從長久趨勢來看,現代人退休的年紀比以前要早。1900年,65歲以上的男性中,有60%的人仍在工作,到了1950年,這個數字下降至40%。4到了2002年,65歲的就業男性比例降低至17%,女性則是10%。5
目前的平均退休年齡是62歲,6但近四分之三的現任勞工卻說,他們預期會工作到65歲之後,三分之二的人則說之後打算進入半退休狀態,繼續兼職工作。7所以我們為退休制定的年齡毫無特別之處,不管是59.5歲、62歲、65歲、67歲、70.5歲,這些都不過是功能性的里程碑。當然也有不分年齡的投資可為你籌到退休資金,只要把這些方法加入理財計畫,不用等到這些象徵里程碑的年紀,你就能拍拍屁股走人。
最重要的是:退休仍是一種新發明的概念,而且絕對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享受。退休制度也當然不是以勞工(也就是我們啦!)的利益為出發。對許多人來說,退休不表示不用工作。退休的真正意思是,我們不需要非得按照傳統形式規劃一生,依照別人制定的時間軸,朝九晚五工作到65歲。
揮別職場,自由定義屬於你的退休
社會學家羅伯特.S.韋斯(Robert S. Weiss)運用三大層面定義退休:(1)經濟層面:再也不用為五斗米折腰;(2)心理層面:個人內心認定已經退休;(3)社會層面:根據社會觀點決定你是否退休。8不幸的是,我們都太在乎社會觀點,覺得應該讓他人決定自己是否合乎退休標準。如果你是自行選擇離開職場,無論是永遠、暫時或轉兼職,只要你覺得自己真的已經揮別職場,就能大聲說你已經退休。但有一種錯誤觀點,那就是已退休的人不該再賺一毛錢。一旦跳脫65歲退休的武斷數字,不再受限於既定觀點,你就能從不同角度看待人生。
我們不必遵照標準腳本、不必花錢犒賞自己,再回過頭來面對工作壓力,我們大可利用這筆錢,完全跳出傳統工作制度。你可以改寫金錢觀和思想,用其他人都意想不到的速度,實現不被工作綁住的夢想,削弱強制工作的比重、增加個人時間,從事最能讓你感到滿足的工作,不管是旅遊、嗜好、服務他人、與家人朋友相處都好。最棒的是,你不用一毛不拔或拮据度日,讓自己過著悲慘生活,畢竟,退休真正的用意是過你最想要的生活,意思是暫且不管你還在存錢,還是已經達到目標,都能夠好好享受。
無論你的夢想是什麼,在你塑造目標之時,以下是幾種不被固有工作型態綁住的人生模型,供你參考:
完全提早退休──享有財務獨立
再也不需要賺錢工作。只要錢已經存夠,你的投資能持續增長,讓你接下來的人生都不愁吃穿,在日後的生活裡,工作更成了一種可有可無的存在。如果你有回去工作的想法,也沒有規定你再也不能重返職場,但要是你的退休屬於這一類型,就代表你可以永遠都不必回去工作。你享有財務獨立。
半退休──享有財務安穩
這類工作屬於兼職、季節性、抑或壓力不大的職位。你已經存到傳統退休所需的生活費,唯一需要擔心的是基本日常開銷,因此工作可完全按照個人意願和需求安排。半退休可以是維持原本的工作,只是從全職轉換成兼職,或是低風險的創業模式,你可以開一間自己的公司,只是你不會有多半企業家一開業就非得成功的壓力。你享有財務安穩。
事業中斷──享有財務靈活
你可以一段時間不工作,之後再重返職場。只要存夠足以讓你休息一陣子的經費,加上緩衝金,你就能讓自己喘一口氣,同時不危及後面幾年的財務安穩。你也可以把這當作一種自我資助的長假,工作生涯中可能有幾段這一類的中場休息。你享有財務靈活。
諾亞和貝琪是一對年輕夫妻,他們脫離傳統工作型態的人生模式是事業中斷。大學時期剛開始交往時,兩人已經開始存款,多虧獎學金、節儉天性,加上暑期打工,大學畢業之際,他們已經存到幾千美元,而且零負債。儘管他們住在生活開銷高昂的西雅圖,還是可以持續存到錢。他們採用的方法是共開一部車、住在低於預算的小房子、不買奢侈品、從事健行等免費活動,而健行在西雅圖很常見。另外,他們亦使用信用卡回饋金旅行。
貝琪是助產士,諾亞則從事軟體工作,這兩種工作待遇都高於平均薪資,非常欠缺合格員工,所以諾亞和貝琪事業中斷後,很快就找得到工作。雖然他們還沒存到足以完全退休的金額,目前存款還是遠遠超過同齡者,於是他們心想,既然存款充足,他們可以在大好青春的27歲中斷工作一年,他們稱這為「空檔年」。於是這兩人開自己的車,在北美各地旅遊,用他們賺得的旅遊點數(Part 2會提到),支付飯店住宿費用,也會在國家公園附近紮營。離家期間甚至把他們位在西雅圖的聯排別墅租出去,然後用存款和旅遊點數負擔旅遊支出。雖然他們敢自信地說回來工作時,絕對找得到新工作,但他們的存款不只夠撐一年長假,因此即使冒著一陣子要歷經工作空窗的風險,也無損他們的信心…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