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凝視你的故事

從前從前,有個不可靠的敘事者自己蹲進牢裡 ── 勇敢凝視你的故事

An Unreliable Narrator Walks into a Bar: Looking Boldly at Your Story

我們這麼怕的究竟是什麼?顯然不是盯著陰暗的角落,開燈,然後發現一窩子蟑螂。螢火蟲也喜歡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方,黑暗裡也有美,但我們得願意注視才看得見。

──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人生如戲,戲中又有戲。有人說人生就像活在果殼裡,幾個小故事組成中故事,幾個中故事又結合成造成當前處境的大故事。可是,這種說法真的正確嗎?很多人以為自己的人生路是被一連串遭遇決定的。事實上,《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裡的人一開始都這樣想。約翰之所以會來找我,是因為他覺得全世界都在跟他作對:家人老是抱怨個沒完,身邊的人全是讓他沒法好好過日子的「白痴」,而且他睡不好 ── 在他看來,「睡不好」是攪亂他現在的故事的元凶。在人生不順遂的時候,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是環境惡劣以至於此。但我們之所以會這樣想,其實是因為視野有限,漏掉重要的真相,也簡化複雜的過程(更好也更深刻的問法是:那些遭遇是怎麼發生的?我們稍後會進一步談)。

請別誤會,我不是說你的遭遇不重要 ── 遭遇當然重要;人的生活會受處境影響,有些人的處境又尤其具有挑戰性。可是,我們必須牢牢記住兩件事。第一,即使面臨挑戰十足的處境,這種處境有時也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我想到的是夏綠蒂:她總是喜歡上不太可靠的人(例如她在候診室勾搭的靚仔),經常陷入既渴望又失望的處境,但這種處境有一部分是她自己造成的。夏綠蒂從小不斷上演同樣的戲碼:愛上不值得信賴的人,為這段戀情受苦,卻又弔詭地因為這段關係而有安全感。剛開始的時候,夏綠蒂看不見自己在這齣戲裡的角色 ── 她只看到布景和其他角色。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共鳴選句

我們拿到(心理師)執照,人們也開始找我們晤談。……但我們大多會在職涯生活的某個時點走進別人的諮商室。部分是為了傾吐我們這種工作的情緒負擔,但部分也是因為人生總有波折……

我們必須記住的第二件事情是:即使無法選擇眼前的處境,我們還是能掌控回應現時遭遇的方式。拿約翰來說,雖然他的人生一定會因為失去兒子而改變,這份傷痛他想躲也躲不掉,可是他不願承認,反而設法築起高牆抵擋喪子之痛,不讓自己露出一絲脆弱。他用挫折感和憤怒掩飾真實的情緒,偶爾還會以反唇相譏轉移焦點。他堅信的故事是「什麼也傷不了我」,在面對不可能釋懷的悲傷時,他用這個方式撐住自己的世界。然而,約翰後來還是發現這種敘事對他沒幫助 ── 不論是鎖住悲傷,還是抗拒快樂和親密關係,都只讓他更加消沉。最後,他終於正視內心的破洞,開始訴說不一樣、但更健康的故事。

在此之前,約翰一直活在需要進一步檢視的敘事裡,以為承認受傷就是懦弱。所以,如果他想改變,就必須從當時還陷在那種敘事裡的自己著手。這本《聊聊2》的步驟也一樣,第一步是幫助你看清你目前認定的敘事。你的故事可能反映出許多面向,例如外在環境、一部分真相、你長久以來的模式等等。為了修訂你的故事,你首先要把它們寫下來。我在《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裡提過:認識自己的一部分是拋下對自己的認識 ── 不去理會你對自己說的片面之詞,停止告訴自己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掙脫這些說詞的束縛,你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活出你灌輸給自己的人生故事。因此,即使你認為你了解自己的故事,也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還是希望你透過這一章的練習擱下判斷,單純書寫。這樣做的目的是培養看清自己的能力,好讓你盡可能精確描繪出自己的樣子。接下來還會有許多不同的練習,在思考每一個問題的過程中,你會開始發現不一樣的面向,也看得越來越清楚。

記錄當下是反思自身故事的重要方法。我總說這是為內心狀態照「快照」,看看自己的故事現在是什麼樣子。

◆第一張快照

幾年前,一名六十九歲的病人第一次走進我的諮商室。我見到的那名婦人垂頭喪氣、動作遲緩、兩眼無神、形容憔悴,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了十歲。一年後,我面前的那名婦人變得朝氣蓬勃、精神奕奕。大家一定猜到了,這兩則描述說的是同一個人 ── 麗塔,一名極其寂寞、終日懊悔、打算在七十歲生日當天自我了斷的病人。我對麗塔的這兩張快照記憶猶新,它們分別代表不同時期的她。雖然兩張快照都沒有呈現麗塔的全貌,但它們都很有用。因為每一張都讓我們看見故事裡不一樣的東西,每一張都透露出她剛來找我時看不見的可能性。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共鳴選句

心理治療一個很重要的步驟,是協助病人為自己當前的困境負起責任,因為他們一旦了解自己可以(也必須)構築人生,他們就有了促成改變的自由。

第一次和病人晤談的時候,我只能隱約窺見他們的一部分。他們來找我時即使不在人生最低谷,也一定不在最高峰。他們當時可能灰心喪志、滿腹疑惑、充滿戒心、或者一團混亂。他們之所以滿臉焦慮,可能是因為第一次找心理師諮商很緊張,也可能是因為乍逢巨變,成了驚弓之鳥。他們有時候會盡可能與我保持距離,刻意堆笑以隱藏不安。然而,不論他們的第一張快照是什麼樣子,我都知道那只是他們的一面,而且我見到的可能是最落魄的一面。一開始的觀察可能是模糊的,因為有的人會試圖掩飾傷痛。但沒關係,我們之後會繼續深究這些感覺。最初的印象不能代表完整的故事,就像你的敘事不能用某個時刻的心情一語道盡。所以,這本《聊聊2》安排了很多「自拍」機會,鼓勵你為自己多拍幾張快照。你接下來要拍的第一張快照只是起點,到這本書結束的時候,你會有自己各種角度的快照,它們合在一起才能更真實地反映出你的樣貌。

現在,請靜下心好好看看鏡中的自己。一定要與自己眼神交會。你看到了什麼?換個方式來問:如果你現在走進我的諮商室,我會看到什麼?請盡可能描述細節。也許你會從外在樣貌寫起:肩膀是緊張聳起,還是輕鬆放下?你看起來從容自若,還是煩躁不安?接著,請仔細觀察自己此時此刻的心境 ── 是興奮?尷尬?焦慮?還是憂傷?請試著像鏡子一樣中立,不要評判眼前的自己。要是你有剛剪壞了頭髮又走進電梯被自己嚇一跳的經驗,你一定知道凝視鏡中的自己沒那麼容易。但現在,請把自己當成心理師,以同情和體諒看待自己。在此同時,別忘了提醒自己一件事:我們現在看到的你,只是這段深入了解自己的旅程中,某一刻的你。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共鳴選句

心理師像是為病人捧著一面鏡子,但仔細想想,病人何嘗不也為心理師捧著一面鏡子?心理治療決不是單向的,它是平行的過程。

我看見的自己:
 

為什麼想做心理治療?

每個來諮商的人對這個問題都有一段故事,我們稱它為「呈現問題」(presenting problem)。身為心理師,我們會仔細聆聽,但不會以為一開始聽到的故事就是故事全貌。在我們一起修訂故事的過程中,有的主角會變成配角,有的小角色也可能變成當家台柱。病人自己的角色可能也會改變,從跑龍套的變成主人翁,從受害者變成英雄。病人開始諮商時所說的故事,很少和他們結束諮商時所說的故事一樣。

正如每個故事都需要開場,心理治療也都從呈現問題開始。這裡的「問題」指的是讓病人決定接受心理治療的原因,可能是恐慌發作,可能是失業,可能是親友去世、孩子出生、婚姻危機,可能是遲遲無法做出重大決定,也可能是憂鬱症來襲。病人的問題有時不太明確,有人只是隱隱約約覺得「怪怪的」,雖然說不上來,但就是感到不太對勁。

舉例來說,茱莉第一次來找我時,想處理的問題很明確:她剛診斷出癌症,希望心理諮商能協助她度過療程和適應新婚。由於醫生對她的預後有信心,認為她接受手術和化療之後就能好轉,所以她想找個不屬於「癌症團隊」的心理師,支持她在這種不尋常的情境下進入婚姻生活。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我們從學習與癌症共處開始,卻沒能在這個課題上結束。儘管如此,茱莉最初的心願始終是重要的敘事線 ── 坦誠面對病痛、真切體驗人生等等 ── 我們的晤談從頭到尾都以它們為主軸,即使在她病情急轉直下之後依舊如此。我們剛認識的時候,她需要的是有人陪她勇闖新世界 ── 充滿腫瘤科醫生、粉紅絲帶和過度樂觀的瑜伽教練的新世界 ── 但隨著情況改變,我們也依照她的需要隨時調整。

不論病人一開始是為了什麼問題來做諮商,那個問題之所以會在那個時候浮現,通常都是因為他們已經到了人生轉捩點 ── 我現在該往左還是往右?該努力維持現狀,還是邁向未知的領域?(溫馨提醒:做接下來的這些練習和做心理治療一樣,即使你選擇維持現狀,它們還是可能把你帶往未知的領域。)

不過,現在先別煩惱轉捩點的事。說說你的故事吧,從呈現你的問題開始。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共鳴選句

我做心理師這份工作要是有學到什麼,那就是大多數人都是心理師口中的「不可靠的敘述者」。這不是說他們故意誤導別人,而是每個故事都有很多面向,人通常會略過不符自己視角的部分。

呈現問題

你為什麼想翻開這本書?更重要的是:你為什麼現在想翻開這本書?這裡的練習會協助你踏出第一步,釐清你為什麼想在自身故事的這個階段進行探索,還有你希望在做完本書練習時達成什麼目標。

你現在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你之所以會想翻開這本書,是因為面臨什麼處境?
 
 
開始做這些練習的時候,你產生了哪些感受?
 
 
你會如何描述人生此刻?
 
 
做完這本書的練習時,你希望自己有什麼改變?
 
 
◦感受之下的感受

我覺得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塊「自知之地」(place of knowing),那裡的我們知道很多問題的答案,但那些答案常常被朋友、家人、情人和社會的「噪音」淹沒,而我們因為太在意別人對我們的感受會產生什麼感受,所以漸漸離開了這塊「自知之地」。我們對感受的恐懼,似乎比感受本身更令我們恐懼。於是,我們開始忽視或扭曲自己的感受,免得自己得罪別人,也免得為心中揚起的情緒所苦。然而,這樣做可能使我們無法表達真正的需求和願望。感受裡有重要線索。我常對病人說:我們的感受就像羅盤,它們提供有用的資訊,讓我們看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雖然我們經常想壓抑或麻痺痛苦的情緒,但關於我們的人生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答案卻正是在這些情緒裡。情緒能引導我們注意需要注意的事物,抹煞情緒就像開車時不用地圖。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共鳴選句

每個人都有底線,達不到的話寧可整件事拉倒。可是病人要是一再沉溺於這種精打細算,我有時會對他們說:「如果皇后有蛋蛋,就能當國王了。」如果你就是不承認「完美是美好之敵」,你無異於剝奪自己的快樂。

練習「呈現問題」可能會勾起你的某些感受 ── 你也許會想進一步探索它們,也可能會想起與過去、現在或未來有關的不愉快。請好好利用現在這個時機,仔細觀察心境的變化,看看是否還有別的課題該學。我們平時會以各種手段迴避自己的感受,用食物、酒精、甚至製造問題來讓自己分心。網路也是我們慣用的逃避方式,我有個同事還說網路是「最有效的短期非處方止痛藥」。有時我們不喜歡心裡湧現的感受,就把它們像燙手山芋一樣扔給別人。《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裡的約翰就是這樣,他拚命想掩蓋他的悲傷和失落,於是用發火和惹火別人來取代這些痛苦的感受。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精通如何在感受上李代桃僵 ── 用憤怒取代悲傷,用罪惡感取代快樂,用自我厭惡取代寂寞。

釐清自己的感受,並思索這些感受促使我們採取了哪些行動(或者反過來,思索這些行動讓我們產生哪些感受),是十分重要的自我覺察工具。但我們會不知不覺用很多方法保護自己的感受,讓它們變得難以察覺。我常常看到病人推開他們不願面對的感受,讓自己麻木。很多人以為麻木代表冷漠無感,但麻木其實不是沒有感受,而是被太多感受淹沒。你越懂得發掘埋藏在原始情緒(或麻木)深處的情緒,就越了解自己當下的感受,也越明瞭你的感受會如何影響你的行動。

舉例來說,憤怒是很多人都有的情緒。由於它向外發作,所以怪罪的對象是別人,發怒時還有一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可是憤怒只是表層情緒,我習慣把它想像成冰山的山巔。如果穿透表層情緒往更深處看,你會發現底下還有你沒意識到、或不願面對的感受,像恐懼、無助、嫉妒、寂寞、不安全感等等。如果你願意看得更深,設法了解這些底層情緒想告訴你什麼,你就能以更有益的方式運用你的憤怒,也不至於總是動不動就生氣,甚至能不再拒人於千里之外。 閱讀完整內容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2:心理師教你大膽修訂自己的人生故事!

本文摘錄自‎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2:心理師教你大膽修訂自己的人生故事!

蘿蕊・葛利布

由 行路出版 提供